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呼吸“好玩”的空气
2020-08-16王豆福福
王豆福福
建于1987年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在30多年的时间中,不断刷新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印象。与“公园”这个标签相比,拉·维莱特更像是一个面向各年龄段,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公立艺术教育机构。它通过举办各类新颖且优质的文化传播活动,让儿童艺术教育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人”是拉·维莱特公园不变的主题。怎样通过内容和场景的有机设置,引导游客参与到文化互动之中?如何才能不断地更新项目,让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愿意走进公园并接受艺术教育?无论是运营者还是家长,抑或是青少年,相信都能在拉·维莱特公园里找到答案。
屠宰场的“文艺复兴”
由于不靠近巴黎市中心,因此拉·维莱特不会被很多初到法国的游客视为主要的“打卡地”。但在许多旅行指南里,往往可以看到对它这样的描述:它是能让孩子寓教于乐的好地方,值得为这种“文化情结”专程前去的原因有很多,称其为“公园”,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大大低估了它所提供的一切。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主持修建了数个重点工程。作为九大“总统工程”之一的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早在1868年,这里就修起了屠宰场和批发市场。为了将其改造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公园,法国政府组织了一场公开的国际设计大赛。
从来自37个国家共计471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是著名设计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这个被列入世界园林史中的经典案例,是屈米“采用‘解构主义手法,抛弃了‘中心等级、和谐秩序的构图原则,以一个个红色建筑物、建筑廊架、大面积的草地及铺装广场,重构自然与生活的秩序”。
建成之后,它成为了巴黎的城市会客厅,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集花园、博物馆、科学研究、艺术教育等为一体,被誉为法国最适合亲子游憩的公园之一。
而拉·维莱特公园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一直投身于儿童艺术教育事业,让艺术、科技、教育这三者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通过展览触摸艺术
在公园公共教育负责人西尔维斯特·戈尔赞(Sylvestre Golzan)看来:“即使是在今天,在法国和其他欧洲地区,很多人还是认为艺术和科学是‘高冷的。我们作为一个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在保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要让更多的儿童走进公园。”
优质且互动性强的展览是吸引儿童的一大“法宝”。总占地面积约2 000平方米的公园展厅原来是牲畜交易所,19米的层高让它在今天成为绝佳的展览空间。2018年,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将“超越边界的世界”展览首次带到欧洲。展览接待了大巴黎地区约850个学生团体,超2.3万人次的青少年。但这个“提供最极致的交互式光影艺术盛宴”的展览,儿童能看懂吗?
公园专门为各年龄段的青少年观展安排了不同的文化传播员。在导览过程中,传播员会侧重与他们进行沟通,而并非只是“背书式”的讲解。参观结束后,传播员会进行体验度调查,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共教育部,以便及时调整导览方式和路线。学生离开时,还会获得带有门票折扣的小卡片,鼓励他们与家人再次前来。
而在公园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区——科学和工业博物馆里,同样常年举办多个引人入胜的展览,展览主题涵盖天文学、海洋生物学、太空探索等。在“儿童之城”专区,有配合展览的体验工坊,适合对2~7岁的儿童。只需花费约合人民币80元的票价,就能参与到1.5小时的体验活动中。
在玩耍中找到归途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让他們在玩耍中找到通往艺术的小径,这将会是我们十分乐意看到的。”戈尔赞多年来和同事们一起,不断发掘新的“耍事”。“我们发现,2~7岁的儿童喜欢‘单纯地动手去做、去体验;而对于5~12岁的孩子,需要在此基础上去培养他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有所悟。”
2016年,公园成立了“小维莱特”(Little Villette),这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设立的一个项目。公园里一栋占地超过1 000平方米的建筑免费向公众开放,“小维莱特”也常在这里设立一系列关于艺术、文化、自然、科学等主题工作坊。在1.5小时至2小时的体验课程中,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进行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小维莱特”还与众多艺术家形成了良性互动,而从这种互动中受益最大的就是青少年。每年,拉·维莱特会邀请百余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来此创作,公园为他们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补助资金。当有大型主题展览举办时,“小维莱特”会制定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艺术家则需要配合儿童工坊,带领青少年一起完成艺术创作。
为了更“好玩”,馆方与法国国内外的多个机构、组织保持紧密合作,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搭建,来保障公园能够始终跟紧时代潮流。戈尔赞说:“没人能够拒绝玩耍的乐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玩耍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