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语境

2020-08-19温家岩

神州·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柏拉图孔子

温家岩

摘要:对于柏拉图进行政治思考和创作的语境,之前存在两种典型说法:苏格拉底之死或城邦内乱。通过检验《国家篇》第八卷,可以发现“内乱”的语境确实贯彻于柏拉图著作之中。但从《第七封信》来看,柏拉图的政治思考的语境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比照同时代中国孔子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确认动态的政治思想语境应该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词:柏拉图;城邦内乱;孔子;政治思想

引言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柏拉图进行政治思考和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苏格拉底之死。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在介绍柏拉图时就说到:“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没有办法正确认识真理。”(1)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北京大学张新刚老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城邦内乱是古典希腊城邦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也被希腊作家视为城邦的最大的疾患。……内乱构成了柏拉图政治思考的基本语境。”(2)“综览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我们会发现他对城邦内乱的关注始终占据其思想的核心位置,与对外战争相比,城邦内部的和平要更为重要。”(3)

那么,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语境,究竟是苏格拉底之死还是城邦内乱?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双方的证据加以检验和分析。

一、城邦内乱与柏拉图政治哲学

张新刚老师在《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问题意识》和《城邦内乱与理想政制的自然基础——柏拉图〈法篇〉卷十解析》这两篇文章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内乱构成了柏拉图政治思考和写作的基本语境”:一是《国家篇》中柏拉图的正义论;二是《国家篇》中“善”的概念;三是《法篇》中自然秩序与人类秩序的优先问题。柏拉图所有思想的指向,都是要诊断和解决城邦内乱的问题。

例如,柏拉图分析“强权即正义”这一观点,认为人们都是渴望权力和力量的,所以自然会追求强力。张新刚老师指出:

“这一逻辑最终的基础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的自然观,他们对人性的界定促使了人对与权力/力量的渴望,之后,以政治统治面目出现的权力成为服务于满足私利的手段。”(4)

一旦城邦的人们认为“强权即正义”是天然合理的,那么城邦离内乱就不远了。“依据自然,强力是通行的规则,将这一规则引入人伦秩序中来,则必将造成对统治权力的争斗,而这就是城邦内乱的直接表现形态。”(5)

事实上,除了张新刚老师所指出的这些篇章外,在柏拉图的作品中,他对城邦内乱的关注确实经常能够见到。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国家篇》第八卷集中阐述柏拉图政治哲学,其中谈到了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四种城邦的主要特征,以及一个城邦如何由荣誉制逐渐堕落为僭主制。这一卷内容中,柏拉图的落脚点就始终都在城邦内乱问题上。

首先,柏拉图论证了一个城邦是怎样由荣誉制堕落为荣誉政制的:

“那么,让我们来谈谈荣誉政制是怎样从贵族政制产生出来的……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哪怕只有很少的一致,政治制度变动也是不可能的。”(6)

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认为,任何政治制度的变动都是“由领导阶层的不合而起的”,而且一定是完全的不和。“铁和银、铜和金一经混杂起来…你都必须认为这就是这种血统的冲突。”(7)在这段材料中,柏拉图指出了荣誉制城邦内乱的源头:“血统的冲突”。他认为,在一个荣誉制城邦中,有各种各样不同资质的人。而这些不同资质的人混杂在一起,自然就会产生“不一致和不和谐。”

其次,柏拉图讨论了寡头制城邦的特点:“这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利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8)可見,寡头制城邦的政治权利是根据财产多少而定的。而内乱的来源就是财产的不均等:

“这样的城邦必然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富人的国家,一个是穷人的国家,住在一个城里,总是在互相阴谋对付对方。”城邦中的穷人们“负债累累……他们急切地希望革命。”(9)

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邦中的众多穷人们饱受凄惨的待遇,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富人差别过大。他们一旦有了武装,就积极地筹划革命。

最后,柏拉图又论证了民主制城邦的特点及其内乱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一个民主制城邦有两个特点:第一,一个民主制城邦过分追求自由:“那么民主主义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善的依据…这是民主制国家的最大优点。”第二,一个民主国家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领导者组成,第二部分是富翁,第三部分人即是平民。(10)

在有着如此特征的民主城邦下,潜伏着三个危机:第一,一些坏人会利用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当上领导,欺骗民众。第二,一群“懒惰浪费之徒”和他们的首领会制造混乱:“这两类人一旦在城邦里出现…就像人体里的黏液与胆液造成混乱一样。”(11)

第三,一些反对派会把富翁打为寡头派,控告他们反对贫民,把他们的财产剥削一空,分一些“残羹剩饭”给平民。由此看来,一个民主城邦虽然有着自由的优点,但其实危机四伏。一旦这些危害兴起,城邦就会沦为僭主制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柏拉图的著作中,确实非常关注城邦内乱的问题。这不仅存在于柏拉图著作的篇与篇之间,而且一卷的内部也是如此。但是,这种总结归纳式的寻找线索,其实大量忽略掉了柏拉图作品中与城邦内乱同时出现的其他丰富内容。“城邦内乱”是否就是柏拉图政治思考的全部语境?这个问题值得再思考。

二、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其他语境

张新刚老师论文中提出,柏拉图的思想主线形成,主要受到了“三十僭主”内乱的影响。他所依据的材料是著名的《第七封信》。目前学界普遍承认《第七封信》确实是反映柏拉图晚年思想的作品(12)。当我们重新认真阅读柏拉图的《第七封信》,柏拉图老年时回顾的历史和自我总结的思想主线,似乎不仅止于城邦内乱。他提出了三大治国目标:第一,合适地安排一个国家的政治;第二、阻止城邦道德和法律的败坏;第三、建立新的道德。这三个目标无不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

首先,三十僭主作乱确实启发了柏拉图思考如何 正确安排国家事务。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民主制的雅典败给了寡头制的斯巴达,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主政治的一些缺陷。因此,雅典决定进行寡头制政府的尝试。当时,柏拉图对于参与政治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他的两个舅舅正好在三十僭主之列。面对亲人的邀请,柏拉图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决定持观望态度。不久后,人们认为寡头政制反而不如之前的民主制,三十僭主也很快被推翻。在此期间,柏拉图清楚地认识到民主制存在问题,而寡头制的失败打消了他从政的欲望,使他产生了新的思考。既然寡头制和民主制都已失败告终,如何正确安排国家的事务确实成了令人苦恼的问题。(13)

其次,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并不是无所触动的。从此柏拉图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新的道德标准。在三十僭主时期,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强迫参与寡头派的政治活动,这无论如何都是既不合道德又不合法律的。柏拉图对这一切深恶痛疾,决定远离政治活动。不久后,民主派复辟,苏格拉底就被以不敬神以及败坏青年的罪名处死。实际上,苏格拉底的死是由于民主派怀疑他受三十僭主恩惠以及宣传反民主的思想,即使他曾反对处死一位民主派。三十僭主试图推行新的道德标准,结果以失败告终;苏格拉底又试图建立一种非民主的道德标准,结果竟被处死。可见,此时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柏拉图到了晚年,目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普遍衰落,很有可能思考的方向已经进一步转向阻止法律和习俗的衰败。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感叹希腊晚期城邦的衰落已经无可挽回了:“所有现存的城邦无一例外都治理得不好,它们的法律制度除非有惊人的计划并伴随好运气,否则是难以治理的。”(14)柏拉图一生屡次想发扬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让他看到了民主制的弊端,寡头制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民主制的复辟也大不如前。在晚年时,柏拉图曾怀着满腔希望两次奔赴叙拉古,在这个僭主制国家试图推行自己的哲学思想,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险些丧命。此时,他心灰意冷,认识到了无论是民主、寡头还是僭主制的希腊城邦,法律和习俗的衰败已经不可避免了。

综上所述,柏拉图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在青年时期,他目睹了自己的城邦雅典所经历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三十僭主之乱和苏格拉底之死,开启了他的政治思考。在游历过其他城邦后,柏拉图在老年时期能够以一个泛希腊的视角看到希腊所有城邦的不足,提出了一个更有大局观的观点——阻止希腊城邦的衰败。可见,柏拉图随着阅历的增多,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的思考随着时代和空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比一生一直围绕同一个不变的主题思考,更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在西方哲学思想萌芽的同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子的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就跟柏拉图非常类似。如果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更能看出一般政治哲学思考语境的变化规律。

三、孔子思想的语境及其变化

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哲学突破”(又被称为“轴心时代”)(15)的情况: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前后,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都对产生了一种超越性的思想,打破了旧的传统,整个文化迈入更高的境界。柏拉图和孔子,都是“哲学突破”时代的人物,而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也有颇多可以比较之处。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就认为儒、墨、道等学派都是因为“礼崩乐坏”的大时代背景而兴起的:“古代中国的‘哲学的突破或‘超越的突破则是起于文化秩序的‘崩坏。”(16)這也就是说,重建礼乐秩序是诸子政治思考的语境。但是,当我们具体分析孔子的政治思考情况时,还是有一些新的发现。

首先,孔子的政治思想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性。当孔子被问及为政的话题时,他会根据不同国家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回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17)

公元前517年,孔子在动乱中逃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8)孔子的这番话是孔子这段话是针对齐国的状况所说的,《史记·齐太公世家》曰:“九年,景公使晏婴之晋,与叔向私语曰:‘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於民,民爱之。”(19)齐国的田氏虽然德行一般,但善于笼络民心。孔子在齐国看到田氏收买人心,大有取代姜齐之势。孔子听了赞颂周文王的韶乐,又看到田氏的僭越行为,不由得深刻怀念周文王时期君臣尊卑有序的状况。《韩非子》中还有更加细节的解说: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20)

叶国的公子高、鲁哀公、齐景公都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孔子却根据三国的国情给出了不同的答复。这些都是孔子思想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例子。

其次,孔子的思想会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前文已经讲到,在公元前517年,孔子对季孙、孟孙、叔孙三卿反攻鲁昭公感到不满,体现了他拥护君主执政的思想。在齐国二十年后,孔子得以回国,当上了大司寇,施展自己的抱负,《史记·孔子世家》称: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21)

当费邑和郈邑被拆毁后,孔子又准备毁掉成邑,但是在三家卿大夫的干涉下,“隳三都”最终宣告失败。这次经历体现了孔子反对三卿僭越君权。由此可见公元前517年到497年这20年间,孔子的思想主线一直是坚持君臣之间职务分明,父子之间各安其位的。在“隳三都”事件失败后,齐国勾结鲁国三卿,将孔子从鲁国赶了出去。

在春秋时代末期,各个诸侯国都走向了礼崩乐坏,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层出不穷。鲁国的“三桓”把持了朝政,屡次作出了僭越礼仪的行为:他们不但修建了各自的都城,拥有能打败国君的军队,还在朝堂上演奏天子才能欣赏的“八佾舞”,使孔子发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2)的感叹。齐国的田氏用私财收买人心,取得了公室与国人的支持。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后,田僖子田乞驱逐了有权势的国、高二氏,自立为相。而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国晋国则早就有了礼崩乐坏的趋势: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设立六卿,后来发展为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氏共同支撑晋国的局面。晋平公之后,晋国公室几乎彻底失去了权力。公元前554年,“吴延陵季子来使,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语,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23)孔子离开卫国后,准备投奔晋国的赵简子。然而他听闻赵简子杀了他的恩人窦鸣犊和舜华,把持晋国国政,深感于晋国已经礼崩乐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于是便打消了去晋国的念头。

孔子在老年时期,终于返回了鲁国。在多年周游列国后,他明白小宗代替大宗已成不可挽回之势。《论语·颜渊》中记载: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4)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5)

在这两段对话中,孔子竟然要求季康子为人民做出表率,而不是鲁国国君。“子为政,焉用杀?”这句话更是已经默认了季康子的执政地位。这表明,晚年的孔子已经不再反对卿大夫代替公室执政,但仍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治国。

最后总结来看,思想家们的政治思考虽然大都有着一个宏观的语境,但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个语境是会动态变化的。

结语

本文认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语境,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柏拉图早年的政治思考,主要是受到“三十僭主”事件和苏格拉底之死的影响,一直在探讨如何解决城邦内乱的问题。因此如张新刚老师所言,柏拉图在《国家篇》、《法律篇》等文献中,尝试从多个方面给这个问题一个逻辑统一的解答。但是,随着柏拉图年岁日增,实际上他思考的领域也在扩展,从《第七封信》中可以看出,柏拉图晚年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合适地安排一个国家的政治、阻止城邦道德法律的败坏和建立新的道德。

这种思想动态变化的轨迹,可能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思想轨迹和同处于“哲学突破”时代的孔子的思想轨迹相比较。孔子的思想极具现实性,会根据不同的国家之间社会现实差异,给出为政的方案。同时,孔子思想虽然也有一个大的语境,但并不是随着时间线性演进,而是也会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注释:

人民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张新刚:《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问题意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第28页。

张新刚:《朋友政治:一项基于古希腊政治思想的考察》,《历史法学》,2017年,第247页。

张新刚:《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问题意识研究》,第32页。

张新刚:《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问题意识研究》,第32页。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15页。

柏拉图:《理想国》,第316页。

柏拉图:《理想国》,第321页。

柏拉图:《理想国》,第323页。

柏拉图:《理想国》,第339-341页。

柏拉图:《理想国》,第342页。

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0-218页。

柏拉图:《第七封信》,收入《柏拉图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柏拉图:《第七封信》,第80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92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92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10-1911页。

司马迁:《史记》,第1911页。

司马迁:《史记》,第1503页。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第373-374页。

司马迁:《史记》,第1916页。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36页。

司马迁:《史记》,第1684页。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864页。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866页。

参考文献:

[1]张新刚:《柏拉图政治思想的问题意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

[3]张新刚:《城邦内乱与理想政制的自然基础——柏拉图〈法篇〉卷十解析》,《政治思想史》,2013年01期。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

[7]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9]理查德·克诺特编:《剑桥柏拉图研究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10]柏拉图:《法律篇》,商务印书馆,2016年。

[11]人民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13]张新刚:《朋友政治:一项基于古希腊政治思想的考察》,《历史法学》,2017年。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柏拉图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