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美学思想

2020-08-19建佳婧

锦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钢琴曲美学特征

摘 要: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改编代表了中国的钢琴曲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主要分析钢琴曲《夕阳箫鼓》其中的美学特征思想,分别通过其作者的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更深入的研究其美学特征。

关键词:钢琴曲;《夕阳箫鼓》;美学特征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魅力,和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两者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产生出更多的火花,从而形成更好的音乐作品。自上世纪30、4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问世,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开始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从而变成具有中国風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一、钢琴曲《夕阳箫鼓》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曲者简介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由于早期受到父亲的影响,黎海英从小时候便开始了音乐的学习。毕业之后在南京文工团里主要从事作曲理论创造和教学的工作。黎英海先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更好的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的成长,为之后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上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在之后的创作中,黎英海自己创新的钢琴作品备受关注,且其钢琴改编曲也可堪当经典。例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审美文化,也展示出了我国作曲家们极好的创作能力,从而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展现了黎英海先生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二)创作背景

《夕阳箫鼓》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还曾被命名为《浔阳曲》、《浔阳琵琶》等。《夕阳箫鼓》这首钢琴改编曲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文革后期。文革初期时,整个文艺创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作品的创作更是被严令禁止。到了后期,作曲家们将多年压在心底的创作热情、与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都倾注到钢琴曲的创作中,从而涌现出了大批的钢琴改编曲。黎英海先生根据琵琶古曲改编成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应运而生,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宝库,而且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有着更好推动发扬的作用。它展示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对祖国的喜爱和赞美。该曲有三个版本,其中第二个版本是至今广为流传的版本。

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作品分析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古曲《浔阳夜月》进行改编的,原琵琶曲共分为十一个部分,分别为引子、主题、变奏一到变奏八和尾声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主要的描绘的主题。黎海英先生在改编时,将全曲的整个结构缩小,使整个乐曲看起来更加紧促精炼。这首钢琴曲随着音乐的推动,好像给听众慢慢的展现出一幅唯美的山水画画境,给人一种沁入心脾的享受。

这首钢琴曲运用的调式是中国五声调式,曲式结构从整体上看,运用了重复、模进、变奏等等创作手法。且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散—慢—中—快—散”,从引子部的散板开始,到尾声部的散板结束,首尾相互呼应。

钢琴曲《夕阳箫鼓》展现出了一幅青山绿水相依的山水画,宁静的夜晚,渔舟唱晚的一派景象。钢琴曲《夕阳箫鼓》在进行改编时,不仅根据原琵琶古曲《浔阳夜月》保留了原有的曲调,加入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而且还运用了西方的创作手法,创作出这样一首有丰富元素的钢琴曲。黎海英先生这样现代的创作技法,为之后的作曲家们在改编时有了很好的实践指导。

三、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的美学特征

(一)音色的模仿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根据琵琶古曲进行创作的,因此在曲子中会有许多模仿琵琶音色的地方。琵琶的弹奏技法有几十种,其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是很多样的。

改编曲中变奏七中的开始部分(第125小节),黎海英先生在这部分运用了规整密集的八分音符,速度由慢到快进行,利用钢琴弹奏时技巧对琵琶的“弹”、“挑”的弹奏技法进行模仿,表现出活跃、灵动的特点。

乐曲的变奏七的部分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呈现的是一幅渔舟唱晚的画面。演奏密集的八分音符同时表现出江面上浪花飞溅的意境。黎海英先生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慢—快”的音乐创作手法,呈现出江水在拍打岸边的场景。

古筝是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它也有很多弹奏技法,且演奏技巧相当华丽,音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其中“刮奏”是古筝演奏技法里最常见的技巧。在钢琴曲中,主要通过快速经过句或者琶音来模仿古筝的音色。在乐曲的最开始部分,黎海英通过模仿古筝的“刮奏”与结合自由的散拍节奏,使听者仿佛看到了江边暮色泛起的波纹,伴着远处传来的鼓声,置身于美好的黄昏夜,整个乐曲的序幕由此展开。

(二)意境美

《夕阳箫鼓》这首钢琴作品整体体现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在这首作品中,它并没有像西洋钢琴作品中大段落和弦的应用,而是在舒缓的旋律中,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第一部分的“江楼钟鼓”,这部分的乐曲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散板的形式,节奏自由,从引子开始,由慢到快,由强到弱再到主音消失,用琵琶音模仿远处传来的鼓声,描绘了夜晚暮色朦胧,日落西山,轻风微动,浪花拍打着岸边的景象。

第二部分“临水斜阳”是乐曲的主题部分,这一部分为全曲奠定了基调,主要由中国的五声音阶发展而来,且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

第三部分“月上东山”是变奏的第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中板的速度,并作曲家黎海英见主题旋律进行上移,营造出音乐鲜明色彩的意境。仿佛是一轮明月升起,月色朦胧,江面荡漾,一幅山间优美的夜景。

第四部分“风回曲水”,这个部分在速度上,比之前要稍快一些,旋律线起伏也有变化,是主题与变奏一的扩充,仿佛我们的眼前看到了轻风吹拂江面,水流回荡起伏的动态美的景象。

第五部分“花影层叠”,这个部分加入了散板的节奏,刚开始就出现了四个颤音,加上旋律与逐渐变快的速度,好似花朵在眼前相互争映的场景。

第六部分“水深云际”,这是全曲最有对比性的一段,它是全曲的低音区的曲调,好似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这一部分的旋律展示的画面使听者好似看到江面浪花随波涌起,形成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天一色的唯美映象。

第七部分“渔歌唱晚”是变奏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变为轻快的小快板的速度,营造出有活力的氛围。这一部分主要描写出了渔民丰收满载而归,悠悠自得的意境。

第八部分“字回澜拍岸”是变奏的第六部分。这部分乐曲从慢到快,从远至近,描写出了浪花飞溅,扑打岸边,渔舟回归的和谐画面。

第九部分“挠林远懒”,这个部分的乐曲在开始处,主要是模仿渔民江边摇船,船桨拍打江面的声音。变奏六、七这两个部分主要是描绘出了一幅渔民摇船和浪花拍打江面,浪涛声此起彼伏,群舟回归的快乐的意境。

第十部分“欸乃归舟”是变奏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曲子的高潮,整段旋律速度由慢渐快,节奏紧凑有力。这部分的乐曲主人公的情绪达到顶峰,描绘了一幅渔民满载而归,渔舟向岸边划去的愉悦的情绪的画面意境,正如《琵琶行》中所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体现的意境,并推动了全曲的发展。

第十一部分“尾声”,这部分的音乐与主题相互呼应,节奏又回到散板的速度,呈现出一幅渔船已经停泊,江面恢复了平静,歌声也逐渐消失,一切都回归到平静的画面,令人如醉如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钢琴曲《夕阳箫鼓》寻求的也是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写景,进而抒情,进而写意。犹如一幅青山绿水相依的优美画境,宁静的春夜,渔舟唱晚的一派美景,给人沁人心腑的艺术享受。

(三)旋律韵律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构成审美因素之一。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以单线性的旋律为主,与西方的音乐表达形式有了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追求的是感性思维。在中国的音乐作品中,主要是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或者缓急轻重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黎英海先生作曲時,在创作设计上抓住了“线条性”的这一旋律特点,极力的丰富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元素,且钢琴曲《夕阳箫鼓》使用是是五声调式,使用了延长音和颤音来增强钢琴曲的效果,加深了音乐主题的“中国风格”。这首钢琴作品呈现出的意象,使中国艺术的“乐、诗、画”结合为一体,将其音乐形象,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突显了《夕阳箫鼓》传统的美。

四、结论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手法与民族乐器完美的结合,也是我国经典的钢琴改编曲之一。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魅力,和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来看,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形成了更独特的音乐作品。《夕阳箫鼓》展示出生动的蕴意,好似一幅动静结合的映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李西安.钢琴曲《夕阳箫鼓》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1982(01).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吴琼.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风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陈泓宇.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作者简介:

姓名:建佳婧,出生年月:1995.9.3,性别:女,籍贯:河南省灵宝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钢琴曲美学特征
夜的钢琴曲(六)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