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研究

2020-08-17刘腾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建设规划考古

刘腾飞

摘 要:考古遗址公园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新时期遗址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文章以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为例,分析讨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几个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①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规划先行”。张忠培先生在“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发言时指出:“要有一个经权威部门批准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蓝图,这个蓝图应具开放性和可易性,这个蓝图应时时、处处、事事留有回旋。”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是其建设纲领性文件,影响深远。本文拟以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为例,分析讨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中几个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1 问题与对策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是近些年来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探索实践,在实现遗址保护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问题分析

①千园一面,缺乏个性。自2010年以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三年评定一次,共评定公布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7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些考古遗址公园无论是已经评定挂牌还是列入立项建设名单,都是独一无二的,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建成后考古遗址公园理应是百花竞放、各具特色。而参观调研时却发现部分遗址公园规划展示手段单一,景区大同小异。这种“千园一面”的景观设计与遗址本身所蕴藏的特有历史文化内涵相去甚远。

②商业娱乐化,喧宾夺主。在注重考古和遗址保护的主体功能的基础上,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时,适当融入一些文创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对于建成后运营开放有较好的帮助。然而,部分考古遗址公园园区内外配套开发建设缺乏深度规划,商业、娱乐项目与考古遗址公园内涵匹配融合度不够。

③重建设,轻保护、轻运营。一些地方在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时,或仓促上马,或贪多求大,或项目论证不充分等。往往项目建设备受关注,而核心的考古和遗址保护却被忽视,势必对遗址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纵观众多考古遗址公园,都不缺乏硬件设施,园区景色秀丽,展览幽雅,观感十足,几乎都达到A级景区标准,但是入园游客较少。这其中关键问题就是运营、宣传不够,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没有达到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标准。

1.2 对策研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大遗址保护问题,建设规划也应立足考古和遗址保护。在做好考古与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一些低影响、可逆性好的环境整治、展示工程、配套工程和预留空间,形成一个开放式公共空间,为地方、学者和公众提供相应展示发挥平台。

①不忘初心。考古遗址公园设立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大遗址保护。在做好遗址保护、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为地方提供一个新的区域文化中心、新兴经济增长点,为市民提供一个游园。

②给遗址公园“减负”。应分清主次,适当优化调整园区内的娱乐项目。在园区内,应以考古和研究“挖掘”好故事,讲好故事;在园区外,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设计与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内涵相匹配的文娱项目,做到园区内外的有机统一。

③重视运营。运营和旅游目的地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科学规划,并交由专业的团队组织实施。

2 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2.1 遗址概况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及前郢村,涂山南麓,淮河和天河之间,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遗址年代跨双墩文化、龙山文化等多个时期,其中主体遗存年代为龙山文化时期。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记》等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尚书·皋陶谟》有“(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的记载。2006—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蚌埠市文物管理局对禹会村遗址展开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发掘出土的一系列大型祭祀遗迹、遗物等,在年代、特征、传说等方面与史书记载的有关大禹事迹高度吻合,从考古学上印证了“禹会诸侯”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探索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夏代前期历史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2.2 规划策略

①整体保护,最小干预。严格保护禹会村遗址的遗存本体、整体格局及完整的自然地理形貌,所有保护和展示工作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并具备可逆性。

②价值优先,系统诠释,遗产活化。以价值研究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构建完整的价值阐释体系,准确、充分地向公众诠释遗产价值。同时从遗址中提取不同的设计元素,深度融入园区中,形成禹会村遗址形象,实现考古遗址活化利用,拓展遗址的价值传播渠道和途径。

③考古先行,加强研究。考古工作成果是遗址公园建设需严格遵循的依据。随着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的推进,同步加强考古和研究工作,以丰富遗产的展示内容和遗产价值的展示深度。

④多方共赢。如何协调遗址公园与土地、人口的矛盾,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规划拟在现有农田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提升,考虑安置人口的再就业,同时依托园区南部古镇,完善配套服务,与相关景区的联动,实现多方的共赢。

2.3 总体布局

2.3.1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是公众参观游览的起点,也是综合展示禹会村遗址文化内涵的区域。主要包括由公园入口广场、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组成管理服务设施。

2.3.2 遗址核心展示区

即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域。针对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采用地表景观标识、模拟复原等多种展示方法,再现其历史形制、格局、生产生活、文化面貌,以及遗址的考古工作历程。

2.3.3 农田景观区

结合公园东侧淮河、天河水利风景区的现状水体与农田,打造集中展示古代农业、水田、旱田等农业种植为主的大地农田景观观赏系列活动区,如适时策划开展农业采集、原始捕捞等活动,为公园增添活力。

2.3.4 公园预留区

规划留白区,避免因为村民的生产活动对遗址造成破坏,为远期发展与考古工作开展预留空间。同时也作为农业文化展示和特色餐饮、住宿、观光体验活动的场所。

2.4 重要节点

2.4.1 龙山文化遗存展示节点

该节点主要是对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祭祀遗存进行展示。通过对遗址本体保护修缮,在地表模拟复原考古现场的大型祭祀遗存,结合植物标识、半开放的空间围合、VR/AR等数字化展示、数字化手法复原模拟等手段综合展示聚落形态及考古发掘工作场景。

2.4.2 禹会村遗址博物馆(含考古工作站)

运用陈列展示、历史场景复原、模拟展示、微缩景观、VR技术、互动体验等方式,综合展示禹会村遗址文化内涵、发展脉络、考古成果和历史意义等。

2.4.3 配套服务中心

主要是利用征遷腾退的村舍建筑,植入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对选择保留下来的建筑与院落改造更新,融入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元素和符号,以文化展陈为主,兼有制陶、陶玉等文化体验,不定期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主题活动、情景表演等,增强遗址活力。

2.4.4 公共考古体验园

该节点分为公共考古现场与模拟探方两部分内容。公共考古现场主要面向社会,选取部分考古发掘现场作为节点,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观众实际参与到现场工作中来。模拟探方主要面对中小学生和幼儿,用模拟的手法再现考古现场,让中小学生了解考古工作,发现和体验考古乐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到专业的科学知识。

3 结语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规划时应从实际出发,以考古为基础,深入发掘遗址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个性,统筹推进,使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建设共赢。

猜你喜欢

建设规划考古
UNDER THE SEA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青州市东夏镇富贵园项目风险识别研究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及其养护探讨
浅谈城市路灯设施规划与施工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智慧校园建设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