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及对策
2020-08-17李润
李润
【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分析。方法: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儿科新护士32名,对32名新护士的动手能力差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32名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应对能力与角色转换适应能力弱、专科知识欠缺、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沟通能力弱分别为14例、9例、6例、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3.75%、28.13%、18.75%、9.37%。结论:儿科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包括工作应对能力与角色转换适应能力弱、专科知识欠缺、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沟通能力弱等几个方面,医院需对新护士进行有效培训,充分调动新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儿科;新护士;动手能力差;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016-02
伴随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儿科护理范围与护理内容日益增多,要求高年资护士不断掌握新知识,也对新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1]。护理过程中,大部分新护士学到的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不能有效的解决儿科护理问题[2]。现对儿科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儿科新护士32名,其中男性2名,所占比例6.25%,女性30名,所占比例93.75%,年龄在22~24岁之间,平均年龄(23.25±1.63)岁。
1.2 方法
对32名新护士的动手能力差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结果
如表1:32名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应对能力与角色转换适应能力弱、专科知识欠缺、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沟通能力弱分别为14例、9例、6例、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3.75%、28.13%、18.75%、9.37%。
3 讨论
3.1 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3.1.1 工作应对能力与角色转换适应能力弱
新护士刚进入儿科病房有一定的陌生感,同事的性格与工作能力均不清楚,合作上会有一定的不协调;工作统筹方法不佳,没有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面对患儿与家属的慌乱不能有效应对;再加上小儿属于特殊人群,特殊的护理人员要求护士扮演不同角色,如护士、母亲以及朋友等,不同角色的重叠使新护士很难适应[3]。
3.1.2 专科知识欠缺
儿科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大部分患儿不能表达自身感受,病情变换均需要专科知识与临床经验进行判断。药物治疗的用量通常是按照患儿体质量进行决定,部分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相近,原液剂量较大,配药期间需稀释几倍~几十倍才可以抽取较为准确的剂量。配药过程与计算的复杂,再加上病情变化的多样性,使新护士的工作难度明显增加。
3.1.3 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
如头皮静脉输液等一些护理技术操作难度较高,其也是儿科救治危重患儿的重要方法,因为患儿的血管比较细小且隐匿,再加上患儿多有哭闹、好动的表现,很容易导致穿刺不成功;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新生儿与婴幼儿通常选择股静脉穿刺进行采血,新护士因为定位不合理或者穿刺成功后针头没有有效固定,很容易滑出血管外,引发抽血失败等不良情况。
3.2 新护士动手能力差的解决措施
3.2.1 加快角色适应力与提升应对能力
新护士角色适应能力不强,通常会出现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导致工作能力差,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需加强新护士的岗前培训,使其尽可能快的转换角色,使新护士在较短时间内对工作环境与科室工作流程等充分熟悉,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护理工作中,高年资护士需为新护士提供一定的信息与指导,并给予其有效的心理支持与鼓励,促使新护士的应对能力显著提高。面对患儿与家属的不满意与叫喊,可以冷静处理与耐心解释。
3.2.2 新护士专科技术水平的提升
加强理论结合实践,为新护士提供多种培训机会,使培训方式更加丰富。可借助专题讲座、联系以及观摩等形式,促使新护士的工作能力显著提高,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临床难度大的护理技术操作,高年资护士可借助隐性与显性知识指导新护士,使新护士有信息操作,对新护士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还可以增强新护士的信心,激发其工作热情。
3.2.3 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科室内指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如每天常用药物稀释液的数量以及重量;稀释后药液的浓度,每天配制后需用标签标注药物的名称与配制时间,并将其定位放置。这样可促使新护士对配药过程与所配药物剂量的计算充分掌握,对配错药情况的出现有效预防,促使配药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在科内形成“传、帮、带”的护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新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学习知识,使护理工作得以丰富与发展,促使护理工作质量与护理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3.2.4 增强交流技巧
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有效沟通,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积极影响。护患双方由于人格特点、文化背景与社会地位等的差异,会对护患双方的沟通造成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护士管理人员多为护理人员提供人际沟通训练机会,如定期具备护理沟通技巧学习班、开展沟通训练等,使护士对有关沟通技巧充分掌握。对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充分重视,对自身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与控制。在护理工作中,护士需站在患兒与家属的角度,对患儿的感受充分理解与体谅。对患儿的人格充分尊重,维护其权利,对患儿的合理需求及时进行反映,借助形态语言与患儿交流。
总而言之,护士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此适应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满足患儿与家属日益增长的需求,获得患儿与家属的信赖,与患儿有效沟通,促使患儿及早康复,促使护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防止护患纠纷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梁美燕.临床路径在儿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149-150.
[2] 连冬梅,孙静,程蕾,etal.北京市5家三甲医院儿科护士压力源、职业倦怠及焦虑情绪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3):2762-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