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志愿服务现状及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探讨

2020-08-19田焕娜李灿任立群吴晓光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新时代

田焕娜 李灿 任立群 吴晓光

摘 要: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至此,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就我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针对开创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185-03

引言

习近平同志指出,志愿服务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志愿者事业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標、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明确了新时代志愿者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我国志愿者事业的时代内涵。我国志愿者事业由来已久,从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倡议,到第一个志愿服务团体诞生,再到如今,在重大自然灾害、民间公益组织、文体赛事活动、国际高峰论坛随处可见中国志愿者的身影。调查显示,2018年度志愿者总量约为1.98亿人。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志愿者事业建发展迅速,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志愿者事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绊脚石”,解决这些“绊脚石”,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志愿者事业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1.志愿服务无序化。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源泉,服务对象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根本,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可靠全面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使得志愿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与希望成为志愿者的公民之间无法取得有效交流,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服务需求、技能培训等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志愿服务时间过度集中,“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极为普遍,例如某养老院的老人一天被服务了7-8次,不堪其扰,成为负担,被服务者对志愿者态度冷淡,这就给志愿者的满腔热血的服务热情和自尊心带来一定打击,志愿服务的动力无法有效发挥;而另一边很多地方有服务需求,却没有人来,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志愿者。想要成为志愿者的人也不知怎样成为志愿者,不知如何选择志愿者组织;成为志愿者后也可能因为不满足志愿服务活动的不健全中断志愿服务。

2.志愿服务形式化。很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存在“头脑发热”“跟风”现象,并非发自内心真诚地想要帮助别人,他们既不了解志愿精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更不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这就造成了活动前拍脑袋想点子,活动中摆姿势拍片子,照一面就拍屁股走人的现象。这样的志愿者活动只看重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既没有给服务对象带来实质的帮助,也没有让志愿者们积累正面的社会实践经验。形式化的志愿服务无法达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根本目的。

3.志愿服务缺乏专业化。发宣传单,拉条幅,贴海报,量血压、清理小广告、捡垃圾、搞卫生、为老人理发、清洁送温暖等常见的志愿服务内容单调,没有与社会发展积极融合,没有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结合,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达不到志愿服务效果。新时代志愿服务更需要“送智服务”,因此志愿者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志愿者来源广泛,个体素养专业不同,在服务细节和专业性服务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和疏漏。首先,缺乏专业化的志愿培训,志愿者的服务能力缺乏专业的组织、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培训,导致很多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不是“参与者”,而是“围观者”。其次,新时代志愿服务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比如现今各种电信诈骗网络谣言给大家造成很多困扰和误解,这就很需要专业志愿者为大家排忧解难。医学专业的志愿者,并不擅长农业技术,教育专业的志愿者,并不熟悉残疾对象的康复服务,农业专家并不擅长心理学知识,这些是影响志愿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关键问题。

4.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不足。志愿价值的体现来自和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很多志愿者缺乏自主意识,通常以被动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导致在参加志愿活动时没有动力,行为散漫,只是单纯服从命令,缺少与服务对象的实质性互动交流,导致志愿活动本身对志愿者的教育的缺失。不利于服务自主性的志愿精神培养及主人公意识的形成,很多人很难持续性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5.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健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必须遵从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如何评定志愿服务水平和志愿者能力关系到志愿者是否能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遵从规范、责任和风险意识。目前,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片面,对志愿者服务考评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存在的问题有:活动中志愿者的服务态度与责任感无法评价;志愿服务的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无法量化;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评定无法让人信服等等。部分参与者存在功利化参与动机,使得志愿服务活动违背和丧失了精神底蕴与价值追求。因此,如何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解决对策

1.建立“互联网+”志愿服务对接平台。专业的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是志愿服务活动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和主要载体,服务站点是有效开展志愿服务的“根据地”。建立体系完备的志愿服务工作阵地、资源、信息、服务、成果等共享的平台,对志愿服务平台资源进行整合,各尽职能,做到志愿服务项目与社会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可以紧跟时代趋势,开创“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同时依托各类公共服务机构设立志愿服务站点,例如可依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社区等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因地制宜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志愿服务平台与服务站点相结合,充分了解各方需要,针对性地做好志愿服务,避免出现一地多次服务或服务缺失情况,保证资源合理分配,做到规范有序。

2.规范志愿服务举措与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所需的志愿服务也出现新的要求,志愿者服务工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而志愿服务举措、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均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需要专业的志愿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可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到志愿活动开展进行一系列管理,保证志愿服务有序有效进行。其次,设立专业化志愿者培训管理体系,从志愿服务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进行培训,灌输志愿者工作的全新理念。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开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位全方面的培训。让志愿者专业上得到进步、情感上找到归属、思想上得到升华,增强知识,让每一位志愿者本着一颗纯洁的心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让更多人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和宗旨,履行志愿者的承诺。同时,支持和鼓励教育、救护、环保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组织更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专业化更能有效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整合多种社会资源跨界合作,使志愿者服务能更加规范、有序、合理,形成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为今后志愿者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志愿者骨干与专业志愿者团队。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培养志愿者骨干人才是志愿者事业长效发展的基石。志愿者骨干的选拔可广泛吸取对志愿服务有强烈的热情和丰富经验的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活动选拔有责任有能力的志愿者为骨干培养对象,通过志愿者骨干带头有效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组建一支稳定有效的志愿者队伍对于开展志愿服务是身份必要且有益的,要充分运用志愿者资源,发挥志愿者的专长,以志愿者骨干作为志愿者带头人组建专业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团队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任务分工;团队保证固定成员、专业化成员与一定比例的流动成员相结合;团队要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并且按照计划定期进行志愿活动等。充分发挥志愿者骨干优势,凝聚专业志愿者团队,聚焦问题和需要开展的志愿服务多方协作,逐步组建更多优秀、专业、定向的志愿者团队,开拓志愿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志愿服务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4.广泛开展和积极宣传志愿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铭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落到实处,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有效。立足群众所需,结合时事热点及重大社会活动来设计志愿服务方案。立足群众实际需求这一志愿服务的根本目的,发挥专业志愿者队伍的特长,广泛开展文化弘扬、健康救护、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扶老助残、科学普及、交通秩序、平安建设、便民利用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公开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宣传志愿者们尤其是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的服務事迹,提升公众对志愿服务的知晓和认可程度,使志愿服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大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特别是要利用网络、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志愿者队伍,付出爱心,奉献社会。

5.完善志愿服务考核标准与评价制度。志愿服务的考评机制应由“多方参与”代替“自我评价”。志愿服务不是个人的独秀,而是吸纳了项目委托方、受益方、直接的服务对象等多方社会力量在内的社会活动,故应在创意组织、调查论证、招募志愿者以及项目实施等过程中集思广益,坦诚征求、采纳来自社会各方的有利意见,并在社会上争取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将志愿服务透明化,让全社会参与到项目的监督与评价中。志愿服务不仅需要被尊重与认可,也需要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要让志愿者拥有长久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内驱力,避免纯粹依靠激情口号吸引志愿者。健全志愿服务考核标准,完善志愿服务评价制度,建立“志愿服务信用储蓄银行”及相应回馈机制,激励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勇于实践创新,为服务对象提供创新、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引导广大社会成员都以适合方式投身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健康发展。

6.发挥志愿服务助人和育人的双重功能。“立德树人”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总书记讲话与中央指示也多次强调青年人要在志愿服务当中立德树人。志愿服务的出发点是培养无私奉献的公共精神、是树立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念,这既是我国传承多年的“立德树人”思想的体现,更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具体体现。志愿服务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完成自身教育、成长相结合,能够为广大渴望报效祖国的有为青年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大平台。但是志愿服务模式单向,若能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发展成为动态的生态圈,促进学科发展与志愿服务的共同发展,使广大青年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同时也实现个人素质和个人阅历的提升。以学科教育为支撑点,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模式,促进青年将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的“我奉献、我成长、我快乐”的感受转化为对道德价值的信仰,强化道德认知,纯化志愿服务的动机。因此,融合学科教育与志愿服务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既能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也可以体现思想道德教育兼具实践性与实效性。青年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努力探求和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在奉献中锻炼自己的实践品格,在帮助他人、扶危济困的生命体验中塑造自己的完整人格,故我国在实现道德建设、推广道德教育的路上应吸纳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宣教模式,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刻入国民教育。

结语

志愿服务对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志愿服务活动对于青年人来说益处颇丰,志愿者能够在奉献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愉悦,实现自身的精神满足,提升幸福感,也能感受到来自被服务者的友善,有助于志愿者富有成就感进而实现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大力提倡与青年觉悟的提升,将会带动和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同时,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推进和深化有赖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辅相成的是,志愿服务也能促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志愿服务正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随着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志愿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会成为一项创新的社会工作。

收稿日期:2019-12-28

基金项目:承德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0192002);大学生调研河北(2020104);河北省样板党支部项目资助(20219)

作者简介:田焕娜(1985-),女,河北保定人,讲师,从事志愿服务教育研究;李灿(1999-),女,河北保定人,学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任立群(1975-),女,河北承德人,教授,从事脊髓损伤与修复研究;通讯作者:吴晓光(1975-),男,河北承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志愿服务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新时代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