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失眠40例
2020-08-17王福生刘辉鹏杨旭昆严紫娟
王福生,刘辉鹏,杨旭昆,严紫娟
(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广东 乐昌 512200)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应用,颈椎病发病率呈爆发式增长[1]。颈椎病与失眠密切相关,颈椎病患者失眠发生率约占40 %~56 %[2]。因颈椎病引起的失眠称为颈性失眠,是临床失眠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失眠患者60 %以上[3],该病易引起神经衰弱,可导致精神抑郁,会加重或者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严重妨碍人们的健康。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笔者通过临床实践,采用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失眠,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颈性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及中医定向治疗),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5岁~64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2 a。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6岁~6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 a。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的诊断标准[4]及《龙氏治脊疗法》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5]评定。症状:难以入睡,睡后易醒,重者彻夜难眠,颈枕部疼痛,头晕头痛,颈僵,心悸心慌,恶心,呕吐,眼部不适,耳鸣。体征:颈部僵硬,活动不利,颈部有明显条索、硬结及压痛点。检查: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曲度发生改变,变直或反弓;椎体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各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6岁~65岁之间;③签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6岁,或>65岁;②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颈部骨折、结核、肿瘤或严重骨质疏松等疾病者;④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⑤有脊髓压迫症状者;⑥惧针刺者;⑦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6]。①针刺治疗。选穴:主穴:神门、安眠、天柱、颈夹脊、第二掌骨侧颈穴。配穴: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者加太溪、太冲、肾俞;肝郁化火者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者加中脘、丰隆、内庭。方法:患者跨坐在椅子上,前额垫一软枕,低头尽量暴露颈部,双手置于治疗床上,虎口朝上。常规消毒后,取华佗牌0.28 mm 1.5寸毫针进行针刺,安眠穴针尖稍下,针向鼻尖斜刺约1寸;天柱和颈夹脊穴均用直刺,稍向脊柱斜刺,用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向枕部或颈肩部放射;神门穴用平刺,从腕横纹上1.5寸处刺入,针向神门,平抽提插至局部酸麻胀感为宜;第二掌骨侧颈穴用直刺,针向手心,用提插手法至局部酸麻胀感。留针30 mim,每日治疗1次。②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后方,予指揉、拇指弹拨、拿捏及点按等手法交替进行,从颈枕部往颈肩部逐步放松周围的肌肉,要求力度适中,由轻到重;肌肉放松后再根据神经、触诊及影像定位诊断选择仰头摇正、低头摇正或侧头摇正等正骨手法进行复位。临床以低头摇正法为最常用,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侧卧位,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则前屈20°,下段颈椎则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患者后头,拇指按于错位横突或关节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患者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作为支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按压“定点”的拇指同时加个小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复位成功时往往能听见“咔嚓”的弹响声;正骨结束后再给予颈项部牵拉拔伸用于理顺颈部失稳椎体,也作为治疗结束手法,双侧交替进行,牵拉3下~5下即可。每次治疗15 min~20 min,每日治疗1次。
2.2 对照组
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及中医定向治疗。①西药治疗:每晚临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2 mg。②中医定向治疗:选用WND-ZZ-2TD型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尽量以舒适为宜,全身自然放松,术者将两块一次性理疗电极片分别放置于颈背部按压紧张、僵硬或疼痛明显的一侧或两侧,用一小薄枕将电极片固定好并置于枕头上,设置强度为20级~45级,强度由小逐渐加大,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m,每日1次。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切忌随意变动体位以防电极板脱落出现麻电意外。两组均以14 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1个月后颈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进行评定,即患者在一个长10 cm的视觉量尺上进行自我评价,0代表颈部无任何不适,10代表最大限度的症状和不适感,从无痛到极痛,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3.2 睡眠质量评定
①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AIS)[9]:总分0分~24分,分数越高,代表失眠越严重。
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10]: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及停治1月后的睡眠情况,以综合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由19个自评问题和5个他评问题组成,仅对19个自评问题构成的7个因子计分,每个因子计分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满分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3.3 疗效标准
痊愈:颈部不适症状全部消失,入睡较快,睡眠时间为6 h~8 h;好转:颈部不适症状消失,偶因睡姿不当,中途易醒难以入睡,总熟睡时间为4 h~5 h;无效:颈部不适及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
3.4 统计学方法
3.5 治疗结果
3.5.1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
3.5.2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AI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AI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两组AI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1个月两组AIS评分比较则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AIS评分比较分)
3.5.3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1个月两组PSQI评分比较则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PSQI评分比较分)
续表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PSQI评分比较分)
3.5.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 %、85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6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 论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症,顽固性失眠将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不寐”。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思虑忧愁、房劳过度、脾胃不和或肝火上扰均可使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引发失眠,其病位在心。《景岳全书·不寐》中将失眠分成有邪、无邪两类,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又指出:“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而颈性失眠占了失眠中的绝大部分,属于有邪失眠的一类。目前有研究[11]认为,颈性失眠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颈椎病引发的疼痛;②颈椎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③椎动脉供血不足。因此,解除颈部疼痛,改善椎动脉供血,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治疗颈性失眠的关键。
针灸治疗失眠由来已久,《针灸甲乙经》曰:“隐白、天府、阴陵泉,治不得卧。”《备急千金要方》载“气海、阴交、大巨,主惊不得卧。”《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云:“神庭,主惊悸不得安寝。”安眠穴为经外奇穴[12],位于风池与翳风连线的中点处,能通调阴跷、阳跷脉的经气运行,具有催眠镇静、安神养心的功效[13],是治疗失眠的效穴。针刺安眠穴,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效果[14]。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能宁心安神,属于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一级主穴”[15]。天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属于天牖五部穴之一,可通经络、调气血、止挛痛[16]。颈夹脊穴位于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具有通调一身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功效[17][18]。现代研究表明,针灸颈夹脊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19],提高大脑的供血状况。根据“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则[20],针刺天柱和颈夹脊穴能起到止痛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而第二掌骨侧颈穴属于全息理论范畴,正好对应于人体的颈部,针刺时能引导经气至病灶,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诸穴合用共奏安神定志、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龙氏正骨手法是以传统中医的伤科正骨手法为基础,结合了现代解剖学、脊柱生物力学等学科,进行革新形成的一套独特的诊治脊椎病及相关疾病的正骨手法[21~22]。龙氏正骨手法素有稳准轻巧的特点,以三步定位诊断为核心[23],分四步手法实施,包括放松、正骨、强壮和痛区手法,对脊柱相关疾病能够做到精准诊断和精确治疗,达到骨正筋柔的目的。龙氏正骨手法能有效地解除颈部肌肉紧张,调整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生理结构,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睡眠。龙氏正骨手法还通过调整偏歪的颈椎棘突及变直或增大的颈椎生理曲度,能够解除错位椎体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改善脑部的血供,减少交感神经和脑神经的过度兴奋,进而改善睡眠。
本研究从表1、2、3、4中可以看出,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联合中医定向治疗颈性失眠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尤其在短期内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及延长睡眠时间方面疗效迅速,其治疗总有效率也较高,对于惧怕针刺的患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口服艾司唑仑片联合中医定向治疗方法简便,能为患者节省不少治疗时间,且无明显痛苦。失眠患者口服安定片能迅速改善睡眠,短期内服用对恢复精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中医定向治疗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经通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因此,口服艾司唑仑片联合中医定向治疗颈性失眠疗效尚可。但长期服用安定片其副作用极大,易形成药物依赖,影响肝肾功能,出现头晕乏力、困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中医定向由于电极片大小的限制其治疗范围有限,不能彻底地放松颈部软组织,其强度的控制因患者耐受程度不同也不好把控,更不能纠正颈椎小关节的错位。目前临床中还发现少数患者经中医定向治疗后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难忍。另外在中医定向的治疗过程中也出现过患者不遵医嘱,改变体位造成电极板片脱离患者皮肤,而出现麻电意外。
本研究从表1、2、3、4中还可以看出治疗组在减轻患者颈部疼痛、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和改善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方面均较对照组更有优势,其改善睡眠质量的远期疗效也更明显,而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颈部疼痛对颈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只有在减轻颈部疼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而本研究中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既能通络止痛,又能宁心安神,可以从根本上解除颈部疼痛的症状,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起到邪去神自安的作用。当然,在治疗颈性失眠患者疾病的同时,也要给患者治神调神,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调整患者心态,令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两者相得益彰,治疗颈性失眠疗效确切,尤其远期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