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记体讲故事 提升广播新闻可听性
2020-08-18唐佳菲
唐佳菲
【摘 要】作为传统媒体,广播吸引听众的最好方式是做好内容,用声音打动人心。这对广播新闻节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及时准确、通俗易懂,更要真情实感、刻画到位。作为最能拉近与听众距离的日记体新闻,越来越多地被广播节目所采用,声情并茂而又平实真切的讲述,还原了新闻故事的情境,再现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声音打动人心的魅力。
【关键词】日记体 真情讲述 新闻故事
今年1月29日清晨,中国之声以医护人员语音自述的方式推出“日记体”专栏《天使日记》,用声音日记的形式,记录一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倾情付出,记录他们与死神赛跑的每一天。
在接下来的54天里,收听《天使日记》成了很多听众的“必修课”。“天使”们的讲述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激昂的语调、没有客气的套话,甚至有些口音和方言听不太清,他们就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最真实的记录、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亿万听众,成为传统媒体新闻节目中的“爆款”。事实证明,这一栏目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给无数人以牵挂和力量。
一、日记体与广播新闻节目的无缝对接
日记和广播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联系,一个是记录,一个是讲述。儿时,我们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伴随她温暖的声音入眠,渐渐地,我们开始写日记,记录下成长的烦恼和那些不想遗忘的故事,有的日记还会被大声地朗读,有一种“炫耀”的姿态。可以说,日记和广播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因此,日记体的广播新闻具有更强的故事性,能让听众产生情感依赖。
日记体新闻就是用日记的体裁和形式,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它外延宽泛,包容性强,可记录记者在新闻现场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通常注明时间和地点,形式活泼、行文自由,可叙可议,不拘一格,读起来亲切有味,如临其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信度。日记体新闻在时代和受众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在融合消息、通讯、评论三大基本文体叙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更倾注了记者的主观情感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刻感受。在广播新闻节目中,曾经尝试多种多样的日记体表达,比如亲历者讲述、记者蹲点日记、编辑手记、主播读日记等形式,实践证明,引入日记体的表达和更多的声音元素后,增强了广播新闻节目的可听性,提升了新闻品质。
二、日记体新闻的独特优势
1.日记体让广播新闻故事性更强
9月6号,周五,早上8点,天气闷热。
对于石桥子派出所民警来说,这一天与以往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是周末前,大家似乎更忙了一点……
9月7号,周六,凌晨1点,秋风瑟瑟。
忙着处理完一天警情,蒋维民跟民警马洪霖一起在辖区内深夜巡逻……
9月8号,周日,早上8点,晴。
蒋维民一大早就到了派出所,这一天是他值班的日子,提前半个小时到岗也是蒋维民一直以来保持的习惯……
去年,笔者所在媒体用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还原了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石桥子派出所副所长蒋维民“生命中的最后72小时”。作品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分段记录了多个瞬间,并在真实性上做足功夫,把现场录音与采访录音巧妙整合,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情景,给听众以真实感。
日记体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时间节点清晰,这就使一个个新闻故事讲起来,节奏明快、衔接自然。面对一个故去的典型人物,辽宁广播电视台打破了以往身边人讲述的传统报道方式,以日记体来再现他最后忙碌的身影,用一个个出警、调解、加班的真实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并且把他短暂一生中最打动人心的故事都浓缩到这72小时之中,真实而有力量,展现出这位从警22年的基层派出所副所长一心为民、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初心和境界。在以时间为叙事主线的同时,作品还把感情线贯穿日记始终,有同事对蒋维民的敬佩、缅怀,有家人对他的思念、不舍,也有群众对他的称赞、感谢。两条线交织在日记中,让蒋维民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呈现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报道。
2.日記体让广播新闻情感更真
1月26日,辽宁省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137名医护人员深入救治最前线展开工作。辽宁广播电视台选择了华润辽健集团阜新矿总医院ICU病房护士长田园为采访对象,以对田园的电话采访加记者记录讲述的方式,推出特别报道《ICU病房护士长田园的声音日记》,把她在武汉的这段特殊经历,呈现给家乡听众。
2月2号,凌晨零点到早八点的夜班下班了。
一宿下来之所以疲劳,主要是因为防护服太厚重了。
(录音——
记者:那你相当于一直是潮湿的衣服贴在身上?
田园:对,必须得湿着,因为你没有办法去换衣服,湿了你想出去换一身隔离服,那是从头到尾都得脱了,换完一身干净衣服你还得从头到尾再穿一套新的,它是一次性的,你就无形当中浪费了人家一次资源,人家自己穿的都是防尘服,把最好的防护服都让给了辽宁队,辽宁人的性格是非常讲义气的,能省则省。)
日记体情感真挚,更能打动人心,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后,讲述人又赋予了故事新的生命力。从田园走进ICU病房到她安全回到家乡,一篇篇声音日记记录下她对工作的负责、对家人的牵挂,记录下医护人员救治的艰难、抢救成功的喜悦,记录下辽宁医护人员的义气、武汉群众的情谊,把电话采访与日记体相结合是对广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创新,既减轻了医护人员高强度工作之余的压力,又能把新闻现场和采访对象的亲身经历融入到报道之中,以记者的讲述来完成声音日记的制作,主人公的情感和记者的情感相叠加,让报道的情绪更饱满。
最近一段时间,声音日记的形式被多个广播媒体所采用,日记体的独特感染力得到了充分展现,这种形式也将在更多的广播节目中被创新使用,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质感和温度,推出更多广播新闻精品和“爆款”节目。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朴,广播新闻报道也要讲故事.中国广播,2017年第10期.
[2]胡红英.日记体形式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以《爱心帐篷撑起震区一片天》为例.视听纵横,2011年02期.
[3]王世彬.日记体新闻的情感介入.军事记者,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