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应用思考
2020-08-19周维昭
摘 要:由于语文教学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学习本门知识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促使学生加入知识的探索中。在新时期,创设教学情境这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被有效应用起来,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推动学生深刻感悟文章情感,使学生在知识与情感方面都受到教育。文章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学法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有效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境
一、 引言
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新时期所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将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知识内容进行联系,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中运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实践能力,推动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
二、 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教育阶段中开展语文教学,其重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学生对文章的欣赏以及理解能力,将学生有效地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当前的教学形式来讲,通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能使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实现对语文知识内容的高效理解。在初中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若是教师仅仅是对知识内容枯燥的讲解,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课堂环境较为沉闷,学生容易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感,学习成效自然无法提高,无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一定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的开展知识的探究。利用情境可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更高效的达成对问题的解决。同时,良好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推动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不断成长,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改变教师以往观念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将现成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将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从前的教学手段,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學,在表面上来讲对学生极为负责,但就实质上而言,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仅要能够教学生,还要会教学生。需要教师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对于新的思想和理论更深层次的探究,并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经验,高质量地开展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全方面素养的发展。
(二)构建语文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若是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知识探究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学习的环境中更加高效的达成对知识的掌握。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从原本枯燥沉闷的学习环境中脱离,进入到丰富多样且具有思想的语文课堂中,推动学生加大对语文知识的思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索,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保证语文教学成效,也强化学生探究意识。
(三)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利用情境开展教学,具有直观形象这样的特点。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立足于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以多样的形式将原本的抽象文字转变为直观的场景,将知识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并深化掌握。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信息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性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产生对新的知识内容的探索兴趣。
以《最后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推动学生主动开展对知识的领悟,加强学生学习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分享爱国故事,出示图片营造良好的环境,并适当的通过多媒体呈现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名言,深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开展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探索,在深入体会爱国情感后,形成自身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化,使学生接受全面教育。
而且,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的将知识吸收以及内化。当学生进入到课文文本中所描绘的场景中,就会在自己本身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能力影响下产生更多的想法,并形成一定的表达欲望。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想象力进行考量,与教学内容实际融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想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以及教学内容的引领下,将自身的想象空间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达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识。
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想象文中诗歌所表达的画面,并通过自己的画笔进行描绘。学生在自身想象力的驱动下,会通过不同的意向将自己想象的画面进行实际的描绘。通过这样想象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形成对诗歌内涵的深化感悟。
(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形成对新知识内容的认知。在此情况下,教师要通过有效事物增强学生的感知,加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开展对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将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也能够让学生在真正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中加深感悟并进行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紧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通过生活为学生进行情境方面的创设,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融合,创建多样化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思维,锻炼实践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强化。
比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此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联系,深化学生的个人情感。教师可以在学完本節知识后,让学生以《我的母亲/父亲》为题,以在具体生活中发生的事例表现自己家人的特点,升华学生的情感,也达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强化。
(五)调动学生真实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要引领学生将文章的内容深化理解,更要让学生在基础性语言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实现与作者、文本在情感方面的沟通,受到精神上的感染,达成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情境教学其根本就是情感。因此,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年龄特征等,为学生创设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并在感情的作用下实现自身素养的发展。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教师可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产生更多的想法,达成深刻的体悟情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对内容的情感感悟,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自身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体悟,推动自身素养的强化。
如,在开展《皇帝的新装》这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编写课本剧,使学生将课本中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表演。而观看表演的学生在趣味性表演的欣赏中会形成直观体会,强化知识理解。有效开展课本剧的表演以及欣赏,学生会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形成敢于说真话的良好品德。
(六)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手段,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并具有极强趣味性的情境,帮助学生可以高效率的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相关技巧的掌握。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多媒体最为常用。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呈现给学生,能够利用视频、乐曲等将教材中的内容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带来感官方面的享受,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对知识的渴求。同时,推动学生自主开展对语文知识的探索。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手段,可以将原本学生难以轻松掌握的知识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更乐于开展语文知识的探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学生进行发言后,教师为学生呈现曹操的人物图片,为学生简单的介绍曹操以及相关的创作背景,最后播放本首诗的朗诵视频,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以及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将语文课堂中的内容进一步的丰富,也推动学生自主开展对语文知识的探索,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且,对于较为难理解的知识内容,利用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其中的内容以及情感。同时,将学生带入到语文课堂内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中,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永鸿.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情境创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00.
[2]黄晓波.浅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阅读情境的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3):47.
[3]李洪英.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54-55.
[4]刘晓琴.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谈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0):142-143.
[5]周红敏.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8):72-73.
[6]张海娟.浅谈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7):66.
作者简介:
周维昭,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芦镇小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