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大学英语线上教学

2020-08-19秦慧琦

神州·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接受者传播学教学内容

秦慧琦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的构成,探索促进线上教学的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的五大元素:发出者,信息,媒介,接受者和反馈,线上教学过程中,发出者是教师,信息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编码,媒介是WLAN、4G、各應用和平台,接受者是学生,学生通过媒介结合自己的经验解码接受信息后,按照一定的方式给予反馈,通过反馈,教师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为下次的信息传播做好准备。五大元素为大学英语的线上教学提供了思路,帮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线上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方式和效果。

关键词:传播学;5W模式;反馈;线上教学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积极应对,改进硬件,开发或购置软件、制作慕课、试点等等。因为新冠疫情,大学英语提前全面上线,本作为辅助作用的移动教学,直接转为线上教学,成为主力协助了教师的授课,磨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线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论不能完全分析和解释教学过程和效果,需要其它视角的帮助。线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缺少面对面,是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接收,其过程体现了传播特性。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线上教学视为传播行为,对线上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传播过程的五个元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有多种学说,本文基于经典的5W模式。5W模式是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文章中提出:发出者(who),信息或想法(what)、渠道或媒介(in which channel)、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接收者(Whom)。但其中未考虑接收者的反馈(feedback)。(方建移,2016)按照5W模式,信息的发出是单向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反馈得知效果以及决定下次的信息内容,是双向的,因此,本文中,取得什么效果用反馈替代。

三、五元素在线上教学中的分析

图1体现了线上教学中五元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五个方面并非独立存在,需要将他们看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思路才完整。分类是为了方便准备和检测教学。

3.1 信息发出着-教师

发出者是传播系统中信息与资源的策划者和提供者。在线上教学的信息传播链中,教师是主要的发起者,需要考虑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个元素。教师确定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即授课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方式,接收学生反馈的方式等。

与传统教学类似,线上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功底,但面广了。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互动可以弥补信息传播中的失缺,但是在线上,教师有必要让信息最优化,体现自己的优势,吸引学生,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接收尽可能多的准确的信息。同时,对教师技术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APP或程序、各类平台,熟悉其操作,学习和实践直播与录播,制作和编排课件等。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挑战。

面对挑战,许多平台提供教师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号慕课背景下的教学重构,巴别塔等等。这些资源大多是直播或录播的形式,通过学习,教师不仅增加了线上教学的知识,还能亲身体验线上课,观察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展现方式等等,继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作为信息链的源头,教师看待上课过程的方式比较重要:每一次上课都是一种尝试,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线上教学的优劣势。不设完美期待,允许自己出状况,每一次都是反思自己、改进教学的机会。

3.2 信息-教学内容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它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尊称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移动教学中,信息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掌握的生词,理解的文章,了解的文化知识,练习的翻译和写作,或是表达等等。教学信息传播的编码方式主要分为视觉工具和听觉工具。视觉类包括文字、图片、图表以及视频;听觉类包括教师的声音、听力材料、音乐、音响效果等。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内容适合块化,从易到难,比如新的文章,(举例)可以分成词汇,课文主要框架,课文难句解析,课文主题的思考,写作几大块,而中间又可以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分得更细,这样小块的传递信息符合现在学生平时生活的习惯。

为了保证信息的源头够强,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编码方式。如:声音表现力强,或是善于用简短的,易于理解英语解释教学内容,可以多加入自己的音频编码,如果不是的话,可以稍微增加其它音效。又比如:大学英语的阅读多是冷信息,即需要较多时间,较多思考处理的信息。因此除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提供相关的辅助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件的背景应当简洁,学生可以专注于文字上。

线上教学信息也包含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其中一种是慕课。经多年的发展国内慕课资源丰富,各大学都在积极开发慕课课程,为本次停课不停学的及时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新世界视听说》对应的平台清华英语社,中国大学慕课MOOC等,其中的内容分块展开,信息量丰富,语言经过锤炼不啰嗦,如此一来,直播教师可以直接根据教学要求选用,省去了重新学习,打磨制作课程的较长过程。

3.3媒介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线上教学主要借助WLAN或4G,利用网络上已有的多样的APP和应用或平台等。目前,常用于教学辅助类APP有词汇记忆类:Quizlet,百词斩。练习口语类:英语流利说。新闻阅读和收听类:Podcast,喜马拉雅等等。这些媒介中都承载着大量的内容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在线上教学方面,分为直播和录播方式,这段时间各类直播APP催生而且得以更新改进,如腾讯QQ群、学习通,还有会议视频APP本次也应用于线上教学,如:Zoom、腾讯会议。

选择媒介需要考虑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师生之间是单向的,双向一对一或多向,学生之间互动。在选择互动方式的同时,亦要考虑其中的科技风险:网络的速度,學生的电子设备,互动时师生所处的环境等等。互动越多,网络要求越高。考虑到视频教学对网络和设备的要求偏高,课程人数较多,为避免网路拥堵,本人选择QQ语音直播上课。但还是会遇上:网络卡顿;互动时候,学生的麦听不到声音。或是直播时做听力练习会声音偏小;同学回答问题花比较长的时间等待开麦。目前线上教学不可能达到线下教学交流的流畅性,但是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少出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回答前先准备好。麦不好用时,换做打字,或是发语音的形式等等。

3.4接受者

传播学中,接受者是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移动教学中,接受者是学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学生的心理时,主要考察四个内容:学生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效应和心理趋势。(刘斌,张文兰,焦伟婷,2009)具体到大学英语的学生,则是他们本身的学习经验和态度,自学能力,英语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另外,线上学习时使用的设备和学生平时使用手机的习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理解与接收。而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信息传播的源头—教师处都需要予以考虑。

3.5 反馈

传播学认为反馈是接受者在接收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即回传给发起者的信息。发出者据此调查和规划现在和未来的传播行为,以调整传播系统的运行。接受者也可以据此更主动的介入传播活动中,积极主动搜集信息。在线上教学中,判断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否有效,学生掌握的内容多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次课的调整,这些问题的答案靠信息接受者—学生给予。获得反馈的途径很多,比如:部分APP或程序上统计学生的学习时长,完成了的作业量多,教师根据完成情况。部分慕课的观看也有时长记录,并伴有测试,可以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堂中教师的即兴提问能查看学生反应,状态,和理解程度。

课后,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作业,或是课程结束时简单的回顾。为了让学生熟悉线上学习,上课流程基本一致。本人每次结束之前会要求学生填写Exit Ticket,由QQ群的收集表改装而成:出门票中可以留下本次课所学内容的问题,也可以是开放式的,让学生自行回答。既能做一个检测,查看问题,同时让学生有反思的过程。但是网上学习不宜一个内容过长,否则会极大的挑战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一般三个问题,常有选择和简答混合。如此一来,学生慢慢习惯课程结束时的反馈。

四、结论与问题

传播学为线上教学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角度。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认识线上教学的过程,了解线上教学的关键要素。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线上教学分成了五个部分:发出者即教师,信息即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媒介即授课平台和网络,接受者即学生,反馈即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学习后做出的反应。五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可以从这五个因素出发设计课程和评估自身的授课。本文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给出了一些建议,但是依旧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如何在线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如何激发在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何提高学生的在线自学能力?如何安排和展示教学内容更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方建移.心理学理论怎么用:传播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浙版数媒,2016,8-9

[2]刘斌,张文兰,焦伟婷.传播学视角下移动学习探究—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构建与解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6,69-72

[3]李琳.浅谈信息化教学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的实施—以首都体育学院课堂教学为例[J]海外英语 2020,2,71-72

[4]周辉.传播学视角下的校内移动学习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7,3

猜你喜欢

接受者传播学教学内容
Flu Study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