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2020-08-16吕斌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成长

吕斌

[摘 要]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和管理方式等都事关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学校德育”“课堂改革”“精致管理”三个层面,就如何通过办“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成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结合笔者在学校管理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做了较为深刻地探讨。

[关键词] 适合;成长;红色德育;律动课堂;精致管理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始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革命先烈陆文山命名的新城区学校。近年来,学校围绕“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发展思路,紧扣“办适合的教育,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育人理念,聚焦“红色德育”和“律动课堂”两张名片,打造践行精致管理,倾心建构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幸福的精神家园。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初中教学团队建设优秀学校”“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南通市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绿色学校”“南通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南通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南通市先进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一、“红色德育”奠学生成长之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習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生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文山初中作为一所以革命烈士陆文山命名的新城区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承烈士的革命精神,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学校确立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育人理念,着力打造“有根”的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氛围,开展红色德育活动,将红色德育融入课堂,进行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努力将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1.氛围营造,让“红色”浸润学生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将红色德育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校训、校风中,通过校园红色文化景观的布置,营造红色教育的良好氛围。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走廊墙面红色文化的布置都要做到主题化,各班教室设有红色教育图书角、植物角;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校报、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媒体,开辟红色德育专栏,为红色德育创设全方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支持,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学校红色之旅文化园、“红色文山”党建实景课堂等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成为学校红色德育新基地。

2.活动推动,让“红色”陪伴学生成长。学校红色德育活动开展要做到每月一主题,有发动、有落实、有总结。缔造完美教室行动、“我的班旗我设计”校本活动课程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21面集学生集体智慧的班旗在文中校园迎风招展,给学校红色德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学校成立了红绸舞社团、腰鼓社团、红歌合唱团、经色经典诵读社团等12个红色学生社团。学校定期举办红色经典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红歌大赛、演讲比赛、红色故事会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八礼四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力求做到用红色经典激励学生,用文明礼仪规范学生,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每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并开展影评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帮助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到勤奋学习、立志报国上来。上学期通州电视台对学校迎国庆红歌大赛和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进行了报道。学校通过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习近平讲故事》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到“忠孝文化园”、通州区城市展览馆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用红色基因筑牢教育之基,让红色精神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3.课程开发,让“红色”融入学生血脉。红色德育校本课程价值的落地,就是要践行红色文化精神,通过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实践,真正让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学校先后开发了“文山初中红色德育十大活动课程”“我的班旗我设计”“红色文山之歌”等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红色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语文学科组以五个主题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分别是理想抱负、家国情怀、时代担当、革命信仰、英雄气节,结合初中三个年级的经典教学篇目,通过阅读、品味、鉴赏、读书笔记、讨论交流等环节,着力贯彻人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政治学科从当代的红色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入手构建学科校本课程。历史学科着力打造古代篇的家国情怀,近现代篇的自强御侮两大主题课程,明确历史脉络,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

在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的内容与现代化传播媒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热播的红色影片、红色歌曲、红色节目,如《建军大业》《建国大业》《上甘岭》《红色娘子军》等影片,《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红色歌曲,以及央视新闻联播中的《永远的丰碑》等红色纪实节目,将其有机地融入红色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革命历史、革命英雄、革命事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感悟红色文化精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律动课堂”提学生成长之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指导思想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文山初中根据“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实行具有校本特色的“律动课堂”教学改革。

1.“律动课堂”,让教育回归本真。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接纳、尊重、成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要在“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律动课堂”是在生命化的理念下,在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尊重学生主体差异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根本、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的课堂。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会学。

“三个摆脱”:一是摆脱“知识为中心”,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二是摆脱“教材为中心”,教学要体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但又不囿于教材,要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完善教材;三是要摆脫“教师为中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树立民主的教学观。

“四个转变”:一是教学的设计要从立足于“教”转变为立足于“学”,从学的角度设计教,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背景设计教学;二是教学的实施要从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掌握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并学会学习;三是教学的收效要从注重学习的外在变化转变为注重内在变化,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方法,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成就感;四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要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的机会。

2.“律动课堂”,让课堂提质增效。“减负”是一直以来横亘在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难题,要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课堂。

扎根提质。“律动课堂”紧扣学校“办适合的教育,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的设计要求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课堂教学紧扣“自主预习、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反馈,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把学生预习与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与教师参与,学生展示与教师激励,学生探究与教师引领,学生达标与教师测评融为一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定教,教基于学。学校每周开设三节“律动课堂”研究课,全校教师人人执教“律动课堂”展示课,蹲点领导、同教研组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实行“1+1”评课制,同时行政组实行推门听课,检查“律动课堂”的落实情况,借助行政力量的推动,让课改真正在文山初中的课堂落地生根。

减负增效。“律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提升教学成绩的立足点都应该在课堂,学校制定严格的《文山初中课后作业布置要求》,作业要求做到精选、分层、控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学校成立有“律动课堂”教学沙龙,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同时发挥教科研课题的推动作用,将课堂研究课题化,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生命化理念下律动课堂建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过去的一学期在通州区“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初三教师专题培训、通州区名师之路“同研共进”活动、通州区校长沙龙等活动上我校教师开设的“律动课堂”公开课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王勤钰老师在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蔡燕老师在通州区化学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律动课堂”,让学生提高素养。“律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力图让课堂充满学生生命的律动,努力实现课堂学习的生动愉悦,让学生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小组合作有效。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展示交流踊跃。通过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收获、小组合作的成果、组间交流的启发,获得成功的体验。

点拨提升适时。教师限时讲授、调控及时、点拨到位,让学生有充足的思维空间,有有序的学习过程,有顿悟的学习收获。

开放包容充分。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辩。

“律动课堂”重视把对学生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体现生命的意义。

三、“精致管理”塑学生成长之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1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八一学校开展联学活动时谈到,养成的、学成的、练成的、化成的、干成的,这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基本的特点。文山初中在学校精致管理中重视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通过制度、课堂、活动等努力将“办适合的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实到课堂上、活动中。

1.体育塑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竭力要使学生相信,有规律的经常性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变得健美,动作协调,而且可以培良好的性格,锻炼意志。”“体育是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和文化知识丰富的起码条件。同时,体育也使人的其他一切方面变得高尚。”

规划引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做到从人的发展、从对孩子们健康成长负责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学校的体育教育,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唤起社会、家长、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学校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工作小组,努力做到“阳光体育运动”有人抓,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评价,有成效。

开齐开足。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同时科学安排每天的体育课、大课间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课,确保学生每天阳光体育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成立了篮球、羽毛球、毽球、花样跳绳、排球等多个体育学生社团,学校每年的体育节、冬季三项运动会已成为学校盛大的传统节日。

制度落实。学校严令禁止挤占体育课,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捍卫自己的学科地位,同时将挤占体育课的行为定性为重大教学事故,将进行严肃的问责处理。学校对每天课间操、眼保健操和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严格地考核,例如学校学生会每天对各班级课间跑操出勤人数、班级口号是否响亮、学生跑操的整齐度和精气神等进行考核打分并与文明班级的评定挂钩、与班主任的绩效考核挂钩。力求通过制度的规范,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效果。2018年12月我校顺利通过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验收,在2018年通州区中小学阳光体育田径运动会中我校荣获初中组第1名,男子毽球荣获初中组第3名。

2.美育美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周圍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高位引领。为了保证美育的效果和美育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文山初中美育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美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管理和评估等内容,并以此作为监测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

丰富内容。学校通过开设美育基础课程,系统普及美育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基本内容。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将美育贯穿其中,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书画展、摄影作品展、学生手抄报比赛等,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践考察。

美美与共。学校通过美术课、美育校本课程、美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想象力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育人效果。

3.劳育强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形成网络。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之间的结合。充分利用校讯通、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深化对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劳动课”成为文山初中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价值。

知行合一。学校拟将校园东北角20亩荒地建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初一、初二年级拟开设“学农课”,让学生根据时令体验播种、收割、施肥等活动,在具体实践中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学校常规管理中,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结合在一起,实行广场、楼道、功能室、教室等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学生会每天检查各班劳动情况并记入班级考评。科任教师按要求参加劳动课的组织指导;班主任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个人操行评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街道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用实际行动和劳动成果为家乡添彩。通过劳动教育,力争让每位文中学子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没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和创造的欢乐,没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基于对这种教育幸福的理解,文山初中努力通过“办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成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成长
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研究
在爱的阳光里,和孩子共成长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漂泊中的追梦人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