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O2O”体验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20-08-17王雪松
王雪松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20XCX030)的研究成果
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平台。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出重要部署。本研究积极响应“十三五”规划的号召,创新传统旅游模式,将互联网与骑行体验式旅游相结合,对构建“O2O”骑行体验式旅游进行探究,详细剖析其中的利弊和可能的风险以及潜在的收益,为骑行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建议。同时通过提出这种新型骑行旅游模式,不仅是帮助沿线村民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商机,更好地在新模式下宣传及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也为其他旅游区域提供参考性发展建议,通过骑行旅游模式,打造“互联网+旅游”,“旅游+骑行”,“旅游+体验”的新思路,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方式,推动新型体验式旅游的发展。
一、“O2O”体验式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旅游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单一的线下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旅游消费需求,而结合线上线下的O2O新型旅游模式更好的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移动互联网本身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高度契合性。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必将使旅游业出现一系列创新服务。移动互联网同旅游业的结合不但能够加深旅游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也使旅游信息交流愈加迫切。骑行出游作为一种符合低碳环保出行理念的旅游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青睐的对象。 “O2O”的骑行体验式旅游模式不仅迎合了川藏线骑行者回归自然,感知景观的诉求,也有利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规范化川藏线上的旅游管理,扩大了旅游市场。
二、川藏线发展“O2O”骑行体验式旅游存在的问题
1. 川藏线骑行者对西藏风俗文化感知薄弱
川藏沿线的自然资源丰富,大多数骑行者在旅途中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较人文景观更为深刻,由于骑行途中缺少人文旅游资源,而有限的人文资源又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多以一些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川藏沿线,大多数慕名的骑行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或由于高原骑行给身体带来的挑战,而对于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体验并不明显,未能与西藏文化深刻接触,旅游体验较单一,对西藏文化的感知体验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缺乏精神层面的感知。
2. 川藏线骑行者旅游信息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实时信息需求。对于选择自然条件恶劣的318川藏线的骑行者而言,在出发前需要获取沿途详尽的旅游资源信息。但事实上完整地获取准确的旅游资源信息难度较大,川藏沿线的发展受制于自然因素和旅游资源的不完全开发,信息流不够畅通,部分线路的路况信息受到如自然天气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变动较为频繁,不能及时反馈到每一个川藏线的骑行者,且实时路况信息并不能通过前期的信息收集得到满足,因此获取具有高时效性的天气、路况和导航等信息已经成为川藏线骑行者的首要诉求。
互联网服务信息需求。国家旅游局和社科院在2010 年联合发布了《休闲绿皮书》。其中指出,自驾旅游快速发展是我国近些年旅游市场的新动向,但在移动性信息供给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地处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川藏沿线,有效的信息供给可能难以全面覆盖沿线路段,而骑行者在旅行川藏線的过程中,购买门票、预订食宿等需求均需要依靠互联网服务,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也是骑行者相对关注的重点之一。
旅游救援和应急需求。在旅途中能否获得迅速有效的救援或者帮助是每一位骑行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骑行者是否可以通过救援和应急信息系统及时联系最近的救援点得到帮助;地处偏远山区,信号受限的区域即使有医疗服务但条件依然有限,身体素质较差的骑行者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现高原反应时就需要紧急医疗救援。受道路条件的限制,一旦旅游者的骑行工具出现故障,除了依靠自身携带的工具进行处理,就只能依靠外界力量的救援,这期间的等待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骑行者的出游体验。
3. 川藏线骑行者个性化的出游需求未能满足
选择骑行出游川藏线的旅行者尊重并有兴趣了解民族地区的风俗文化,探索欲旺盛,不拘泥于固定的旅游路线和传统的出行模式,大多数人都会追求情感或感官升华的体验,如观赏自然风光、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增进与同伴和亲人之间的情感等。同时川藏线不同于其他旅游线路,它被人们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根据收集的数据显示,大多数旅游者选择骑行的方式游历西藏,是为了自行规划旅游路线,希望能有充足的时间驻足和感知这个寄托精神内涵的地方,逃脱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以一种闲适的心态感知西藏。
三、川藏线发展“O2O”骑行体验式旅游的思路
1. 川藏沿线人文旅游资源与互联网结合
骑行者对川藏线景观的感知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精神活动进程。骑行川藏线前段,壮阔的自然景观给骑行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带来审美疲劳。当骑行者藉由对自然景观的感知上升到注重内心和精神层面的诉求时,可以在自然景点或固定的补给点提供互联网平台支撑的西藏风土人情介绍,如以扫描二维码获取语音播送的形式,将西藏的风俗文化讲述给每一位听众;或以简短的视频介绍,将与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西藏展现给观众。同时提供人文景观以互联网资源形式的下载,让每一位骑行者感知到西藏原真的东西不仅可以停留在目光所及,更可以留于每个人的记忆当中。
2. 构建川藏线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构建川藏沿线的信息服务系统应从骑行者的角度出发,以骑行者的需求为导向,在分析其行为特征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将旅游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传递。而相关的旅游服务信息如:沿途食宿价格的公开透明化、实时的路况天气信息、沿线路段辐射的补给和救援信息。同时,需要实现旅游服务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旅游服务者基于川藏线骑行者的行为特征,提供独到的服务;旅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对骑行者的需求做出反馈,协助区域旅游服务的提供和信息的沟通;骑行者由于身份和旅行的目的使然,将自身置于旅游行为的主导者和改进者,及时将旅游体验和沿途路况等信息反馈给管理者,三者合力构建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
3. 深化骑行者的多维感知和体验
基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和体验追求,每一位骑行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路线信息和旅行参考建议,在出发前或路途中自由调整旅游路线:如可以自主选择挑战某一路段的骑行难度,感受征服者的愉悦,获得高度的自我认同;或是和家人、同伴选择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而更考验彼此的协助,增进感情的骑行路线。由于骑行者个人行为特征的差异,每个人选择骑行川藏線的诉求各不相同,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取、划分和归纳出性格特征相似、目的相近的骑行者,可以帮助不同的骑行者在路途中获得并深化各个层次的体验,如挑战自我、感悟自然、追求极限等。
综上所述,基于“O2O”旅游模式下发展川藏线的骑行出游,对西藏旅游爱好者而言是开创了一个信息化、个性化、全方位的新型旅游模式。结合线上到线下的互联网模式,开创“双向服务”,注重提升骑行者对西藏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感知体验,提高旅行参与度的同时兼顾川藏沿线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有助于拓展沿线居民的就业,既追求经济利益,又突出社会关怀。基于骑行者个人行为特征,对川藏线的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有一定参考意义。
同时由于作者的时间及阅历有限,研究尚待不断完善,在开展研究和信息搜集过程中,缺乏对318川藏线全程的实地调研,数据可能难以反馈极少数骑行者的需求,对川藏线的骑行者个人体验了解并不深刻,因此存在一定误差。
参考文献
[1]高静,章勇刚,庄东泉.国内旅游者对海滨旅游城市的感知形象研究——基于对携程网和同程网网友点评的文本分析[J].消费经济,2009,25(03):62-65.
[2]孙丰达. 基于UTAUT模型的乡村旅游APP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8.
[3]周玲,黄朋飞,刘娇.川藏线骑行旅游者风险感知对忠诚度的影响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9,36(04):104-116.
[4]邓道全.川藏线徒搭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意义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5):75.
[5]胡传东,李露苗,罗尚焜.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11):99-110.
[6]安建刚.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品牌:理论月刊, 2013, 000(001):P.1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