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修复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
2020-08-18李世芳刘丽芳
李世芳,刘丽芳
1.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骨科,重庆405400;2.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重庆405400
近年来,骨盆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骨盆环主要分为前环和后环,坐骨支和耻骨支为前环比较容易发生骨折的位置[1-3]。现阶段,对于骨盆前环骨折,其主要治疗方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恢复锻炼,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该文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于该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8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修复效果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选择该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8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了解该次研究内容的情况下,接受该次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观察组中有34例患者,19例男性患者和15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患者23岁,最大年龄患者62岁,平均(44.15±2.06)岁;20例患者为车祸伤,8例患者为坠落伤,6例患者为重物挤压伤;Tile分型:23例患者为B型,11例患者为C型。对照组中有34例患者,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患者22岁,最大年龄患者61岁,平均(43.68±2.12)岁;18例患者为车祸伤,9例患者为坠落伤,7例患者为重物挤压伤;Tile分型:21例患者为B型,13例患者为C型。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修复,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切口选择在耻骨结节位置,横形切开20 mm,切口显露至耻骨结节,髂前下棘切一20 mm斜形切口,显露至髂前下棘,钝性分离需沿髂腰肌下间隙进行,分离至耻骨结节,注意保护男性精索、女性圆韧带及股外侧皮神经[5];把卵圆钳自髂前下棘切口突入,在髂腰肌下走行,突破髂耻弓,在耻骨结节切口暴露出卵圆钳头端,隧道走行应该在重要的血管、神经下方;使用恰当的钢板,预做弓形折弯,将牵引带置于钢板其中一端,卵圆钳夹紧牵引带,使钢板通过隧道,在肌肉筋膜下走行;在耻骨结节和髂前下棘位置对钢板两端进行固定。如果采用耻骨联合分离内固定术,可以将切口选择在两侧耻骨结节,做皮下隧道,然后放置钢板,通过挤压骨盆纠正耻骨联合分离后固定钢板[6-7]。经X线透视保证无误后,将切口缝合。手术完成后,进行常规的深静脉血栓和感染的预防,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
对照组患者接受改良Stoppa入路手术修复,患者同样接受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切口位置选择在耻骨联合上缘10~15 mm位置,切口为横形切口,切口长度80~100 mm,将皮下组织逐层分离,纵向剖开腹白线,沿着腹膜前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分离至耻骨联合位置,将腹直肌向两侧牵开,如果需要将视野扩大,可将患侧腹直肌切断,并保留止点,沿着耻骨支进行钝性分离,暴露耻骨联合和相应耻骨支,骨折复位后,使用恰当的钢板实施固定,经X线透视保证无误后,将切口缝合[8-10]。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用[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68.8±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3.0±6.8)mL、平均住院时间(15.1±1.1)d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26.8±3.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4.1±9.2)mL、平均住院时间(18.3±0.8)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情况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mean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情况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mean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 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术中出血量(mL)平均住院时间(d)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值P值68.8±3.4 126.8±3.6 12.960<0.05 103.0±6.8 244.1±9.2 11.710<0.05 15.1±1.1 18.3±0.8 6.390<0.05
观察组7例患者复位一般,10例患者复位良好,17例患者复位较优;对照组3例患者复位一般,7例患者复位良好,24例患者复位较优。两组复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fracture re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2例患者恢复一般,3例患者恢复良好,29例患者恢复较优;对照组2例患者恢复一般,2例患者恢复良好,30例患者恢复较优。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limb function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1(2.94%)例患者出现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异常,1(2.94%)例患者出现下肢DVT;对照组1(2.94%)例患者出现切口皮肤周围红肿。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0,P>0.05)。
3 讨论
骨盆前环是比较脆弱的位置,在遇到高能量冲击时,具有较高的骨折风险,且骨折通常会伴有神经、血管、盆腔脏器损伤,致残率较高。该部位在骨盆负荷承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骨折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影响患者的愈合质量,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长期的慢性肢体疼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11]。
3.1 骨盆前环骨折治疗方式
临床上对于骨盆前环骨折,通常实施外固定架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治疗对损伤后出血的控制效果比较理想,使休克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但术后有卧床时间过长和钉道感染等缺点。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使临床上常用骨盆骨折治疗方式,对骨折的复位效果较好,使骨盆环的解剖结构得到有效恢复,对于骨盆环的完整性利用坚强内固定来维持,使患者能够尽早的进行相关锻炼,有效控制患者的致残率。
3.2 骨盆前环骨折手术入路的比较
骨盆前环骨折常用手术方式有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微创手术,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入路主要有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等。髂腹股沟入路为典型的骨盆骨折手术入路,有较广的使用范围,但是髂腹股沟入路操作需要打开较多的窗口,需要对较多的重要结构进行解剖,容易发生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且操作时间通常比较长,造成大量的出血,使损伤加重。改良Stoppa入路的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解剖较多的重要的结构,手术切口比较小,出血量较少,钢板塑形容易,因此患者所受损伤较小,手术安全性较高,患者恢复速度较快。但该手术存在损伤死亡冠而引起大出血的风险。分离的过程容易被腹壁脂肪等因素所影响,对于严重腹膜外粘连或肥胖患者,手术视野较差。
近年来,影像学相关技术得到不断完善,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得到迅速发展,出现较多的微创手术方式,微创手术要求手术操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而且容易产生并发症。该院对于骨盆前环骨折多采用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定术,其手术操作比较简单,手术所需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钢板走行于骨膜外,不会对骨膜产生较大的损伤,使骨折恢复速度和恢复效果更佳,而且不会出现钢板对皮肤及浅表组织的摩擦问题。同样,该手术方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手术操作者具有较高的解剖学水平,要求精准把握骨盆前环耻骨支延伸曲度,保证预弯钢板的准确性。通过该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接受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修复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68.8±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3.0±6.8)mL、平均住院时间(15.1±1.1)d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5.29%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优,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88%)较低。郑文洁等[12]在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修复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研究中,通过对40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修复后得出,85.0%(34/40)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为优,2.5%(1/40)的患者出现大腿外侧皮肤异常。与该文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于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实施微创经骨膜外钢板内固定术进行修复,操作比较简单,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恢复速度较快,相关并发症的控制效果较好,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