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绿色发展新活力
2020-08-19
泾县人大常委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盯事关长远发展、社会普遍关注的事项开展监督,既守护绿水青山,又促进经济发展。
泾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替矿山“疗伤”
“现在矿山停产了,被破坏的地貌‘复绿’了,这得益于泾县人大常委会跨届督办代表议案。”如今,走在泾县原晏公采石场、原太园石子场等11家矿场,宁静美丽的绿色植被,替代了尘土飞扬的采矿现场,让当地群众无限感慨。
说起连续监督矿山河道的缘由,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当时,泾县云岭地区大量开采方解石矿,对自然资源的透支较多。面对矿山砂石无序开采造成山体植被严重破坏、引发堤防河道毁损的现象,群众反映强烈。2014年初,县人大代表张仕荣领衔提出“关于对矿山砂场进行生态修复的议案”。从当年一直到今年,泾县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及组织代表跟踪督办等多种监督方式,持续监督矿山生态工作。其中,2019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通过县电视台跟踪报道议案办理进程,今年又继续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从而以议案办理为切口,强化生态环保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泾县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促进县政府建立依法整治长效机制。为彻底改变“老板发财、群众遭殃、政府买单”的局面,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泾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和《泾县河道生态修复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几年来,县政府共投入1.2亿余元用于治理。整治关闭非煤矿山23家、砂场22家,停产5家;对原晏公采石场、原太园石子场等11家矿场实施“复绿”工程;对青弋江、徽水河及其主要支流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目前河面已无明显堆积物,水流通畅,岸线清洁平整,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该镇居民张必清在北京创业成功后,返乡打造的“梦幻后山”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前破旧的后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水泥路拓宽了,建设了大牌坊1座、景观亭3个、景观塘4口、大型游乐中心1个,以及停车场、健身广场等设施,实施了绿化和亮化工程……真正是旧貌换新颜。
泾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针对乡村人才流失、村庄“空心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现状,与各乡镇人大联动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履职活动。县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督促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能人回乡。
2018年以来,泾县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通过“市民下乡”,吸引了83名市民领办、创办产业,累计为周边农户272人提供就业、创业岗位;通过“能人回乡”,吸引68名能人回乡创业,推动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通过“企业兴乡”,引进57家企业到农村发展产业,累计投资达27.8亿元,有效盘活了农村资产和生态资源。
擦亮乡村秀色
泾县人大常委会精心选题,就“农家乐”治理、文化旅游工作等开展视察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和职能部门汇报等方式,了解民情,汇聚民智。2019年,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农家乐”专项整治行动情况的报告,并于会后督促县政府落实审议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农家乐”专项整治力度,有力推动全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品质提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域融合文旅产业,请问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展如何?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为督促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人大常委会运用“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这一专题询问方式,督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重点工作得以落实。此外,还采用对政府部门进行评议和满意度测评的形式,推动相关工作一一到位。县政府则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协调会、推进会、现场会、挂牌作战等方式,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狠抓“全域打造”,融生态、文化、产业、旅游等要素于一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让四方宾客来到泾县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