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采访与受众心理
2020-08-18窦爱华
窦爱华
【摘 要】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过程中,对受众心理进行有效把握,能够使记者采访质量有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采访工作。被记者采访的人也是新闻受众之一,因此在采访期间需要从普通受众以及被采访者两个方面进行受众心理的探讨,这对提高新闻采访质量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记者 采访 受众心理
在新闻采访期间,对受众心理进行把握与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新闻记者需要掌握的技能,能够为新闻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抓住受众心理,这对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一、受众心理与新闻记者采访之间的关系
在采访的过程中,受众心理会对采访方向产生一定影响。记者在采访期间需要关注受众心理,不能背离受众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采访内容更有传播意义。在西方新闻学中,新闻记者采访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表明:普通人+寻常事≠新闻、普通人+不普通事=新闻、名人+不普通事=新闻,以上公式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受众心理与新闻记者之间的关系。
二、受众心理对新闻记者采访的影响
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新闻是发生的事件真实情况的载体,具备针对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新闻记者采访质量受到受众心理的较大影响。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应对不同受众心理进行探究,再根据受众自身意愿以新闻的方式实施有效传递。
三、掌握受众心理的技巧
1.第一印象。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记者采访,第一印象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通常与受众是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在此过程中第一印象尤为重要,这对采访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第一印象,不能让受众产生反感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访的有序进行。
比如,记者在采访前要对受访者喜好进行大致的了解,在采访期间需要紧抓受众心理,切入采访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采访效果,使采访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2.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记者要把握受众心理,就需要在新闻采访前加强自身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众观看兴趣,可使采访向预期方向发展,以为提升新闻采访质量奠定良好基础。比如,新闻记者在采访期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抛出新闻话题,与受众进行有效互动,在此过程中对受众心理进行进一步了解,以使采访按照受众预期进行,加深受众对新闻记者的良好印象。
3.拉近记者与受众的距离。新闻报道一般情况下有两个目的,一是报道大众想要了解的内容,二是报道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采访期间,不管是何种目的,均需要拉近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心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一些受众的传统观念,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提出采訪要求时,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心理需求。
4.关注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新闻报道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因此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受众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报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受众。在采访期间,需要有较高的专注力,只有这样受众才会认可记者的采访内容,提高受众的阅读体验。比如,在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采访时,记者要对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持续跟踪,满足受众需求。
5.提问应详细具体。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挖掘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素材。新闻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切忌大而不当,不能提太宽泛的问题,因为范围过大的话对方很难进行问答。一个真正的记者,不会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刷脸而提问,为了炫技而提问。对于问题的准备,既是一个结合现场整体情况的应急调整,也是上会之前就梳理的个人关注点,更是长期以来深入一线的采访观察。
6.在“多对一”采访中善于展现自己。一般情况下,“多对一”的采访时间相对较短,在此过程中应当把握提问机会,这就需要记者利用各个时机进行提问,还可以通过手势等方式达到简单沟通的目的,以争取难得的提问机会。记者代表了媒体形象,这就需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设计,既不显得突兀,又使对方乐意回答。
由此可以看出,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以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为例,两会报道竞争最终都要落实到提问这一记者的基本功上。能提出好问题的记者,才能做出吸引受众的报道,而记者如果在两会现场提问不恰当,不仅浪费宝贵的机会,也会对所在媒体形象产生不良影响。《经济日报》财经部记者温济聪2018年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自己的经验:“相对来说,新闻发布会、各代表团团组会获得提问的概率更大。
各部委新闻发布会一般会有10个以上提问机会,例如2018年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答记者问的记者会上,在现场很多记者举手争取提问机会的情况下,我多次站起来举手,并在衣服上粘贴《经济日报》的Logo,坚持到发布会快结束时,终于获得了提问机会。在浙江省代表团开放日上,有近10个提问机会。而各省的发布会没有部委发布会火爆,大约只有100名记者参加。如果坚持举手,被点中提问的机会就会很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记者在社会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但是一些有偿新闻及假新闻对记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一些情况下记者的采访会遭到别人的拒绝,因此新闻记者对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研究尤为重要。为此,新闻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寻求有效的采访方法,触碰受众内心,使采访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宏. 从受众心理看新闻写作[J]. 现代企业文化, 2017(5):182-182;[2]吉海涛.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1):135-136;[3]王婷婷. 试析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J].魅力中国, 2017(7);84-85;[4]郑妮. 浅说电视新闻的受众心理需求[J]. 新闻窗, 2017(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