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民本思想探究

2020-08-19常乃升

锦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本君主

摘 要: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打破了孔子以来坚持的君民关系的传统,开始以民为本,重视民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对于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以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民本;民;君主;民贵君轻

一、孟子民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禮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候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1]

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民众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君主都在感叹百姓数量的不足。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论也。当其时,文、武之泽已斩,天下忘周而不以为君,则君子虽欲自我君之而不能。若夫六王者,非篡逆之臣,则介在戎狄,无异于酋帅,杀人盈野,以求君天下而建社稷,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故轻也。君与社稷轻,而天所生之人,不可以无与立命,则苟有知贵重其民者,君子不得复以君臣之义责之,而许之以为民主可也。”[2]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周朝在百姓心中已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与威望,诸侯纷争,遂起战乱,造成“君非君而社稷亦非社稷矣”的局面,此时“有知贵民”者则可为王得天下。

面对上述环境,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范氏曰:“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也。”[3]可见孟子急于改变现状的愿望,退而求其次,根据君主的喜好,引导他们的爱民之心。所以孟子主要是强调与民同乐的重要性,重视百姓的感受,这样可守住疆土,维持国家的安定,实为情势所迫。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孟子为改变这一现状,用自己的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一些政治理论。但是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是否与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相矛盾呢?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意是奴隶。后世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活内容丰富起来,孟子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4]劳力者就是前面所说的民,但是这里的民指的是劳力者,也被孟子称为黎民、百姓和丘民。对于这样的劳力者,孟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一)首先是“与民同之”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孟子都强调百姓的意愿,君主可以从民众角度出发与民同之,这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君民关系。孟子虽然不否认君主的政治主体的地位,但是他要求君主所行符合民众的意志,国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不能只贪图个人享受,国家应是与百姓共同拥有,与劳苦大众共同享有。

(二)既然国家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那么君主在制定与实施国家政策之时就要征求百姓的想法,民意在决策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6]选用贤才和罢免不才之人,君主需要谨慎处理,在左右侍臣、诸大夫、国人的意见中,不可听他们的一面之词,而国人曰可,然后考察确实如此,然后任用之。民本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加深。

(三)不管是君主“与民同之”还是在决策当中,民众意见的重要性,这二者都是君主为了巩固政权需要做到的,这是政权兴起的必要条件,同时民心也可以决定政权的合法性。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7]王天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霸道,一种是仁道。霸道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成功,可开疆扩土、征服万民,“以力假仁者”可以称霸一方,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大国,但是以力服人者未必是心服,并没有获得民心的支持,那么就会像桀纣一样失去天下,所以要“以德服人”,使天下心悦诚服,政权才可兴起而不衰。孟子的“民贵”思想也体现无疑。

(四)孟子把民众的地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君主的地位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8]如果一位国君无法治理好国家,就应该易位。君主如果有大过而不知悔改,在极端情况下则可改立君主。在孟子看来,汤武革命是合法的,夏桀、商纣纵私欲过度,罔顾天下百姓,是独夫、民贼。孟子对于国君可以“易位”的看法,一方面肯定了国家非国君一人的私有财产,并非刻意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也从可以给当时的国君一个警醒,从反面可以起到督促国君的作用。

三、对民本思想的全面认识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提出的民主思想是有渊源的。孙中山先生说:孔子和孟子都是民主的倡导者……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世袭所有。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制的,而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的原因所在。”[9]中国的“民本”思想从孟子就开始重视“民意”。民本与民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关系,民主是不能脱离民本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是由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带来的。首先,孟子在“民贵君轻”里指涉的“民”是劳力者,他們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想要参与政事的愿望,只需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当然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权力,百姓从来没有可以治理国家的权力。孟子提倡的民贵君轻,民意等等重视百姓的思想都是相对的,这些思想的背后真正的主体还是国君,所谓的重视民本是有它的积极性,但是一切都是从君主出发的,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百姓的生活也就可以安定,但是不能因为有利于百姓的安定,就认为国君这样的“仁政”举措从根本上是为了民众的意愿。这样的思想也许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而这样去做,并不是真正地为了百姓的利益。其次,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是以君主的特殊合法地位,即“天予之”为前提的。同时人民并没有罢免君主的权力,只有“贵戚之卿”才有这样的权力,因此,与今天的民主制相比,孟子的思想还是受其特定时代的影响有其局限性的。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梁涛.孟子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常乃升(1990—),女,吉林长春,硕士研究生,助教,西安医学院。

猜你喜欢

民本君主
先秦“民本”思想的源起与嬗变分析
五张羊皮
兜底治疫
和谐君主帝喾
治疗
小论民本与民主融合之可能性
浅谈民主与民本思想
政治合法性的三种来源及其内在关系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