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0-08-19刘蓓蓓

考试周刊 2020年7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摘 要: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统一的学科,承担着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情感还是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日趋成熟,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是学生智力的核心,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训练其思维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能更深层的理解语文知识内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思维去思考和创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文章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一、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知冲突通俗讲就是学生自身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与新情境不相符时,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需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将新情境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如果无法实现,学生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获得不断发展。

(一)联系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是有年代特点的,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高中生经验阅历不足,对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无法理解,或者说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不了问题时产生了冲突。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为学生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例如在《老王》的教学中,文中的第八段写出了老王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作品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物质是十分匮乏的,老王的这一举动只是为了报答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然后在搜集文献查阅,探索其中的意义。根据回民风俗,老王的这个举动不仅是报答,还有一个含义——“辞路”,即给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老王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作者得知老王生病却没有去看望,而是等了十多天才想起。这个地方显然也不合理,相较于老王的热情,作者似乎太冷漠。“我也不懂,没多问”以及“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在文章中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推理,通过对作者生活背景,以及作者遭遇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心情,进而发出更深的感悟。

(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和问题时,会尝试用已有经验去解决,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进而会在新旧知识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形成强烈的探索欲,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积极的探索中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局限性特点,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使学生在矛盾的氛围中唤醒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语文思维。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作者利用祖孙相依相靠和朝廷优礼之事,抒发了孝情的不可分和对皇恩忠情的不可拒,在尽孝与尽忠之间艰难抉择,最后选出先尽忠再尽孝。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对于别人的感情有时候会无法转化到自己的體验当中。教师可以在这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询问学生是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能拒绝但又必须要拒绝的事情?如何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拒绝别人且又不伤到别人?通过这样的引导,给学生一个情感发出的出口,引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中,进而使文本与学生的情感相连,并从文本中找到共鸣,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利用学生主体间观点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之间由于生活背景不同、阅历经验不同,因此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思维的角度、层面也存在差异。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听到不同意见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入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师说》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下文章的论点,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有一部分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也有一部分认为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这三个论点中,教师先组织三分部学生进行了辩论,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支持论点的论据去说服对方。通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为论点。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不同认识矛盾进一步深化,在思维碰撞中,学生重新审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 重视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构建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不断发展,需要教师重视探究式教学,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不仅是能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探讨、交流、质疑的机会,同时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自主探索、发挥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最后还需要根据教学需求以及高中生特点,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理解和表达,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提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先结合文本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后以事实为论据呈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见解发生思维碰撞,进而完成对课文中人物、环境、社会的认识。

三、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表达

思维导图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可视化工具,具有突出重点、体现各主题间联系、激活学生思维、思维过程可视化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更多的视角和方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用在比较复杂的文本教学当中,利用思维导图重点突出、分支联系明显的特点,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去呈现文中的整体脉络,将从文本内容的重点、思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其次,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写作当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导图绘制中,围绕主题去拓展自己的思考,确立利益、梳理思路、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四、 利用类比迁移实现思维拓展和延伸

类比迁移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同时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方法的类比迁移。比如,利用比较阅读,读写能力转化,设计针对性的作业等等,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作业设计中,高中语文作业通常为背诵古诗、文言文,做练习题、抄写注释等等。这些都属于识记类型的作业,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几乎很少。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训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劝学》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比喻论证去写一段话;《荷塘月色》教学之后,让学生对比《荷塘月色》《爱莲说》《荷花淀》,从描写重点、手法以及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将其中关于荷花的文章进行摘抄。利用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有利的拓展和延伸。

五、 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有着语言和思维统一的特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是其应承担的任务,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李军成.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剖析[J].学周刊,2020(3):125.

[2]谷爽姿,杨李娜.以表现性评价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能力[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4):34-39.

[3]李华.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2):143-144+151.

[4]郑娟.浅析如何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40-141.

作者简介:

刘蓓蓓,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中部)。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注重人文关怀点燃生命之光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