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驻地脱贫攻坚路径的思考

2020-08-16陈华锋吴鑫蔡士文

老区建设 2020年14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攻坚

陈华锋 吴鑫 蔡士文

[提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整体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战略,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地方高校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智力、技术与人才优势,通过“校农结合”产业扶贫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兴旺、“校地共建”文化扶贫助力乡风文明、“校地合作”教育扶贫培育乡村人才,在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发展中练就服务地方硬实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高校;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从根本上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关键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政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则是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2]。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主阵地,具有人才、智力、科技聚集显著优势,是社会扶贫体系中“志智双扶”的骨干力量,有义务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主动服务于地方脱贫攻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一、地方高校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9年的60.60%,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48亿人[3]。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国家对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倾斜,农村的人、财、物等要素由乡村转移到城镇,城乡发展差距拉大,乡村逐渐衰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最大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最大的需要[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基础和关键在“三农”。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尤为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连续颁布22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推进“三农”工作走向深入。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长期关注“三农”、立足“三农”和破题“三农”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总则,已然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什么样的乡村振兴和怎样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5]。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振兴的总要求,确定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重心[6]。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四大战略任务,强调“党管乡村”“党管三农”的核心思想[7]。乡村振兴战略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出我国“三农”发展的战略框架与实施路径,创新了“三农”事业的工作思路与实践方法,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与美好愿景,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论指针和根本遵循。

(三)乡村振兴战略带来高校发展新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需集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推进。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绝大多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人力资本的提供者,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8]。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更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笔者看来,地方高校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新机遇,聚焦自身“地方性”“应用型”的目标定位,结合区域特点、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及人才特点,在乡村产业发展升级、扩容乡村人力资源、创新乡村治理等方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推动新时代乡村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地方高校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机制,练好为地方服务的“内功”,客观上也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

二、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握好三种关系

(一)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6]明确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全面小康的成色、“三农”基本盘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9]。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的努力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必然推动资本、技术、人才资源流向乡村,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为脱贫攻坚提供新的动能和支持保障,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所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从内在逻辑、政策支撑和内容实质上来说都是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理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相互统一的逻辑关系,这是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中各项精准扶贫措施的关键,更是科学深化具体的精准扶贫路径措施及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

(二)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根本指引、重要依托、力量之源、重要途径、核心要求、总体方略等不同角度,全面深刻阐明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以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根本指引,依托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性难题,汇聚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贫脱贫重要途径,不断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的总体方略,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0][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又具清晰的实操性价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指南、理论指引、重要举措和基本方略。地方高校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内涵,始终坚持以此为指引,投身脱贫攻坚战,聚焦“精准”,落脚“精准”。

(三)处理好脱贫攻坚战中的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三扶”中扶贫既是方式也是目标,主要是从外部帮扶,扶志和扶智是扶贫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从思想和智力能力上进行帮助,是内在帮扶。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精准扶贫中,扶志是基石,扶智是路径[12]。志穷则办法不多,志短则思想不立。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通过扶志,淡化贫困群众“贫民”意识,根除“等靠要”错误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思想观念,坚定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志向和信心,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群众若没有一技之长,脱贫致富的信心也必然受挫。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通过技术能力培训和发展教育,把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和知识自主脱贫发展的智慧扶起来,增强他们的脱贫技能,才能更长久地保障农民脱贫不返贫,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地方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处理好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方面发挥自身科技与智力优势,投身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等,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加快补齐“精神短板”,实现“输血”与“造血”并济,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增强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

三、地方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扶贫、扶志、扶智帮扶路径

(一)聚焦扶贫目标,“校农结合”因地制宜助力产业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5]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7]。地方高校可通过“校农结合”模式,结合校地双方实际,因地制宜提供各类帮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科技帮扶。地方高校发挥自身学科、科学技术和研究项目的优势,通过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分类分层对扶贫对象进行科技帮扶。对已经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在发展上缺少技术支持的贫困乡村,通过科技攻关解决生产发展瓶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对于产业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将产业资源和学校的技术优势有效结合,助推地方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对于没有特色产业的贫困乡村,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技术输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让科技成果落地成金。如南京晓庄学院通过输出食用菌菌渣的高效循环及增值利用技术、葡萄保鲜技术等,促进了江宁湖熟街道“食用菌绿色全产业链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镇江句容葡萄产业的发展。二是拓展销路。高校食堂供应校内师生饮食,有着数量巨大、持续稳定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地方高校可以深入贫困地区,与乡镇农业合作社、扶贫企业确定长期合作协议关系,以“食堂+政府扶贫平台(扶贫企业和合作社)+订单”的扶贫模式[13],助力农村农产品扩大销路,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资金帮扶。根据所在地区相关扶贫政策,地方高校结合自身预算执行情况和帮扶对象实际需要,将部分经费转化为帮扶资金,用于帮扶对象产业项目或社会事业发展。南京晓庄学院自2016年与溧水区桑园蒲村结对帮扶以来,3年共转化117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桑园蒲村标准厂房购置,村民健身广场、停车场等微实事项目建设及低收入农户帮扶等,壮大集体经济,改善该村人居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二)抓住扶志关键,“校地共建”深耕广推,着力文化扶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引领和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一是通过校地党建共建,提高地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11]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党建优势,开展校村党建共建,通过组织联建、党员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治理联抓等方式,实现校村党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不断增强地方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开展文化扶志大宣讲。扶贫先扶志,脱贫贵在立志。高校可利用地方智库优势,组建扶志文化宣讲团队,深入地方贫困村或经济薄弱村,结合当地致贫的主客观原因,围绕国家扶贫等各项优惠政策及各地勤劳致富先进典型等,广泛开展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潜移默化地拔掉贫困群众思想上“等靠要”的思想“穷根”,树立“要我富”为“我要富”的正确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三是组织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开展乡村文化专题研究。围绕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研究和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符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围绕地方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等,开展特色文化的挖掘、宣传、传承和保护研究,弘扬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组织开展特色乡村文化演出、文化旅游,探索文化扶贫新模式。四是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和新民風建设。南京晓庄学院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在桑园蒲村建立该校首个农村社会工作站,为村民开展各类社会工作服务,协助村两委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打造了服务留守儿童的“六元课堂”“晓园云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00余场,得到当地百姓一致好评。

(三)把握扶智重点,“校地合作”协同育人,聚力教育扶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14]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的方式[15]。地方高校承担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职能,更应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人才,奠定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和人文基础。一是向乡村倾斜教育资源。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将招生比例适当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倾斜,具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要用足国家农村户口学生招生优惠政策,落实农村学生实行专项招生计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关注在校贫困生培养状况。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及时关注在校贫困生生存状况,了解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确保每位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多形式、多渠道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实现贫困生顺利就业,助力其家庭脱贫。三是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不同层次、类型的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区特色和贫困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育扶贫任务,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转移就业能力和就地从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带动贫困家庭增收脱贫。如南京晓庄学院开展的面向乡村教师的“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培训项目,累计开班15期,培训乡村教师近2000人;面向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累计培训学员500余名,促进了地方乡村教育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师生服务农村。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专门项目,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提升农村后备人才水平。积极选派驻村干部和科技镇长等,向农村定向输送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提供科学决策与智力支持,助力贫困村精准脱贫。

四、结语

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校作为脱贫攻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助推乡村产业升级发展、繁荣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开阔思维,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服务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黄耀明.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述论[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3]国家统计局.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1/17/content_5470097.htm.

[4]杨谦,孔维明.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

[5]李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N].光明日报,2018-08-06(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罗旋.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五维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

[8]赵晔.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8-01-18(3).

[9]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2).

[10]杨英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指针[J].前线,2017,(12).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王宇.统筹扶志与扶智在精准扶贫中的关系[J].人民论坛,2019,(7).

[13]王宇.产业扶贫中的高校力量[J].当代贵州,2018,(34).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5]范亚雯.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教育扶贫路径探析[J].老区建设,2019,(2).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攻坚
扶贫·扶志·扶智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攻坚脱贫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