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复律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2020-08-16王道金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标志物

王道金

【摘 要】目的:实验证明同步治疗电复律可以明显提高胺碘酮在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的疗效。方法:直流电复律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治疗的疗效。参照我院心脏术后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病例,并经负荷剂量胺碘酮应用未转复的患者共12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死亡率、并发症及复发率等,同时分析并且观察组段静脉血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患者的疗效、死亡率、并发症及复发率等,同时分析并且观察组段静脉血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状况明显高于第一组,具有极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1)即便是可能造成心肌损伤,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极显著的提高,总体上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电复律;标志物;心律失常

引言:

心脏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律失常,其中最危险的状况之一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患者易出现心悸,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血流动力不稳定、低心排等严重情况,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及远期疗效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常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但是成功率尚满足不了临床需求。本研究旨在观察电复律在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果。收集数据,为进一步寻找良好的恢复方法做准备。

1 方法及其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成人患者126人。在术后早期至半年内,通过 12 导联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患者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在纠正电解质、缺氧、紊乱及循环容量基础上,经负荷剂量盐酸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律未转复窦性者进行排除。排除标准: ①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心房血栓; ②甲亢未控制、有胺碘酮用药禁忌者; ③临床资料不完整。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6人和观察组70人,两组患者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 P >0.01)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的方法

对照组的胺碘酮以每分钟 0.5 毫克的速度静脉注射,直至有效,而后停用。观察组在以每分钟0.5毫克的速度静脉注射的同时,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电复律前化验静脉血中的肌钙蛋白等,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电复律的具体操作方法:①让患者处于平卧位,在床旁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予咪唑安定(具体计量以实际为准),使患者深度入睡。②使用除颤仪来同步直流电复律,一电极板放在心尖,一电极板放置于右前壁锁骨下,适量增加压力使电极板紧贴胸壁,能量选择从低焦开始依次增加能量,直至成功。③如果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率低于80 次/min,胺碘酮的用量必须减少,小于60 次/ min的情况下必须停用。

1.3 对比指标的分析

对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患者的有效例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死亡、复发等例数情况进行统计。检测并记录复律前和电复律后1至3天内及1 周时间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1.4 疗效的判断标准

有效情况:患者心慌的症状等全部消失,心电图提示心律为窦性,心室率≤100 次/min。显著效果:心律虽未转为窦性,但心室率≤100 次/min,患者心慌症状大部分消失。没有效果:治疗组应用胺碘酮治疗或对照组实 施电复律多次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心室率持续大于100 次/min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方差齐性检验 使用 t检验或采用方差分析计算,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 P < 0.01 为极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

2.1 观察统计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例数55例,两组比较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在治疗期间,患者所出现的情况大体符合预测。

2.2 总结

( 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损伤标志物,对观察组患者不同时段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后发现: 电复律在最初阶段是一直在升高的,当经过两天左右的治疗后电复律趋于平缓,再过三天发现明显低于电复律前水平。

3 讨论

常见的心脏外科术后有关心率失常的并发症类型是房扑和房颤,诱因有许多方面,主要病因是术中体外循环及心脏切口均可导致心肌组织和能量代谢的异常以及心脏病变引起心肌的重构及电重构,根据相关文献报告,只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在 45% ~90%,本研究中对照组的成功率也在这个范围内,与以上报道相符,且有效率较高,原因是患者为负荷剂量胺碘酮治疗有效的患者,符合研究入组的标准被并未被排除在外,故使得对照组有效率处于报道的高水平。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对心房不同部位进行了除颤的观察,提出除颤电极在冠状静脉窦远端和右心耳处用于转复时的能量最低,左、右心房的全部心肌全部被该方向覆盖。但临床也有不利的报道,心室颤动在电生理检查过程中被诱发,发作阿斯综合征。这表示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虽然少见,但却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心腔内电复律。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检测方法标识房颤,精确识别 R 波,电击前 RR > 500 ms 才放电,有效的减少了心律失常。目前的房颤治疗方法是导管消融术。将两根各10 极的除颤电极导管分别经股静脉鞘管置入左、右心房是新的方法:一根借穿过房间隔的鞘管,将一根置于右心房,另一根除颤电极导管置入左心房。心房游离壁包含两根电极,电极导管必须与心房壁贴合严密,并记录到心房电位在10 个电极。选用双相波,同时进行 R 波同步放电复律。使用能量显著降低,减少了对导管消融术中标 测的干扰。

参考文献

李荣. 心脏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治疗[J]. 中国胸心 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6, 23( 12) :1183 -1188.

赵文萍,高原,刘彤,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依赖性及反向使用依赖性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7, 45( 11) :994 -997.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标志物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
抗血管生成治疗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