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绘画的优势解析与教学思考
2020-08-19任维夏
任维夏
数字绘画在国内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已经展现出其作为传统绘画的后继发展方向的趋势。数字绘画与传统纸上绘画(包括素描、钢笔画、水粉、水彩、油画等)拥有相同的创作内核与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是否可以通过技术迭代的形式完全取代传统绘画?亦或是作为与素描、色彩平行的另一门绘画技法存在下去?笔者尝试以个人观点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比较,并尝试给出答案。(本文所述的数字绘画指狭义上通过数位板与压感笔绘制计算机数字平面图像的过程。)
数字绘画在国内的普及
早在1984年,wacom公司解决了电磁压感输入技术时,就意味着数字绘画在硬件层面已经变得可行。1994年左右,数字绘画在美术工作行业内开始普及,主要用于制作复杂的计算机平面图像。到2007年,数字绘画开始在中国正式普及,pixiv虚拟社区在这一年建立,《数码绘的文法》系列电视栏目在同年开播,第一届上海CC同人展也于同年在上海光华楼成功举办,这一切使得数字绘画爱好者既拥有了情报交流的线上集散地以及当时最优秀的技术科普栏目,也获得了线下的作品交流销售渠道。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数字绘画爱好者与学习者开始爆发式增长,这也为民营培训机构打开了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动画、游戏等产业的升级,高校数字绘画课程也应时代需求而纷纷开设。
国内早期的数字绘画工作受限于时代制约,专业培训渠道不足,绝大多数非从业者只能通过自学外加同好相互交流来掌握数字绘画技巧,而作为门槛的硬件设备,也因为相对高昂的价格人许多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当时(2000年左右)并没有诞生满足数字绘画需求的绘画软件,只能使用设计软件(如photoshop),或拟真绘画软件(如painter)等进行作画,这些软件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数字绘画的自身优势。同时受限于当时计算机较差的图像处理能力,以至于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对软件的适应上,并且基于photoshop自身特点,创立了最初的数字绘画基本流程。
数字绘画的技法进步
早期从事数字绘画相关工作主要有两类人,各自采用了不同的作画流程,一类以游戏美术为代表的原画从业者,采用了把传统厚涂作画流程直接迁移到图像软件上,基本采用了传统绘画中的全套画技,利用数字绘画可以无限覆盖的特性来提高修改效率。另一类以动画、漫画创作者为代表的故事创作者,采用的动画的作画流程,利用数字绘画的图层分层特性,提高修改与上色效率。
随着技术迭代,数字作画的便利性被创作者们进一步开发,以目标导向为原则,不断进行作画流程上的优化;与之相对的,一些优秀的绘图软件(如PaintToolSAI及CLIPSTUDIOPAINT)也应运而生,并提供了适应数字绘画流程的便利功能,进一步降低了作画难度与作画过程中产生的重复劳动。在硬件开发者、软件开发者和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数字绘画的流程与技法逐渐成型。如今我们所教授的数字绘画作画流程经过了十数年的改良与适应,变得多姿多彩,灵活机动,能根据不同创作目标给出专有的制作流程,不同的创作需求也都有相应创作技法。
数字绘画的创作环境
毫无疑问,数字绘画的普及难度主要来自于较高的前期硬件投入。数字绘画对于计算机硬件有着较高的要求,计算机对位图的处理速度直接影響到创作者作画时计算机的响应速度,这个许多教育者避而不谈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变成了数字绘画学习者的一道门槛。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经费充裕的学校与机构当然可以自建高标准的数字绘画实验室来解决该问题,然而可惜的是,并非所有机构(包括作者所在大学)难以做到这一点。实验室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机房只解决了课堂教学需求,即使排除管理因素,考虑到机位与学生比例,学生在课后也很难有效利用实验室来进行创作。
艺术创作和科学实验不同,其创作的目的性并不明确,有灵感时,学生需要通过手边的工具迅速地把自己的创作思路固定在纸上,随时都能开始创作的工作环境显然变得十分重要。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没有思路时盯着教室里的屏幕发呆,在有思路时却只能盯着寝室的天花板发呆,显然学生有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在课后时间进行创作的需要。
数字绘画教学中,最大的入门门槛来自数位板作画的手眼协调问题。传统作画时,画师手握的笔刷和画面同时处于视野之中,画师可以直观地监视自己手的位移以保证画笔落点正确;而数位板则并非如此,显示器垂直于桌面摆放,而作为输入端的数位板则平放在桌上,使得作画时无法同时监视画面与双手,虽然数位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其较高的价格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承受。因此练习使用数位板和练习“盲打”打字一样,需要对所用硬件彻底熟悉、形成条件反射后才能有效率的使用,不宜频繁地更换熟悉的硬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有选择的自购硬件是有其合理性的,统一配置的计算机教室只能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而并不能提供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创作环境。
在笔者指导过的24组毕业设计创作组中,仅有1组同学因后期渲染需要借用学院提供的动画实验室,其余同学均使用自购硬件进行创作。因此我认为,要求同学们构建自己的定制化作画工具与创作环境,有利于开启自己的创作之路,并提高作画效率,是一种较合理的教学要求。
数字绘画的容错优势
数字绘画发展到今天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作画效率、修改的便利性以及最终的视觉效果都较传统绘画有其优势,其中为创作者带来最大便利的,就是其近乎无限的的容错能力。
纸张受限于其物理性质,擦除和涂改的次数受到限制,擦除笔迹或颜色覆盖后依然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所以纸张作画的容错是有限的,随着涂改次数增加,画面会渐渐变得脏乱甚至破损。在本人的教学经历中,不止一次见到同学不慎擦破了动画纸,只能哭着重画。有限的修改次数会无形中要求学生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下笔,以保证能在有限的修改之内完成作画,这种思路隐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尝试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数字绘画近乎无限的容错能力,则可以彻底解放学生画错的顾虑。数字文档的修改次数几乎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甚至可以通过副本存储和历史记录进行撤销操作,记录作画过程和过程文档,为学生的尝试与创作打消一切后顾之忧,无形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
可以看到,在数字绘画的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数字文件可修改的特性,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愿和想象力,推动学生自主的研究与尝试。但这种便利性也是一把双刃剑,相对于纸上作画的不可逆操作,数字作画额外增加的“保存”动作也容易被刚接触数字绘画的同学所忽略,从而导致糟糕的创作体验。由于目前的硬件条件限制,位图作画软件通常没有自动保存功能,因此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同学忘记存档的情况。鉴于此类问题,我认为养成随手保存的习惯值得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在课堂上反复强调。
数字绘画的色域优势
数字绘画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展示媒介的差异导致其显示色域与纸媒不同。目前主流的IPS面板(PC显示器)和OLED面板(智能手机显示器)所能显示的色彩范围远远超过颜料的色彩表现范围。特别是在高纯度的色彩区域,拥有远超颜料的可选色域,可以通过利用大范围的纯色色彩为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刺激。
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一定训练的同学,首先经历的是如何使用水粉颜料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特别是经历过美术高考的同学,很容易钻进过去美术老师精心为他营造的高级灰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在用色习惯上变得非常谨慎。
而数字绘画因为展示媒介的关系,不同的显示器在展示同一副图像时很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结果,显示器的各项参数设置也会对图像颜色产生影响。因此在数字作画时,对显示器所展示的颜色并不能“绝对信任”,而色相、明度、纯度的差值才是调色的依据。要转变这样的上色观念需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勇于尝试高纯度色彩,打破思维桎梏,构建新的色彩应用体系。
对于色感不佳,依赖视觉记忆“背诵”颜色的同学,则可以通过吸色来快速识别色彩属性帮助记忆,也可以利用色轮的位置关系,更加简便地记忆颜色关系,逐渐形成自己的用色体系。
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讲,在了解光源色色域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反光色色域有所了解,并非所有显示器能够显示的颜色都可以打印出来。笔者认为photoshop提供的RGB与CMYK模式转换功能可以直观地展示光源色与反光色的色域区别,避免同学过渡依赖高纯度色彩制造画面的视觉刺激。
数字绘画的材料特色
传统绘画主要基于其作画材料进行细分,素描主要使用单色笔,水粉用水粉颜料,水彩用水彩颜料,油画使用油画颜料。不同的作画工具有其不同特性,衍生出不同作画技法,作品也能展现出其材质独有的质感。相较而之,数字绘画则倾向于“去材质化”,诚然,数字绘画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软件模拟出纸质作画的各种画材机理,以此提供丰富的画面效果。而其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摒弃所有的颜料材质,用不带纹理、单纯的颜色来表现画面,以最质朴的形式展示“画”的本质——色彩与线条的排列组合。
在数字绘画的教学中,并不需要纠结某一种画材的物理特性,也不用迁就于画材的表达局限,直接从画面内容开始,探讨表现方法与形式,把练习的的重点放在画面构成、形体塑造与色彩搭配上。以此剥掉技法的外衣,去一窥作画的本质。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绘画教学很有可能会变成某一款软件的软件功能教学。显然,软件功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功能复杂繁多的软件会让大块的教学时间花费在功能讲解上,而过度依赖软件功能作画也不可取,随着创作能力的提高,软件特效和笔刷的局限性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对作画能力提升带来的帮助也会越来越小,而基本功则对画面表达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软件功能固然重要,但并不應该成为教学目标,就如同学习水粉并不会把重点放在颜料和笔特性上一样,能够使用软件工具来实现画面效果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把photoshop或者csp这类功能繁杂的软件放在数字绘画的基础教学中可能并不合适,使用SAI或者OpenCanvas这类小巧的软件也许更容易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绘画本身而不是软件功能上。
在数字绘画教学上,教师并不需要拘泥于某一款笔刷的笔触效果,或者某个滤镜的渲染效果,作为案例固然没有问题,但应以达成画面的最终效果为导向,引导学生使用手头的工具实现目标,并且尽可能地达到预期效果。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给出通用的流程预案,并且指导学生优化作画方法。
结语
数字绘画在上色与修改效率上有其巨大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传统绘画中的画笔与颜料可能终有一天会被数字输入设备所取代;油画、水粉、水彩,甚至素描也会成为小众娱乐项目;学生绘画时不再需要倒水、调色、削铅笔。但不同绘画形式所展现的艺术创作内核并不会改变,最终画面效果始终考验着学生的基本作画能力——观察、设计、控线与塑造。就这一点来说,数字绘画的教学和传统绘画教学是一样的,即使工具与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的重点始终应该是培养创作能力。
工具效能的增强可以提高作画效率,但在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时,依然需要关注绘画的本质,而非工具本身。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