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单元习作的教学策略探索
2020-08-19李玲娓
李玲娓
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在习作教学上更加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著名特级教师李怀源认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版块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系统性整体。”对于统编教材单元习作,如何理解编者的意图,落实单元目标,有效地实施教学呢?下面以三下六单元习作《身边有特点的人》为例,具体谈一谈。
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精准把握习作目标
如果把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比作一片森林,那每一次单元习作就是其中的一棵树木。统编教材三下六单元习作——写身边有特点的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童年生活,关注身边的人。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读与此处的表达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统编教材中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关于写人的作文安排了八次习作,其中有四次表达训练要素指向的是写出人物的特点,那這四次有何不同呢?
通过表格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至六年级写人的作文从关注人的不同到关注写人的多种方法到关注人的鲜明特点,最后再到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各个阶段目标清晰,由易到难的发展梯度明确。
因此,本次习作我们明确的是
1、写出“特点”指的不是典型特点,作为三年级的小朋友只要能够关注到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可以。
2、只要求“尝试写出”,而不是“一定写出”,更不是“写具体”。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次的单元作文教学只能遵循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精准地把握习作目标,循序渐进,绝不随意拔高要求。
二、勾连教材,用好课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几乎是割裂的,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有机融合,统编教材从课文的选择到单元编排都更加重视读写结合。
统编教材三下六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唤起共鸣。《童年的水墨画》中因钓到鱼欢呼雀跃的钓鱼能手、水中嬉戏的“水葫芦”、松林里的采“菇”大盗;《剃头大师》中的胆小鬼表弟和冒牌的“剃头大师”,《肥皂泡》中爱吹泡泡的小女孩,《我不能失信》中诚实守信的小宋庆龄,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学生习作——关注身边有特点的人积累了素材,打开了思路。同时本单元4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提供表达样例。
《童年的水墨画》展示了一个个动静交融的场景,在动与静之间,融入了“美景”和“乐趣”的真实情感。《肥皂泡》的作者清晰有序地记录了童年的一件小事,也让读者深深记住了这个爱吹泡泡的孩子。《我不能失信》抓住课文中描写小庆龄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守信的可贵品质。
《剃头大师》一课虽不是典型的写人的文章,却塑造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剃头大师”——我;“害人精”——老剃头师傅;“胆小鬼”——小沙。于是我们可以将《剃头大师》和《习作6》放在一起教,形成课例群,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写出有特点的人。
课上我们可以围绕三个小别号即展开,重点学习作者是怎么写出三个人物的特点的,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证据。
首先带领学生看作者是怎么写出小沙胆小的特点,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容易找出“四怕”,直接写出了小沙的胆小。接着请学生继续寻找证据,学生也不难找到以下动词:押进、监督、夺门而逃……原来作者没写一个怕字,却用一些列的动词写出了人物特点。
有了以上铺垫,再请学生合作学习,找出作者是如何写出害人精和剃头大师的特点的。在课文中积累了写出人物特点方法,为习作做好了铺垫。
三、发散思维,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表达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物,陌生的是特点。习作要求巧妙地借助为人物取称呼、说缘由的方式创设了活泼有趣的习作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身边有特点的人。在习作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1、尊重儿童开放语境
围绕教材所给词语进行讨论;同时启发学生不限于教材,放宽视野,说说还能想到哪些这样的词语、哪些人。
2、提供支架掌握方法
那为什么会联想到他呢?接着通过聊聊事例,引导学生说清楚一个事例或罗列各种表现。课堂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说后,再过渡到写
3、紧扣要求,评价修改
习作完成后,习作讲评课我们有梯度地分为两部曲
1、出示评价表,互评
2、给自己写的那个人看一看,听听他的评价,继续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把此次习作落到实处。
统编教材的单元习作不是独立存在,站在整体的高度备课,才能切实把握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用好课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习得表达方法;在习作教学中搭建支架,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定能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德润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