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
2020-08-16吴大放刘艳艳何尹杰林媚珍杨木壮
吴大放,刘艳艳,何尹杰,林媚珍,杨木壮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
吴大放,刘艳艳,何尹杰,林媚珍,杨木壮
(广州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改革备受关注.以广州大学为例,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调整背景及实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实践教学角度介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特点和问题,重点阐述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探索路径;总结出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如何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鲜明的教学手段立足于广州市,形成自己的“BCAC”实践教学特色.“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BCAC”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在发达国家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求而不断调整,经历了从工程学[1-2]到建筑学[3-4]、地理学[5]、环境科学[6-7],再到社会科学的过程[8-10].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为了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加速、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地理学背景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11-12],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调整为一级学科,2012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专业[13-14].各高等院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1)2个专业由相同的教师授课,专业特色不强.(2)课程体系结构缺乏弹性,结构固化,方向性、选择性差,学生学习内容多而不精.(3)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教师重于“教”,学生轻于“学”;重共性,轻个性;“水”课多,“金”课少;重理论,轻实践.(4)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现实严重脱轨,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5)该专业属于理科,但课程设置方面偏向文科,招生时文理科生混淆,就业时文理科类混乱.(6)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专业实践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教程严重缺乏,实践考核把关不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在国家强调高校实践教学的背景下,地理科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领域应该更具体,专业针对性更强,实践教学要求更高.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部署,2016年停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2018年停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重点建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3个本科专业,根据学缘结构对专业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升级.2019年以国家“双万计划”申报为契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全国仅6所高校)、地理信息科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地理科学获批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认证,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排名中,广州大学地理学全国排名第14位.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近年来开展“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即基础提升(Basis improving)、特色凝练(Characteristics condensing)、应用引领(Application leading)和创新能力培养(Creativity ability cultivating).本文以广州大学为例,探讨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BCAC”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以期为该专业相关院校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专业培养人才定位
如何营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培养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应专注的事情[15].就普遍反映的情况来看,理学类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如果想要进一步深造相对简单,因为大多高等院校开设了此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工科类规划专业则集中针对职业需求来对本科生进行培养.而在就业方面,地理学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学生大多就业于规划院,农业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事业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就业于房地产、规划设计、测绘、制图等公司.在考取公务员时,专业限制要求一般只限制到大类,没有限制到具体的专业,所以考公务员时,专业的优势不突出[16].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应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定位清晰,培养目标与模式定位准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千生一面、千校一面”的不良局面,适应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17].
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秉承“办出自己特色”的理念,提倡学科综合化,倡导“宽专业,窄方向”.针对社会职业需求,立足不动产、区域物流2个方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在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区域开发建设、城乡规划与管理、房地产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和项目咨询策划管理或者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中级、高级复合型人才.在不动产方向,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城乡开发建设和不动产经营管理的技能训练,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方法应用,经过必要的实习锻炼,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能参与城乡规划,开展不动产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和咨询管理等相关工作[18-19].区域物流方向,着重学习物流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区域物流分析、运输规划、仓储优化、配送管理的技能训练,经过实习锻炼,使学生能开展物流调查、规划和管理、物流市场分析、物流项目策划以及咨询等相关工作.
2 课程体系设置
2.1 基础课程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目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必须打下扎实的入门理论基础,形成以专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对学生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都有一定的帮助.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基础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体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中的3个重要分支学科,而地图学是地理学的特有表达工具,遥感是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8门课的实践环节建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实践能力,形成具有识别地理现象特征并掌握地理信息表达技术的基本实践能力.
2.2 分模块教学体系
立足于市场需要,细分人才培养目标,倡导“宽专业,窄方向”,一直是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鲜明特点.不动产与物流是本专业的主攻方向,教学体系中分模块教学,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原则,有明确大的方向,避免了泛而不精的问题,使学生专业研究得更精更深入,不继续考研深造的学生也能更好地与社会实际接轨.分模块教学体系见表2.
表2 分模块教学体系
该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面向不动产方向和区域物流应用方向,在基本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强化2个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并通过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将理论和技术方法运用于城乡规划和开发、房地产策划和管理、区域物流规划和管理、供应链优化等实际问题.
2.3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阶段必不可少的学习部分[20],为了脱离满堂灌的枯燥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课堂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模拟实践(实验),在课外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而且还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多个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发展顾问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学校的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也会派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解决工作方面的困难,既让学生同社会更好地对接,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专业技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广州大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有自身的特色,注重各种专业技能培养(见表3).
表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从地理学视角,基于地理学理论,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索地理学在城乡规划建设、不动产规划管理、区域物流规划管理领域的新应用.
2.4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16年10月,在对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2013,2014,2015级的11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后发现(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4.18%),(1)70.83%的高年级学生认为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不能达到所学所用的目的,当学基础课程的时候觉很枯燥,没明确目的方向;但到了实践环节,由于时间间隔很长,又遗忘了很多课本的基础内容.(2)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64.58%的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或考研,但长时间的毕业实习时间又会给考公务员和考研造成负担.(3)85.42%的低年级学生认为该专业“门门课程都要学”但“门门课程都学不精”,如果不是专门参与指导教师的具体项目,很难学到实践的东西.针对平时教学实践中不断凸显的问题和不足,广州大学一手抓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建设,不断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升级,打造各级各类金课和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验示范课程、虚拟仿真课程、星级课程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一手抓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各类教学方法技术培训班、讲座,开展督导、领导、同行听课制度等.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以评估促建设;通过“双万计划”专业点申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科类专业认证等,加快各专业水平建设,形成以学生为本的专业建设氛围,切实提高各专业办学质量.各班级还有教学信息员,平时负责进行课堂考勤监督和定期上报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给教师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学院还建立每门课程的反馈机制,由学生、同行、领导、督导评教进行学院综合考核和排名,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绩效评价等环节给予参考和应用.由此可见,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
3 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探索
3.1 优化毕业实习方案设置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并走向社会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方案设置多长时段,在什么时间、地点实习,实习哪些内容,一直都受学生争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部分高校在大四第1学期安排12周毕业实习,占整个学期60%的时间.而大学生因为毕业去向差异(就业、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和学习压力不同(科研实验、毕业论文)等需要占据较多学习时间,造成部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冲突,投入不够,实践知识掌握不牢.同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考虑学生在工作岗位的临时性,也不太可能教学生一些复杂的技术性知识与技能.如何集中有效地管理毕业实习的时间和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实习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如第6学期制作个人简介,邀请实习单位进课堂宣讲,落实第6学期结束前实习基地与学生互选实习单位,期末7月初从暑假开始到11月底让学生集中毕业实习,每班分配几个实习指导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指导,延长实习时间,学生可以在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滚动式”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宝贵性和自己专业能力不足.尽早地进入工作单位实习,缩短了课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锻炼的距离.
广州大学地处国际化大都市,更应该借助优秀的平台,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多走出去,开拓视野,接触更新更实用的理论知识,引导其个性发展,同时也在工作中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从而体会到该专业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3.2 教学手段的更新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受到很多外来的影响,加上自身思想的转变,传统课堂“填鸭式”的灌输,生硬的PPT讲解,千遍一律的考试内容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学生学习,只会让他们觉得上课乏困、无聊.这就要求教师有“启发性”地教育.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尝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雨课堂、慕课、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如一门课程可以选择2~3位教师团队授课,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做一个案例,让他们带着问题去上课,引导其解决案例出现的问题,当案例出现新有名词时再给学生讲解,这样会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这样的授课方法比学生先了解专业概念,再课后单独完成案例作业的效果好得多,课堂气氛也明显活跃,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当堂解决.通过“平时+期末”的综合考核成绩来看,效果明显好于改革之前.课堂上选择的案例既要考虑到案例的典型性,又要从课程特点出发,尽可能多地以珠三角为例,方便学生实地考察,同时也需要结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案例要关联到最近的热点、焦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考虑到地理学各章节联系紧密、连贯性强,最好选择同一区域的案例,即“一案贯穿式”案例教学[21],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开辟第二课堂
长期以来,很多院校只片面强调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人,却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取向的人.专业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名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创造成功的机会.支持学生专业学术研究团体,在科研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经常邀请外校的专家来我校举行学科前沿讲坛,启发学生心智,丰富知识面,针对专业、年级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文体、科技、演讲、征文等活动.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为了打破封闭办学和学科壁垒,在不同的兄弟院校之间,不同的学科之间经常举办学生研讨交流会.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科的改革浪潮、职业特征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院会增加和鼓励学生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第二课堂游学计划,选派学生代表前往国内名校学习走访,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回来后总结推广学习经验.
3.4 信息时代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创新
GIS工具的使用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方法带来了变革性的技术手段,一方面,互联网、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了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智慧和健康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还可以运用到对地理空间影响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活动等全球性问题[22-24].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大数据”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跳出传统的框架,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去迎接科技带来的好处.同时,学校的硬件设施要尽量与校外的事业单位或公司的仪器设备同步,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直不放松对师资力量的建设,不断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人才.在硬件方面,学校会尽早购入或合作开发在市场上已成熟硬件,让学生体验,使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不仅在近几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而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社会机构的认可.当然,信息时代的地理学发展与人文地理学创新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也是需要各高校持续探索和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25].
4 结语
将中国国情与国际先进的专业教育理念有机结合,是完善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思想,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更科学的、完善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体系[26].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建立“BCAC”专业实践特色,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上不盲目求大求全,一味地学习老牌名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不宜一味攀高,而应集中有限资源,明确广州市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有所突破,形成广州大学的特色和品牌.在“大专业,多方向”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及国家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下,广州大学根据职业市场变化,设置专业在不动产、区域物流2个方向上拓展,既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又能够灵活掌握,以适应广州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化.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培养计划和目标上还有很多不足,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积极的尝试与探讨.本文以广州大学为例,在办学特色方面,探讨了在理科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适合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区位优势和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2)优化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以学生为本,更多关注学生的实践知识技能需求;(3)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将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观点传授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和就业充满信心.
[1] 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2003(3):1-3
[2] 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杨健,戴志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19-22
[4] 肖彦,孙晖.如果城市并非树形——亚历山大与萨林加罗斯的城市设计复杂性理论研究[J].建筑师,2013(6):76-83
[5] 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启示——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J].国际城市规划,2009(1):177-179
[6] 高菁,胡阳旭.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对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5):217
[7] 崔英伟.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5
[8] 董楠楠,陈菲.浅析联邦德国高校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际城市规划,2007(1):94-98
[9] 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6):87-91
[10] 韦亚平.美国规划教育组织与基础教学——我们可借鉴什么[C]//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38-344
[11] 王如渊,翟有龙,唐小平,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78-82
[12] 何建华,刘耀林,刘艳芳.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以武汉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5
[13] 姚琼.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演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15] 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16] 侯丽,徐素.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事业的八十年发展历程——兼论问题与挑战[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9413-9424
[17] 柏兰芝.反思规划专业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J].城市规划,2000(4):56-58
[18] 吴大放,姚漪颖,刘艳艳.不动产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18(3):123-125
[19] 吴大放,刘艳艳,姚漪颖,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国内研究进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5):27-31
[20] 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J].城市规划,2002(5):85-88
[21]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22] O'Brien K.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A new age for human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10,34(1):542-549
[23] Graham M,Shelton T.Geography and the future of big data,big data and the future of geography[J].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2013,3(3):255-261
[24] 吴大放,姚漪颖,刘艳艳.《不动产管理》课程实践技能培养分析——以广州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152-154
[25] 甄峰,秦萧,席广亮.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J].地理科学,2015,35(1):12-18
[26] 吴良镛.论城市规划教育[G]//同济大学建筑系选集:教师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CAC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WU Dafang,LIU Yanyan,HE Yinjie,LIN Meizhen,YANG Muzhua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Gug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 geography&urban-rural planning.For a long time,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Tak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urban-rural planning and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Then,it introduces the talent orientation of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urban-rural planni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expounds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path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Sums up how to use flexible school running mechanism,distinct teaching means and the advantage platform of Guangzhou to form its own BCAC model of practical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CAC practical teaching has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 significanc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curriculum system;practice teaching;BCAC model
K901∶G642.0
A
10.3969/j.issn.1007-9831.2020.06.023
1007-9831(2020)06-0101-06
2020-02-16
2016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之精品资源共享课(67);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17SFKC32);广州大学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30);广州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一般资助项目(JY201945)
吴大放(1981-),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E-mail:wudaf2004@163.com
刘艳艳(1980-),女,山东泰安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E-mail:liuyy@gz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