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19段梦桃
【摘 要】隐喻是装饰语言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用语进行密切观察与研究,语言学家发现传统修辞学范畴的隐喻也可应用于认知语言学领域,作为认知工具来对事物进行概念化描述与理解。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认知隐喻扩展词汇种类,引入相关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词汇联想能力,使学生建立扎实的词汇知识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013-02
隐喻常用于装饰语言,一般被纳入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将认知隐喻理论引入词汇教学,能弥补传统词汇教学模式的不足,拓宽词汇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一、认知隐喻的定义
隐喻本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多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起到修饰语言的作用。作为语言学的新分支,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修辞学中的隐喻进行了深入观察与研究,并将其纳入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1]。在诸多描述隐喻性质的定义中,Lakoff提供了最为贴切的隐喻定义:它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描述,隐喻即始发模型体现在目标模型的概念域的映射。始发模型是具体、生动而又熟悉的概念或经验,通常被称为喻体,即说明性要素。目标模型则是抽象而又陌生的隐喻本体,即被说明性要素。隐喻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他们之间通过共同的特征要素相联系。
二、认知隐喻的研究背景
隐喻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基于表述的本意和喻意之间的“相似性”,即两类事物间存在“可比性”。Leech列出了三个构成隐喻的要素:本体、喻体和喻底。L.A. Richards和Max Black认为隐喻的精髓在于隐喻表达与它所应用的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Black将隐喻称为认知工具。在认知领域,隐喻不仅是一种体现文体风格的语言表达形式,还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与理解方式。Lakoff 与Johnson提出了众人熟知的money与time之间的隐喻联系,即用始发概念money来对目标概念time进行概念化处理,也就是将money的特征用于理解time这一更为抽象的概念。offer/waste/give/spend这些原本是与money适用的动词,由于人们对time一词的抽象概念难以把握,便通过生活中的用语建立money与time之间的概念联系,从而对“时间”这一抽象事物有更明确具体的认知。
中国在隐喻上也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古代的文学诗作都能体现文人对隐喻修辞的应用与把握[3]。而我国修辞学范畴之外的隐喻研究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接轨西方的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对隐喻展开新的探索与认识。国内此领域的代表作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和胡壮麟的《认知隐喻
学》等。
三、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
(一)利用认知隐喻建立联系思维
词汇教学是多维度的,包括语音、构词、词性和词义等多个方面。在词汇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单词和基本词义,在词汇的灵活运用上仅使用与基本词义配套的例句。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疲惫,因为没有积极的输出和思考过程,单词学习等同于单一模式的死记硬背,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热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是对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在讲解词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隐含喻意,并给出实际的语言使用例子,让学生主动思考、联想、归纳所学词汇的语义,能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与语言应用的技巧,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二)利用认知隐喻来放大词汇的使用范畴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以始发模型和目标模型的相似性为基础,将始发语域的特征映射在目标域上。这种映射使词汇通过隐喻的使用而扩大语义范围,隐喻概念被逐渐地模式化后,对词汇的理解就不能简单局限于原词义。在学习单词的基础阶段,学生往往最先学习基本层次的词汇,这种词汇一般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积极词汇,即单词的原型词义,并且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将某个英语单词与中文词义等义相联,用孤立的中文词义和词性来理解和掌握英文单词。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英文单词往往具备多个词性与词义。语言学家将多义词归因于隐喻对词汇基本含义的延伸。理解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多义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词汇的原义出发,通过隐喻概念的灌输,使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拓展词义,从词汇的构成角度建立认知。这种词汇学习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用生活中所熟识而又具体的事物的特征来描述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事物,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联系,使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词义的扩展。
(三)基于认知隐喻的“face”的词汇教学研究
语言使用者根据不同的情形对某一个简单的词进行隐喻加工,便在不经意间使词本身的意思得到了更广的延伸。隐喻中两个事物的相似性会体现在物理方面,以face来举例说明,face的本義是人身体的一部分——脸部,即人体正面、表面最直观的部分。人们通过一定的相似联系,把face的这一自然属性和特征映射到其他事物上,从而建立对新事物的认知。如the face of a book(书的封皮)、the cliff face(悬崖面)。同时,人们又基于认知思维,将face的基本认知与体验映射到其他抽象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中。如从“脸”上,可以观察人的表情、神情,识别脸部所展现出的“面容、样貌、模样”,如此便有了an angry face(生气的样子)、a face of triumph (满脸成就感)的表达。face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用于表达事物的“外貌、外观”,如The face of the city is changing(城市样貌正在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词汇教学弥补了传统词汇教学模式的不足,为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拓宽了词汇研究的领域和视野。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隐喻在词汇扩展意义上的认知功能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扩大词汇量,增强语言学习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灵活使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娄宏亮,余淑媛.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对英语一词多义词汇教学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72).
[2]崔惠茹,刘洺含.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8(12).
[3]陈惠玲.认知隐喻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4).
【作者简介】
段梦桃(1982~),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