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08-19吴秋乐陈蕊
吴秋乐 陈蕊
摘要:高速公路作为社会化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金的流通。本文通过介绍高速公路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对科学规划高速公路布局,提升和改善其经济运行能力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速公路;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4-0118-02
高速公路是推进民族团结、国土安全以及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实现经济交流的重要陆运通道。高速公路在满足人们交通出行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它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加速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旅游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国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增强了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上的地位。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来分析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于公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速公路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
高速公路首先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造高速公路,而世界各国高速公路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中国交通运输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提出了“五纵七横”的国道高速骨干网规划,该规划的目标是在未来30年内将主要城市、工业制造中心通过十二条以高速公路为主干线的核心交通枢纽连接起来。自1988年10月31日,嘉沪高速公路通车,成为国内高速公路先导,经历了1998年到2007年因国家财政的积极支持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而刺激了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的10年关键成网时期,截止到2018年年底,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4.26万公里,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交通大国,里程数远超其他国家。
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城镇是工业产业和人口聚集的首要地,其汽车增长量远高于乡村,是汽车聚集的中心。而汽车作为人类代步的首要交通工具,经过多年技术的改进,汽车逐步载重化和轻型化对高速公路的运载能力和速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有基础设施指标、物质生活水平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指标里人均铺路面积指数的基本设施,是衡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不仅能对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极大地提高整个产业结构中技术产业的比重。基于以上原因,高速公路的修建也逐步从城市交通繁忙环路、辐射路段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城市交通网。
二、高速公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分析
1.从区位经济学角度
高速公路建设运营能优化区域优势格局,并改变区域经济和交通地理位置。其主要表现为区域可达性的提高,推动区域发展。一般来说,当区位状况发生改变时,在宏观区域内此点的作用和地位都将受到波动,换而言之,倘若某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此地将优先获取发展经济的权利。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当其于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时,高速公路的区域经济组织作用就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高速公路的建设能调整传统产业,利用新型技术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区域发展增添新活力,这将进一步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使之朝着一个更加合理方向转变,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2.从增长极理论角度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区域增长理论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在一个国家内想要实现平衡的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经济的增长通常是从单个或多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区域传导。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把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和产业作为增长极,从而带动其他区域地点的良性发展,而高速公路的建设便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在高速公路建設之前,应当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因素选取合适的构建方位,这些节点往后都是该区域的增长极,有着无限的潜能。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选址也非常重要,高速公路两端的中心城市具有巨大的经济建设发展潜力,因此将运输业、新兴工业等安置在高速路出口地段有利于发挥高速公路作为增长极的扩散作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3.从级差地租理论角度
根据级差地租理论,同等的资金投资相同面积的不同等级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因此所要支付的土地租金也不相同。土地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差异性导致了土地本身价值的高低,而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沿线地区道路贯通,改善偏远地区出行条件,进而使得土地价值提升。交通的便利能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当地乡土人情的宣传建设,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三产融合,进一步地开发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潜在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公路沿线地区经济结构趋于稳定化、产业布局合理化,增加了其沿线地区的土地附加值。
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针对运输系统中高速公路及其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的研究被称为是高速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不但要满足社会、交通和自然等方面,而且要充分满足当前发展阶段整体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适应程度,高速公路建设通常都有投资大、周期长和见效慢等建设特点,不合理的投资建设可能会导致农民耕地面积减少、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负面影响不仅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提出了要求,建设期间必须对周围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增加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其建设成果符合当前需求。此外,在不断拓宽高速公路建设网、加大交通运输供应力度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三、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
建设高速公路能够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得到带动,对沿线的城市交通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形成一定的区位优势,使得产业布局由点到轴的方式转化成由点到轴到面这样一个更加合理化的产业布局,加大了产业布局的集中性,使得交通条件更加便利,大城市的辐射作用能够更好地涉及到小城镇的发展,更深层次地激发高速公路的经济潜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推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发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开发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生产要素的流通,使得经济增长以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继续进行下去,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例如美国128公路产业带和高科技事业聚集地硅谷都是在高速公路建设后,沿途发展起来的高新产业区。
2.高速公路的发展缩小的城乡差距,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不断扩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得以改善,缓解了农业和农村发展资源欠缺的问题,使得城市反哺农村,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最近万洋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三角梅花卉观光园得以与公路沿线的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儋州兰洋温泉等景点相连,促进了沿线地区花卉等产业发展,并为周边村庄的几十家贫困户家庭提供就业岗位。通过高速公路的运輸,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物资交换更加便捷,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作发展,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支持,城乡联营模式进一步走向成熟,缓解农村就业不充分,逐步消除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导致的制度和结构的双重扭曲,提高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逐步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3.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
高速公路建设能有效改善沿线地区的交通情况,使城乡沟通更加便捷,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更多商机的同时也为开发商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投资环境。高速公路建设扩大了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例如现正在修建的宁德至古田高速公路,拓展了三都澳港区内陆腹地,建成后将使沿线地区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便捷了企业之间的交易往来,加大了进出口商品货源,加强了内陆城市间的经济往来,为商品交易提高了低成本的运输条件,保证了以高水平的开发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投资的便利化,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结论
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高速公路修建期间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建设完成后不仅能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契合程度,还能带动周围地段的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当地生产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使得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改善沿线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明建设。高速公路的建设降低了运输费用,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为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加速沿线经济增长。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修建高速公路为首要,这一举措不仅能为中西部地区带来经济利益,还能为中西部资源运输提供有利条件,加快物资流动,降低运输费用。高速公路建设体系的完善对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对建筑运输体系起促进作用,还能为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一定的价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维祥,张全寿.从定性到定量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03):124~127.
[2]金伟.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6,(07):67~68.
[3]王锐.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J].科技视界,2014,(02):307+329.
[4]滑小辉.浅析高速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4,(22):205~205.
[5]王锐.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J].科技视界,2014,(02):307+329.
作者简介:
1.吴秋乐,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2.陈蕊(通讯作者),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