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思政教学中培育学生敬业精神的有效路径
2020-08-19程佳
摘 要:传统教学环境中,高校学生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学校方面忽视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所具备的敬业精神情况。新时代教学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也需要转变学生培养的理念,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也需要通过思政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促使学生能够勇于承担工作责任,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本文就当代高校思政教学中对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展开研究,先阐述敬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分析高校思政教学中学生敬业精神培养背景,最后阐述高校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敬业精神
高校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对人才的培养主要考虑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结合恰当的实践课程锻炼,促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大部分的高校忽视对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或者是从岗位穿着礼仪的角度来体现敬业精神培养,部分高校开展就业礼仪课程,认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仪态是对岗位的尊重。然而,高校的该种思维具备片面性,其忽视对学生本身的精神层面培养,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以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一、敬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敬业精神主要是指人在进入到工作状态以后需要承担其工作岗位当中的责任,其除了要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以外,也要凭借自身的努力来为社会做贡献。而敬业精神的培养需要符合时代需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将高校当中的思政教学与敬业精神培养融合在一起,能够促使学生的敬业能力提升,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且更顺利的融入工作岗位。对于高校来讲,敬业精神在思政教学中的凸显能够使高校教育的目标更好的实现出来,从而真正意义的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腰实现中国梦,而事实上,中国梦是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需要高效人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努力实践来创造出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高校对学生敬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责任,进一步意识到自身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处于高校阶段的大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其接受多种文化思维的侵扰,思想和精神都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思政教育是大学开展的公共课程,也是将敬业精神传达给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让学生明确自身所学习的专业以及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2]。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敬业精神的魅力,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当今的时代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尤其特别是科技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和阵地,肩负着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和重任。将与敬业精神的融合运用到高校对大学生的高校思政理论实践教育中去,有利于高校大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再局限于过度地追求和重视单纯的个人理论实践能力的激进和增长,而将敬业精神培养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对于未来的工作和对现存岗位的认知和职业忠诚度,唤醒高校大学生的是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和品格,并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进行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入解构和对观念的重塑,使其能够进行具有创造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3]。此外,将与敬业精神的融合运用到高校对大学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去可以有利于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高校进行专业技术实习等其他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注意做到知识与理论实践相互的融合,养成了知行合一的良好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不但可以要求企业和个人对于未来的工作能够进行忠诚的人格守护,还可以要求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生活中能够进行对于企业和社会基本职业道德的严格遵守。比如加强敬业精神的内涵高校教育中的专一、忠诚等敬业精神的内涵可以广泛运用在高校调整人与朋友之间关系和人与家庭的关系之中,对每一个人的思想社会和行为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和规范。加强思政教育敬业精神对于高校教育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合[4]。
二、高校思政課程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背景分析
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工作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国家不断对经济发展结构做出调整,鼓励企业开始转型。企业创新发展以及变革突破成为其未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讲,不管是经营者还是生产者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离开了人的因素,企业很难进一步发展。年轻的大学生人群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资源。为此,新一代大学生的培养成为影响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点。敬业精神是当代社会中职业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被成为现代人生哲学。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讲,培养敬业精神是人们从事工作,参与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民族和国家表达人力资源的根本体现[5]。高校开展敬业精神培养并不是单纯的要培养学生作为劳动者的态度,更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劳动者价值系统,促使学生真正了解该怎样解决岗位中的问题,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岗位,怎样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创造自己的价值。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企业前进道路上,始终要重视劳动者的敬业精神,高度重视对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才能够促使国家和民族具备更多的发展动力。
三、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具体路径
(一)剖析敬业精神内涵
在新一个时代的敬业精神呼唤下,传统的思想和敬业精神必定会经历适于这个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这也是各高校在开展思想和政治理论改革工作中必须面对且极其紧迫的改革创新任务。所以面对如此紧迫的改革创新任务,高校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自身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反思,并进一步破除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与这个时代的要求不完全相符的部分,真正地做到以广大学生和家长为主体,并积极地结合社会创新进步的这个时代精神和团结爱国的价值观和民族主义精神,深入地剖析了敬业精神的基本精神和内涵,并创造性地组成了思想和政治工作课题的专家组和教师队伍,针对广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和融入,做好了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构性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的改革创新。
(二)丰富精神世界
进行良好的敬业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和文化教育的融入,高校大学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敬业精神校园环境,其中主要包括了物质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的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精神文化环境,首先就要进一步提高教室和学校对于其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融入工作的高度重视性,要求学校提供相关专项资金,为进行敬业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和文化教育的融入设立专门的敬业精神研究课题,配备专业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库,并为其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科研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了营造良好的敬业文化精神校园环境,就要在教室和学校的范围内大量张贴敬业精神相关的文化宣传材料,在每个教室的文化走廊中,设立专门的宣传书籍文化展示柜和一系列宣传敬业的画册,在生动形象地对大学生进行敬业精神文化的宣传之中,创造了一出丰富的敬业精神和文化的产品,丰富了敬业精神的一個时代文化内涵。
(三)注重校企合作
高校培育本专业学生的真正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促进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为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为执行国家政策培养人才。因此学校通常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车间展开良好的合作。学校可以安排本专业的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企业实习,让在校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清未来所需要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的类型,及时地摸清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前途和方向,这样才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在校学生的政治思想知行合一,扩展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的视野和空间。校外合作企业也可以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及时地建立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记录和评估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此外,学校应特别注意对于校外合作学生和企业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将合作企业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适时的记录和解读,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实践实践内容。
结束语
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的教育,不断地进行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素质。而且大学生敬业精神对于高校与大学生进行思政品德教育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学习生活习惯,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素质,有利于更好地进行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所以高校大学生应该深刻地立足于自身,及时地反思和探索改革原来的敬业精神教育方法和模式,并适时推出一些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榜样,丰富学生敬业精神的方法和精神教育产品,最后通过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充分交流合作,进行有效的独具匠心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蔡梦佳,舒成.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7).
[2]任红营.高校思政课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入路径分析[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8,000(010):P.287-287.
作者简介:
程佳(1980.04-) 汉,硕士,四川江油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