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绒山羊早期生产性状与周岁产绒性能的关系
2020-08-16解东祥刘胜寒杨春合
解东祥,刘胜寒,杨春合,张 微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绒生产、加工和销售国,2018年山羊绒总产量达1.54万t,约占世界山羊绒总产量的70%以上,我国所产羊绒及其制品的60%以上用于出口,约占国际市场贸易总量的70%[1]。山羊绒细度多在14~16 μm,细度在15 μm以下为一级绒,细度在14 μm以下被视为羊绒中的珍品。但多年来市场上未实行以质论价机制,农牧民不断追求产绒量,导致羊绒直径不断增粗。近年来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趋势日益明显,农牧民养殖细型绒山羊的积极性提高。
目前,刘淑霞等[2]研究发现,辽宁绒山羊羔羊初生重与周岁产绒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羔羊断奶重与周岁产绒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史雷等[3]研究发现,陕北白绒山羊的产绒量与羊绒长度和次级毛囊数目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S: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羊绒长度与S:P值呈显著正相关;羊绒细度与S:P值呈显著负相关。产绒量、绒长度和绒细度是绒山羊的主要经济性状,但需到周岁时才能测定。因此一些绒山羊的饲养者常以一些简单表型值选留种羊,甚至有些只根据羔羊断奶重指标作为选种依据,极不科学。基于此,本试验通过对内蒙古绒山羊初生重和断奶重、6月龄和周岁的皮肤毛囊性状和绒毛性状进行测定,研究早期生产性状与周岁产绒量和绒品质间的关系,旨在为内蒙古绒山羊的科学选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提高绒山羊养殖的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随机选择6~7月龄育成母羊40只(单羔22只,双羔18只),试验羊只与大群混养,按照羊场的饲养管理制度进行饲养。所有羊只在草场上放牧饲养,在整个试验期内早晨出牧前和下午归牧后进行补饲,以破碎玉米粒和浓缩料混合饲喂。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于2018年11月1日和2019年4月20日采集试验羊只绒毛样品和皮肤样品。试验地点在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三北羊场。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绒毛样品 在所有试验羊左侧肩胛骨贴皮剪取5 cm×5 cm的羊绒样品,用来测定羊绒长度和细度。羊绒长度采用钢板直尺法测定(测定100根)。羊绒细度利用北京和众视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U-6纤维细度分析仪测定(测定200根)。
1.3.2 皮肤样品 在左侧肩胛骨后缘用直径为1 cm的圆形皮肤取样器采集皮肤样品,放入包埋盒中固定形状,并且立即放入现用现配的波恩固定液中固定24 h,带回实验室。皮肤组织修整后,经逐级浓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手摇式切片机切片,用Sacpic法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干燥后观察统计毛囊数目。计算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数目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S:P值)、活性次级毛囊数目与初级毛囊数目比值(Sf:P值)、活性次级毛囊比率。
1.3.3 皮肤收缩率的校正 由于皮肤块脱离羊体后在固定液及整个切片制做的一系列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收缩等现象。因此,为了度量准确必须对收缩率进行校正。其方法是将所取皮样经过脱水透明于浸蜡包埋之前进行照像,然后求其面积再计算其皮肤收缩率。本研究所涉及的毛囊数据皆在换算为活体皮肤情况下进行讨论。皮肤收缩率校正公式:
皮肤收缩率=透明后的皮肤块面积/活体采样时皮肤块面积×100%。
1.4 统计分析 用Excel 2007对所有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法,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双羔生产性状的比较 如表1所示,单羔的初生重比双羔多31.75%(P<0.01),而其他指标单羔与双羔间无显著性差异。
2.2 6月龄和周岁绒毛性状和毛囊性状分析 如表2所示,周岁时的绒长度极显著高于6月龄,而绒细度没有差异;6月龄生长至周岁期间,初级毛囊密度略有降低(P>0.05),次级毛囊密度极显著降低;6月龄活性次级毛囊比例极显著高于周岁;6月龄与周岁S:P值无显著性差异。
2.3 早期生产性状与周岁产绒量、绒长度和绒细度间的关系 如表3所示,羔羊初生重与周岁产绒量负相关(P>0.05),与周岁绒细度负相关(P<0.01),断奶重与周岁产绒量正相关(P>0.05);6月龄次级毛囊密度与周岁产绒量正相关(P>0.05),与周岁绒细度负相关(P<0.05);6月龄S:P值和Sf:P值与周岁产绒量正相关(P<0.05);6月龄绒长度与周岁产绒量正相关(P>0.05),绒细度与周岁产绒量正相关(P<0.05);初生重和断奶重与6月龄Sf:P值正相关(P<0.05);6月龄次级毛囊密度与S:P值正相关(P<0.05),与6月龄绒长度和细度、周岁绒细度均负相关(P<0.05);6月龄S:P值和Sf:P值正相关(P<0.01);6月龄绒细度与周岁绒长度正相关(P<0.01)。
表1 单双羔生产性状的比较
表2 6月龄和周岁性状间的比较
3 讨论
李永军等[4-5]研究发现,辽宁绒山羊单羔的产绒量极显著高于双羔羊,单羔的绒直径高于双羔,但差异不显著,绒层高度和绒长度在出生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单羔的初生重显著高于双羔,单羔的断奶重极显著高于双羔,单羔6月龄S:P值高于双羔,单羔6月龄次级毛囊密度低于双羔。本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绒山羊单双羔对周岁产绒量无影响,这与Wang等[6]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羊群白天放牧,夜间补饲,营养条件可以满足绒山羊长绒需要,这可能是单双羔的周岁绒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原因。而Zhou等[7]研究发现出生类型对内蒙古绒山羊的初生重、断奶重、周岁重及周岁绒长度均有显著影响。本试验中断奶重差异不显著是由于羔羊断奶是按照体重达到一定标准而忽略了年龄所导致的。
表3 绒山羊体重、毛囊和绒毛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本研究结果显示,羔羊体重与周岁产绒量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与刘淑霞等[2]研究结果一致。而体重与6月龄Sf:P值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羔羊的次级毛囊发育与营养水平有关,营养不足会抑制毛囊的发育成熟。有研究表明妊娠期母体营养不足及出生后幼龄阶段羔羊营养不足均会抑制皮肤次级毛囊的形态发生和发育成熟,减少次级毛囊数量[8-9]。本试验结果显示,周岁绒细度与6月龄次级毛囊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产绒量呈负相关;而产绒量与周岁绒长度呈正相关,表明在增加产绒量的同时可以提高绒毛品质。这与Pallotti等[10]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绒山羊的产绒量和羊绒直径呈负相关的结果相一致。高建村等[11]研究辽宁绒山羊母羊育成期的产绒量与其成年期的表型相关关系,发现周岁产绒量与2周岁产绒量呈中等强正直线相关,与3周岁产绒量呈高强度正直线相关。说明可以通过周岁产绒量预测2周岁或3周岁的产绒量,选择周岁产绒量较高的个体,终生产绒量可能都较高。
产绒量是绒山羊的主要经济性状,皮肤次级毛囊的发育直接影响山羊绒的产量和品质,是体现绒山羊产绒性能的重要指标。一般将S:P值作为衡量绒山羊皮肤次级毛囊数量的指标,S:P值越大,产绒量越高,且S:P值具有品种特异性,可以作为绒山羊早期选种的间接指标。近年来,对内蒙古绒山羊毛囊发育的研究发现,皮肤初级毛囊的发育成熟完成于胎儿期,次级毛囊在出生时只有少部分发育成熟且长有绒纤维,大部分次级毛囊的发育成熟在出生后的4~6月龄完成的[12-13]。因此,本研究选择6~7月龄育成母羊群,此时次级毛囊已经完全发育成熟,次级毛囊数量已经确定,S:P值趋于稳定。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若以提高绒山羊产绒量作为育种目的,可以选择6月龄绒细度值、S:P值和Sf:P值大的;若以降低绒山羊羊绒直径作为育种目的,可以选择初生重和6月龄次级毛囊密度大的;若以增加绒山羊羊绒长度作为育种目的,可以选择6月龄绒细度值大的;若以同时提高绒山羊产绒量和增加羊绒长度作为育种目的,可以选择6月龄绒细度值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