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现象对比的思考

2020-08-19吴炤华

神州·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解放创新能力培养

吴炤华

摘要:提升民族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改革现行教育,进行教育创新,解放儿童创造力

关键词:解放;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力;创造精神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是对当前某些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经过十几年的学习,都被复制成一个个统一的模型了。

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形式单一、泯灭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扼杀了创造性思维。无庸讳言,现行的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许多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如灌输式教学方法、权威化教学态度、统一的教学模式、功名化教育价值观等都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揭示,创新、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则是创新潜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宽松、自由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才敢于标新立异和创新。我们姑且把这种环境称之为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文化观念、习惯等人文环境。如果社会没有出现鼓励和宽容创新的环境,仅凭教育和教育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就难以有大的作为。

20世纪30年代以后,陶行知公开阐明创造教育就是实践的教育的观点。他在《创造的教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创造”二字之要义就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陶行知把创造与行动等同起来,说明他把实践看作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教育就是实践的教育。

他认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一“做”已广泛包含着客观世界改造和主观世界改造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突出实践的价值,体现实践第一的思想。正因为把实践摆在创造教育的核心地位的高度来认识,所以陶行知响亮地提出这样的口号:“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

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陶行知特别注重在实践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小孩有创造力,“它是千千万万祖先,乃至经过50万年与环境作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又是需要后天精心培养方能充分发展的。他以自己的经历说明小孩身上蕴藏着创造力,并指出:“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有创造力,才可能不被成见所蒙蔽,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有承认儿童有创造力,才可能谈得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著名的“六大解放”的主张。

1.解放兒童的头脑。过去,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头脑解放了,才会产生创造力。

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必须先解放教育者、家长的头脑,才能倡导这一理念。

2.解放儿童的双手。陶行知说:“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摧残儿童的创造力。”他一贯重视手脑并用、手脑相长。他以爱迪生的母亲把地下室给孩子做实验为例,号召“护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于有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中国传统教育一般习惯不许儿童多说话,而实施创造教育,儿童有问题要准许提问,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创造的苗芽。儿童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他曾写诗发挥了这一道理:“发明千千万,在于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没事问。”在《育才十字诀》中,他提出要聘请“治学治事不用报酬的常年顾问”,即要问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缘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数目,什么动向,鼓励学生在脑子里多多设疑问难。

4.解放儿童的空间。陶行知认为“从前的旧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他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培养锻炼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观察愈力,则物感愈众,天文等学之发明,俱赖于是”,如此才能将“那奥妙的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

现今儿童的空间几乎只是学校到家里或是超市、在双休日的各种培训机构里,难得去接触大自然、去接触万物,观察力如何而来?

5.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指出:“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学生白天由教师督课,夜晚由家长督课,目的是为了赶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明确指出:“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创造的儿童教育,定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

现今的儿童时间都被做不完的作业占满了,除了学校的作业。还有课外的作业,孩子们似乎是一台做作业的机器。

6.解放儿童的眼睛。陶行知在《民主教育》中指出:“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儿童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就能认识自然、社会、入生,并产生探索真理的动机.进而产生创造活动。

从30年代至今,都在倡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干扰因素。唯有改革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创新,中华才能崛起!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孙喜亭.素质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6,(05):3-7.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解放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在军事上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