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沉浸教学感其情悟其境
2020-08-19李胤含
李胤含
【摘 要】在《约客》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语文生活化、联想描摹等方法,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想象力,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加深学生的沉浸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成长。
【关键词】沉浸教学;诗歌;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12-02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教”的传统,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学习古典诗歌无疑有助于学生感受传统美学的价值。因此,中学语文课堂诗歌教学依旧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话题。中国古典诗歌大多短小精悍,讲究凝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燕卜荪曾提出诗歌语言的“复义”概念,指的是某个词语或结构具有多种解释,揭示出语言的朦胧性。事实证明,中外诗歌莫不如此。古典诗歌的“复义”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但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为初中生的人生经验尚不足以完全理解古典诗歌的意境。因此,笔者根据古典诗歌的多元价值以及初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入古典诗歌沉浸教学[1]。沉浸教学模式最早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随着心理学的“沉浸理论”融入,这一教学模式展现出新的魅力。沉浸教学是指教育工作者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沉浸”体验的学习状态,践行教育的泛生活化、个性化。下文以《约客》教学为例,分析沉浸教学模式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
一、实现诗歌生活化,提升学生沉浸体验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诗歌教学存在着套路化、刻板化、陈旧化等问题,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佳。有的学生基础薄弱,生活阅历有限,面对复杂含蓄的诗歌,兴趣低迷。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诗歌教学的革新点。以下是一些教学片段。
师:伴着雨声、蛙鸣,诗人等到友人了吗?“过夜半”说明诗人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客人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谁能说说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焦躁,无聊,寂寞。
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诗人心情的?
生:“敲”字。
师:抓关键词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文,从而悟出作者的情感。那可不可以把“敲”换成别的字?大家一起举起手,想象诗人拿着棋子在敲桌子。
生1:落灯花说明时间很久,久到让灯花落下。
生2:我觉得一个“敲”字将诗人等人时的焦躁、无聊刻画出来了。因为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机械单调动作,诗人在重复地做无意义活动。
生3:我认为“敲”字还能说明诗人的孤独,因为下棋应该是两人对弈,而不是一个人用棋子敲打
棋盘。
这段教学内容是非常传统的“炼字”指导,但是全程学生参与感高,并且能发散思维,获得多种答案,因为教学活动被教师精心设计过,联系实际生活,循序渐进,引人深思。诗歌鉴赏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本来有的初中生就对古诗缺乏兴趣,如果诗歌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高高在上,不落到实地,学生就无法接触诗歌的美学价值。初中生较难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难以体会诗中的情感,但“等人久不至”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体会过的。笔者以此为突破点,设置互动,使他们感同身受,进而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遣词造句之美。
二、运用联想描摹,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古典诗歌重视营造意境,描写的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客观事物一旦被投射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就可称为“意象”,如孤雁、玉笛等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丰富,诗人往往借助意象含蓄地表达内心情感,以一段景、一点情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情感共鸣。但是诗歌意象的多义以及语言的跳跃性,有时会给读者带来含蓄晦涩的阅读体验,因而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开展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想方设法突破诗歌鉴赏难关,将学生领入审美之门,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减少长篇大论的说理分析,将课堂还给学生。从意象入手,进行联想描摹,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方法。教学片段如下。
师: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罗列一下诗中提到的景物吗?
生:有“雨”“蛙”“棋子”“灯花”等。
师:这些承载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就是“意象”。作者用了哪些词形容雨声、蛙声?写出了它们什么样的特点?
生1:我认为“家家雨”写出了梅雨季节雨的连绵,“处处蛙”写出了夏夜的热闹。
生2:我感觉“处处蛙”不是写夏夜的热闹,而是以动衬静,正因为太安静了才能听到蛙鸣。
师:非常好,确实如此。前两句写雨声不停,蛙声一片,看似热闹,实则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寂静。大家能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绘出这幅“诗人等候客人”的夏夜之景吗?
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有质疑,通过质疑得出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教师在讲解了意象的概念后,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理论分析,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重现诗人候客的环境。借此,学生就会发现诗人孤独无聊,连窗外蛙声都清晰听到。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细雨飘在身边,蛙声响在身边,切己体验,感受到诗人的焦躁期望。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诗中的境界可以在心灵中重现,在有限中见
无穷。
三、用好沉浸教学,构建生态课堂
古詩承载了中国古典美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已经逐步增加古典诗歌内容的比重,但是语文课堂中,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还有一定地位。因此,古典诗歌教学中仍存在着重要的问题,存在着亟待解决和探究的实践问题。古典诗歌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应试技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具有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构建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让语文课堂生态化,让学生进入沉浸状态。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天地。可以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勾连起学生与诗人共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这就说明其进入了沉浸状态,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探索诗歌。如此循环往复,学生就会产生正面的学习回馈,形成一个良好的自觉的学习状态。
沉浸教学,将师生的沉浸体验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重视的是审美享受,而这正是诗歌教学的初衷,也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最终做到以文化内核支撑情感。
【参考文献】
[1]瞿明斓.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情感诱导[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