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0-08-18黄培瑜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推理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黄培瑜

【摘 要】推理能力属于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当下,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存在认识上有局限性、活动途径单一、缺少引导等问题。经过深入实践、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从四方面进行:贯穿全程,为培养推理能力树立正确观念;方法引导,为培养推理能力“搭桥铺路”;夯实基础,为培养推理能力提供知识储备;解放课堂,为培养推理能力拓展时间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16-0196-0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笔者深入数学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及课后调查、访谈等,探索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1   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认识有局限性。如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只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进行,在其他领域渗透少;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不适合培养推理能力;缺乏方法指导,活动形式单一;注重结果应用,轻视探索过程;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探索结论”的活动过程,而是通过大量的习题演练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2   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贯穿全程,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树立正确观念

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一条主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1]。通过仔细研读,笔者认为这里的“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板块中;二是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三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在所有的这些环节中,教师应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言必有据、合乎逻辑。

2.2  方法引导,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搭桥铺路”

在小学阶段,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引领和示范,所以推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教师对此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大胆猜想、反复验证、养成说理习惯、学会推理方法、提高推理能力。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

出示数字:14、63、50、39、35、36、25、37、52。

教学步骤1: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

教学步骤2:说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步骤3:3的倍数有(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大胆猜测。

生1:个位是3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引导学生验证:13、23是不是3的倍数?

引导学生观察:12、15、18、21、24、27都是3的倍数,它们的个位有没有3?

再次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与什么有关?

生:可能与它们的和、差、积或商有关。

然后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举例验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差、积、商没有规律可言,而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生都为自己的探索发现而无比自豪,推理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和提升。

2.3  夯实基础,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知识储备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知识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需要,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只有注重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夯实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会迁移,会转化。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必要基础。该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学的“商不变的性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加强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2.4  解放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拓展时间空间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一节课仅有几十分钟,一些教师常常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走过场”,使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缺少让学生自行探索、交流的空间。因此,解放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腾出时间和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解决不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从而为学生留出更多思考时间。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讨论、交流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广阔的空间进行探究,能主动探寻知识背后隐藏的规律和奥秘,从而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如“重复的奥秘”一课,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不多讲,把重点放在表达规律和应用规律上。因此,笔者在教学表达规律时,设计了“用语言描述规律”“用符号表示规律”“展示交流表达方式”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自主探究学习。在“用符号表示规律”环节,以“灯笼的排列规律”为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表达、勇于交流。在组织形式上,开放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释疑。开放的课堂,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猜想、验证,有广阔的空间交流、分享,能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总之,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应是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夯实基础知识,加强方法指导,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广阔的交流空间,增强学生的推理意识,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寅.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J].新课程·上旬,2016(9).

猜你喜欢

推理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试析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进位加法”教学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