扩招背景下高职“问题学生”分类施教对策研究
2020-08-19张建安曾麟
张建安 曾麟
[摘 要] 高职扩招100万(实招116万)以后,高职院校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按照其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社会道德型、心理型、学习型、经济型等不同的类型。针对这部分学生若不能因材施教教育好,势必会影响校风、学风建设,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以上考虑,高职院校必须针对“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型及其各具差异的心理特征 “对症下药”,提出心理引导、行为矫治的个性化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问题学生;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203-03
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特别是去年再扩招100万以来,我们发现全国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普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令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高职学生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整体生源素质偏低,难教育难管理,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自弃、悲观厌学、狭隘独尊、性格脆弱、情绪抑郁(《2019年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其中中国有9500万)。在扩招背景下,教育转化好这些“问题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品学兼优、多才多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院校迎难而上,正视生源现实,弄清楚“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类型及其教育对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的精神,针对性地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尤为迫切。
一、高职“问题学生”入学心理探析与矫治办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国家规定的高职扩招政策的实行(今年李克强总理宣布高职扩招200万人),高职学院招生门槛越来越低,高职生源中“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于趋于成熟。实践证明,高职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是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他们入校后,一方面能和其他同学一道,为圆自己的大学梦进入新的校园环境学习深造而感到高兴与喜悦;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第一次远离父母的悉心关爱,开始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而产生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的失落感、挫折感、孤独感,并进而表现出“以钱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私为中心的处世观、以混为主导的学习观”和“钱一点也不能少、亏一点也不能吃、苦一点也不能受”的不健康人格,经常迟到、旷课、打架、酗酒,出现冷漠、嫉妒、自私、任性、沉迷网络等厌学行为和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此,对高职新生,特别是“问题学生”,必须开展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包括军事训练)在内的入学教育及其系列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失落感、挫折感、孤独感,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节俭,学会感恩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检查与考核,帮助“问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时改正不良的行为陋习;还要经常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变强迫性、消极性、应付性学习为主动、积极、迫切的学习,增强自我效能感,牢固树立成才的信心。
二、心理型“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其疏导方法
所谓心理型“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龄学生相比,在心理上存在某种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学生。国内学者胡学志根据“问题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现把心理型“问题学生”分为六种,即情绪情感障碍型、性格缺陷型、意志行为障碍型、品行障碍型、神经症型、身心障碍性。这些心理型“问题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日常表现多为自卑、自负、多疑、敌视、冲动、说谎、虚荣、暴躁、叛逆、焦虑抑郁、师生关系对立、逃课违纪不断、浑噩度日思想严重等。对待这些“问题学生”,我们的正确工作方法应该是:(1)要有耐心,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问题学生”。要紧急改变“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情感沟通的大门在缩小”的不正常师生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心理关系。不歧视、疏远“问题学生”,不取笑、讥讽“问题学生”,不抛弃、放弃“问题学生”。要打“持久战”“运动战”,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对待自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能力,及时赞赏“问题学生”每次获得的小小的成功,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2)要改变视角,把“问题学生”改换成“学生问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改造,前提是学生是错的,带有对青少年的一种否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则应把青少年中的“问题学生”当作一个病人、一个治疗对象进行治疗。对“问题学生”去“标签化”“污名化”,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状况、处境当作一种正常的事情加以看待。针对问题不针对人,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或出现的问题变成学生自身想要解决、改正或完善的某种需要,或者把它看成是学生对成人、对社会的一种求助、一种应该给予的责任和关怀,那就消除了“问题学生”的自卑,找回了他们的自信,鼓起了他们完善自身的勇气。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一份责任、一份爱心,改变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法。(3)要建立心理宣泄室,完善家校结合式、个人反省式等工作方式方法的同时,要注意改变隔离教育的方式,将“问题学生”融入班级、学校集体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集体活动或团体心理辅导与情感体验,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齐抓共教的合力,使“问题学生”在隔离封闭状态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得到解决。
三、经济型高职“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资助模式
2019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已达1423所,在校学生达2391.3万人。在这些莘莘学子之中,除了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镇)学生以外,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家庭的贫困生人数比例已达28%以上,超出普通本科院校,并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因为家庭条件较好,钱物来得容易,少数学生挥金如土、挥霍浪费、大手大脚、趾高气扬,逐渐形成了狂傲自大、唯我独尊、好逸恶劳、任性自私等心理。同样,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不少贫困生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容易出现缺少被欣赏、被理解的感觉,从而觉得失去价值感,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埋怨心理、闭锁心理,出现了“心理贫困”,以至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做出一些极端行为。那么,如何针对富裕类经济型“问题学生”和贫困类经济型“问题学生”的不同实际,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和扶持资助工作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要按照“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要求,求实创新,别具心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开展智能化网络心理咨询与教育活动,以塑造经济型“问题学生”的健康人格。如做好富裕类“问题学生”的辅导、咨询工作,创设机会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自找苦吃”“自寻烦恼”。要像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将思政课堂搬到贫困村,让学生到缺衣少食的贫困户家中体验生活的艰难。要告诫学生金钱不是万能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只有对人生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抵制金钱的诱惑,克服虚荣心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形成节约用钱、合理用钱的良好风气。要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针对校园中存在的嫌贫爱富现象,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家庭财富是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也没有权利任意挥霍;家庭寒酸不是父母好吃懒做的结果,可能是父母机遇不好,赚不到钱,我们更要体贴父母,不乱花一分钱,只有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还应教育学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就会被淘汰。假如染上不良恶习,那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我们还要提高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学会采取理智的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学习一些心理问题自我防御、疏通的方式方法,学会心理调适,学会自食其力。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是一个大家庭,家庭的氛围直接影响每个成员的心情,优良的校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针对“问题学生”消费攀比、拜金主义的思想要进行正确引导,让每位学生意识到学校是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的地方,目前经济条件的好与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相反经过个人努力也是能达到自己既定目标的。另外,还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如发动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与贫困学生结对、为困难孩子募捐等。这样,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富裕类和贫困类“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三是要完善、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营造真心实意关心贫困生的帮扶机制。关注贫困生,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合理利用各种助困政策,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现在高职院校,国家、个人和社会以各种名义捐助的资金越来越多,“奖、助、减、免、贷”的各项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必须注意方法,运用好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学院实际,创造条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减轻经济上的压力。另外,资助的重心应从无偿变为有偿,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加贫困学生的自信心。最后还要大力倡导社会资助。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积极开展“企业奖学基金”资助,包括富裕类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帮助和富裕类学生与贫困类学生“手拉手”帮扶活动。
四、学习型高职“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其教育对策
高职扩招背景下,学习型“高职问题”的不良行为表现主要是主动性差、学习方法和观念不当,学习的目标存在着功利倾向,人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此,我们必须:(1)科学规划,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行,至于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基础性课程可以不学。这是一种极为畸形的学习观点,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开课更应该打破常规,当学生一入校就为其量身打造好的培养方案。比如包括专业课、基础理论课、实践操作课、社会活动课、素质拓展课、就业创业课在内的课时要科学分配,使高职学生一入校就感觉到学习生活的充实,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使“问题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不是“60分万岁”。(2)加强引导,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要向刚入学的新生们进行专业的介绍,介绍专业的特点、讲解专业学习的方法、阐述专业学习的难点重点、分析专业的重要性、分析专业发展的前景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要提高學生对本专业课程认识力度,介绍专业所开设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作用、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等等。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同样也可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盲目性。(3)突出自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而言,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努力: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读书协会”“英语角”“演讲协会”“文学社”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社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比如到中心城区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活动,参加“三下乡”、参加扶贫攻坚、服务“三农”流动咨询小组活动,走进低碳企业实地参观等,在活动中分配学生相关的任务,要求其按时完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从中发现不同行为的社会意义、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意识。(4)提高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底,并且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学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扎实推进“三进”工作,扎实抓好“铸魂工程”,扎实开展听课评教活动,要使教师遵循课堂教学的系列原则,研课磨课,从中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提问艺术,保持师生和谐互动,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打造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经常性地开展自主研究型教学设计、教学比武、技能竞赛、优秀论文征选等比赛活动,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课程进修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条件。(5)要针对高职“问题学生”在思考将来就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外在的角度和学生自身认清就业形势、摆正就业期望、理性求职创业这个角度出发,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扶持,深化校企合作,组建“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团”和校友会,并经常性地组织“双创”知识讲座,参与各类“双创”大赛,使学生看到将来就业的前途和感受到“双创”实践与比赛的快乐,从而激发、增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奋斗动力。
总之,“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服务活动,是一种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人工智能智慧化心理咨询、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心灵交流与沟通引导活动。高职院校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分门别类地对“问题学生”加以引导与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教职工齐心协力、师生齐头并进的体制机制,才能把它抓细抓好抓实,共同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侯良.高职院校五年制“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S1):112-115.
[2]喻育新.浅析职教新生的不良心理及其引导[J].新职教,1999(6):17-18.
[3]邱卓英.重大灾难引发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及心理康复策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7):26.
[4]高慧.人工智能智慧化心理咨询决策建议[J].求知导刊, 2019(10):2.
编辑 鲁翠红
①基金项目:2020年度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背景下高职辅导员开展智能化网络心理咨询与教育探究”(项目编号:2020YS036)。
作者简介:张建安(1964—),男,湖南沅江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高教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曾麟(1994—),女,湖南赫山人,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干事,三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学生资助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