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08-17黄志志梁柯李绍发李登星黄桂忠
黄志志,梁柯,李绍发,李登星,黄桂忠
椎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导致椎动脉管腔狭窄的一种脑血管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平衡失调等,可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1]。研究表明,10%~30%的椎动脉狭窄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介入治疗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等影像设备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通过微小创口将指定器材植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3]。近年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主要采用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狭窄,该技术虽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管管腔狭窄程度,但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仍较高[4]。目前临床关于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以为临床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2月—2018年12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椎动脉介入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患者300例,均符合《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标准》中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具备介入治疗适应证[6];(3)成功植入支架。排除标准:(1)围术期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者;(2)脑出血者;(3)失访者。本研究经百色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管狭窄程度评估及分组 参考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制定的《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标准》评估椎动脉狭窄程度[5],计算公式为:狭窄率=(原管腔直径-狭窄处剩余管腔直径)/原管腔直径×100%,将原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率≥50%视为再狭窄。根据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原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再狭窄组96例和未再狭窄组204例。
1.3 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植入支架类型(包括金属裸支架、药物支架)、植入支架长度、椎动脉原始内径、椎动脉狭窄长度及术前椎动脉狭窄率、残余椎动脉狭窄率、椎动脉狭窄合并严重钙化、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吸烟率、植入支架类型、椎动脉原始内径、椎动脉狭窄长度、术前椎动脉狭窄率、合并严重钙化者所占比例、术后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植入支架长度、残余椎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stenosi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2.2 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情况为因变量(变量赋值见表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植入金属裸支架、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合并严重钙化是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变量赋值Table 2 Variable assignmen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stenosi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表3 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stenosi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3 讨论
椎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恢复血管正常管径、改善脑灌注、缓解缺血症状等,具有微创性、安全性等优点[7]。研究表明,椎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0%~48%,分析其原因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大量增殖、血管的弹性回缩、血栓形成等均可能导致椎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8]。
本研究结果显示,吸烟、植入金属裸支架、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合并严重钙化是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1)活性氧是一种能够调节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因子,不仅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还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吸烟可降低患者体内活性氧含量,导致活性氧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不足,使得患者易产生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进而导致椎动脉再狭窄[9]。因此,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椎动脉介入治疗后吸烟的危害,并劝诫患者术后不要吸烟。(2)植入金属裸支架后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内膜增生,且金属裸支架无法抑制因血管损伤而导致的内膜增生,从而增加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风险[10];药物支架表面涂有抗过敏、抗增生、抗炎等药物,植入体内后可使药物缓慢、持续地对受损血管产生作用,不仅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快速增殖及迁移,还能抑制内膜过度增生,进而有效降低椎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11]。研究表明,采用药物支架的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20%[12]。因此,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药物支架的使用,避免支架材料导致介入治疗后椎动脉再狭窄。(3)椎动脉原始内径较小时,仅可植入直径较小的支架,且增生的内膜会导致管腔进一步变窄,使得管腔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患者椎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风险[13]。齐一侠等[14]研究显示,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的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40%,而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的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约为25%,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4)血管钙化会增加支架植入难度,且不易扩张成形,进而增加患者残余椎动脉狭窄率[15]。另外,发生钙化的椎动脉采用支架扩张后,血管的弹性回缩幅度增加,血管管腔变窄,进而增加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风险[16]。因此,应选择管径大、支撑力好的支架植入椎动脉。
综上所述,吸烟、植入金属裸支架、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合并严重钙化是椎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劝诫椎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禁止吸烟,并大力推广使用药物支架,尽量采用管径大、支撑力好的支架。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未对植入的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支架进行详细分类等不足,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在今后研究中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细分支架类型等进一步验证结论。
作者贡献:黄志志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果分析与解释,论文的撰写与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黄志志、梁柯、李绍发、李登星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