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020-08-17罗春花

时代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

罗春花

现代化它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涉及全人类,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一、现代化的定义

现代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现代化反映了人类社会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因此,可以说现代化的先导特征是“经济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的经济运行存在着重大的政治影响,产生新的权力、财富分配关系和新的思想影响力,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最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整体现代化。

二、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动因及模式探索

现代化一词曾经专门用来指西方以外的欠发达国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追赶过程。

  • 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动因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经验工业文明进程的落后使得亚非拉地区长期陷入了经济不发达、军事和技术落后无力抵抗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的境地。亚非拉落后国家开始意识到要不“挨打”和实现独立必须要学习“西方”,紧跟工业革命的浪潮,实现“现代化”。

平等、自由观念的传播平等和自由观念在全世界的普及使得落后的欠发达国家及其人民越来越不能接受个人和国家之间的贫富不平等现象。追求更富裕和美好的生活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追求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是其重要路径。

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需要二战以后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其落后状态。“不发达”理论认为世界经济的固有秩序是不利于在世界劳动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落后国家的。为了改变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恶化状态的贸易条件,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工业文明,实现时代化是必经之路。

内部矛盾是根本动因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关系和各种过程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纵向历史来看社会结构因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开展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因此,现代化的根本动因是内在的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会产生变革,经济关系的变革会上层建筑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给第三世界国家带去了资本主义从而促使了其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全方面的系统的现代化变革。当然,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的,而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最终的目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而是实现共产主义。

  • 现代化模式探索

“西化”为了反抗殖民主义,实现独立和自强,部分落后亚非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提出学习、复制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与科技发展从而达到和西方一样的“先进”水平的“西化”政策。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的盛行都没有成功的挽救中国。但是日本在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脱亚入欧”的全盘西化政策却让日本迅速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态和濒临被殖民和被侵略的困境,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化和通过侵略和战争累积资本的政策给亚洲人民带去了灾难。

华盛顿共识20世纪80年代一些施行“进口替代”战略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新加坡、韩国等施行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却取得了成功。世界银行和一些经济学家把这种成功的“出口导向”战略看成是自由市场成功的典范,提出实行自由贸易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唯一可行的战略。在这一基础之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1990年达成了对拉美国家甚至是所有的经济转型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共识,称为“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要点就是:私有化、自由贸易、完全市场调节。

北京共识走“华盛顿共识”模式现代化道路的拉美國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不断地遭遇到经济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却在改革开放以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将中国这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成功发展模式称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现代化模式的特点一是它关注经济、社会、政治的全面发展,注重消除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融合。二是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对于市场自由主义至上的迷信,“北京共识”的发展模式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强调政府的调节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全新阶段,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动态的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新时代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结合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现代化,体现出明确的阶段性。

首先,党和国家充分的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其次,现代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它的内涵是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新时期应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段新征程上要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具体的需求,关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实现惠及全中国的全面的小康,建成更加全面的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的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性表现在其“继承性”和“超越性”。

首先是对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学习、创新和超越。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充分认识到“西化”或者“美国化”都不适合中国,先进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是决不盲目的跟从,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其次,是对自我过去政策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实现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致力于实现这一重要目标,但是具体的政策和阶段目标有所调整。十九大报告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现代化“三步走”政策的基础之上,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第三步”要怎么走,走到哪里。制定了推进政策和行动时间表,设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继往开来、不断调整创新的发展性。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工业化”,但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中国现代化的全面性首先是从时间维度上看,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涵是不断地丰富的和完善的。

其次,从空间概念上讲,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某一地区的现代化是全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城市地区的现代化也是农村地区的现代化,不仅是汉族人民聚居地的现代化也是全部少数民族共享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政策制定始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资源和工业品欠缺,工业化是满足和解决人民温饱的迫切需要。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但是生产力总体上仍然是落后的,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提出要让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主义国家的长期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仅仅是“求温饱”而且还包含了“盼环保”,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十九大增加了建设美國中国的目标充分展现了对人民需求的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新目标就是要使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重要的是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全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 商务印书馆, 2004.

[2]胡鞍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世界制造强国;三位一体[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5):474-482.

[3]胡鞍钢,刘生龙,任皓.How Does China Become World Sci-tech Innovation Power (2015-2050)[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5):474-482.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