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针尖理论下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2020-08-18蒋丹妮
蒋丹妮
【摘 要】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闻从业者的写作风格发生了变化,新闻故事化逐渐成为流行的写作手法。在突破传统新闻方式束缚的同时,要找准新闻“针尖”,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佳作。
【关键词】针尖理论 新闻故事 报道策略
其实写新闻就是写故事,如果新闻从业者不具备讲新闻故事的能力,稿件会没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当然,写故事不是天马行空的创作,而是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找到“针尖”,以点带面,起到提高稿件整体质量的作用。
一、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运用对话或者描写的方式来展现事件内部的细节,并能够让人产生更多的兴奋感。这种故事化的新闻处理方式为新闻融入了其他元素,影响着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的叙述和呈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把握社会热点和人民群众的兴趣点,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创作充满故事性的新闻,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当前,这种报道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运用讲故事的新闻手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价值和影响力度。
二、针尖理论的提出
针的穿透力来源于它锋利的针尖,这是它所有力量的聚集地。把力量汇集到具体的一件事上,这就是“针尖理论”。新闻报道就是寻找“针尖”的过程。
在新闻稿件的形成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将我们的所见所闻转化成新闻内容;其二,把新闻内容化成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新闻故事。
真正来到车间内,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把对方的工作转化成新闻 ;其二,是把新闻转化成生动的新闻故事。
如果把握不好“针尖”,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容易陷入误区,忽略创作,认为新闻就是单纯的整理和记录,追求新闻报道的面面俱到。新闻工作者应该把对方的工作亮点转化为新闻亮点。提出“针尖理论”的于向阳在进行《驻村札记》的采写时,因村党支部书记不善言辞,对情况的介绍不甚清楚。他便在村里召开座谈会,与党员群众进行面谈,经过一系列的深入挖掘,终于找到“针尖”。把原本生硬晦涩的内容写成生动耐读的《24名党员监督村支书》,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针尖理论下讲好新闻故事的建议
“针尖”的学问便是应用什么素材,选择什么表达方式。要想写好新闻稿件,讲好新闻故事,就要找到“针尖”,并扎对地方。
1.扎实采访,获取生动素材
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应有扎实的采访,以获取生动的新闻素材,探究现象的本质,然后调动新闻思维,形成最终报道。毕竟写新闻不是想当然,要立足于现实,用事实说话。如果新闻从业者不能亲身去看、去听、去采访、去记录,就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举个例子,如果要写一篇反映某地某餐馆卫生环境脏乱差的报道,那么就需要选定餐馆去调查,进入后厨,采访食客,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获取素材。这个过程不是单纯地平铺直叙,把所有的内容都堆积在稿件里,而是应该在素材中搜寻有价值、能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或者说,应该找到它的“个性”,除了常见的问题,还有哪些是这个餐馆独有的、特别严重的问题。为了凸显问题的严重性,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与其他卫生状况良好的餐馆进行对比,或者加入食客的体验故事,以此丰富新闻报道。但是,不能盲目追求刺激,所有的创作都应基于真实和客观。
2.找準切口,抓住矛盾节点
将新闻故事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增加它的可读性,那么如何吸引读者进行阅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它具有故事的特征,在写作上可以借鉴文学创作中开头设置、悬念冲突等方面的技巧。
好的开头是新闻故事成功的一半。倒叙或者设置问题悬念在传统新闻故事的写作中比较多见,但是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是所有的新闻故事都适合。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等作为事件中一个特别的点切入,通过笔墨渲染,营造引人入胜的意境或者氛围,让新闻能够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有利于读者对新闻内容的解读。比如2019年中国石化新闻网一篇名为《身边的安全小故事》的报道,开头对天气状况进行了描写,通过“冰雹”和“细雨”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接着对采油厂工作人员整理绝缘手套、进行防雨保护的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引发读者兴趣,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后文再通过站长和他的对话以及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明白做好安全细节的重要性。
除了开头,情节描写上也可以加入更多的文学特征。因为新闻报道不是单纯的平铺直叙,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处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为新闻在读者之间的高效传播打开通路。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表现在找准故事的矛盾点,进行细节描写以引导舆论方向,调动读者的情绪和阅读的积极性,才能让新闻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反响。各式各样的人会导致事件出现复杂多变的矛盾,抓住事件的矛盾冲突点,情节的展示才更能体现新闻的价值。关于如何抓住事件的矛盾冲突点,举个简单的例子,类似“农民工讨薪失败流浪街头一个月”等情节只是对事件的描述,新闻工作者要做的是深挖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如讨薪农民工家中出现变故、孩子上学急需学费等。
3.寻找最大化的新闻价值
第一手资料对于新闻故事的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采访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要善于辨别新闻事实的“深浅”,像时间、地点等内容,就不必展开详述,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带过即可;而那些能够影响故事走向的内容,在进行详细报道的同时,更应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新闻,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它表象之下丰富的内涵,从而将新闻价值发挥到最大。新闻素材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应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才有可能找到新闻现实存在的闪光点。这也要求新闻从业者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生动典型,保持新闻敏感度。
此外,适当地在报道中加入作者的主观评论,可作为“点睛之笔”展现故事背后的内涵和作者的立场态度。以《杭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为例,文章主要讲述法官与一名河南老汉之间的故事。当中作者加入了这么一段:“咸小平,就是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人,不过他不是消防队员,而是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的法官。”这样的一句“题外话”,字数虽然不多,但却是文章中尤为关键的一笔,代表了媒体对于这件事的立场和态度。同时,这也是为了表明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体现记者采写这个故事的目的。
4.不要放过“小芝麻”
有些新闻从业者走入了误区,在创作上追求鸿篇巨制,在题材上追求新奇、夸张,不愿深入基层,报道平凡人的不平凡。但是就以往经验而言,善于从普通人身上挖掘故事,才能写出更好的故事。
比如,年纪小的公益践行者,5岁开始就帮父母炒菜、做家务的小学生,饱经风霜、拾金不昧的拾荒者,他们都是普通人,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的故事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因为这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更为喜闻乐见。
所以说,从普通人身上挖掘的故事才足够感人,读者会把关注点落在普通人的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情境,带入新闻主题。
再如当年轰动一时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她出生于普通农家,偶然间被记者发现,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所以,新闻从业者要善于发现,不要认为“小不点”的报道就不值得采制。从小的方面入手,以点带面,化笔尖为针尖,最终绣成一幅幅人间画卷。
在平凡人的新闻故事描写中,描写手法上要注意刻画细节,注重形象质感。新闻故事中对故事场景、人物外形、人物语言的特点等都应进行形象化的描写,这也是新闻故事有别于新闻消息的呈现。媒体语言上,更多地使用百姓的语言。因为这类新闻故事就是围绕百姓的故事开展的,受众自然也是普通百姓,要使用通俗的、百姓易懂的语言。在客观事物的叙述上,应少用成语、文言文或行业术语,多用直白的、接地气的现场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才能真实、形象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更易得到他们的认可。
四、结语
找准新闻“针尖”,能够增加新闻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但是,在创新写作形式和技巧的同时,要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注重真实性报道,不能丧失媒体人的责任底线。
(作者单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
【参考文献】
[1]田真,李小贤.创新写作手法,讲好新闻故事[J].传媒论坛,2019,2(1):166-167.
[2]于向阳.找到新闻“针尖”,讲好新闻故事[J].新闻战线,2018,12(上):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