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益广告中的创意运用

2020-08-15蒋姝孙肇伦

新闻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公益广告创意

蒋姝 孙肇伦

【摘    要】文化在广告创意中不可或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汉语言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运用在公益广告中,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音乐独具民族特性,在公益广告中表达特殊情境下的情感,使公益广告更具“中国风”;传统图像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元素,与语言、音乐相互支撑,达到有效的视觉共鸣,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本文以央视公益广告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益广告中的创意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公益广告;创意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西部地区新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研究院”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7XJPT05)、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环境下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享受着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生活,“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传统文化变成了“人在走,咖啡在手”的现代文化。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精神文化的滋养,利用广告的特性,将传统文化与广告内容有效结合,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广告。

一、公益广告概述

公益广告,在美国被称为“公共服务广告”,在日本则被称为“公共广告”,[1]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的广告活动。从公益广告本身出发,它可以从广义、狭义两方面进行解读,广义涉及领域多(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囊括范围大(中外)、跨越时间长(古今)。公益广告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但它本身的特性却从未改变。

“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生和发展,不是由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呼唤的必然产物”。[2]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公益广告其独有的特色,让它在时代的潮流中熠熠生辉。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营利性。判断一个广告是否是公益广告,非营利性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这一特性使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区别开来。[3]

第二,时代性。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脚步是广告得以发展的依托,也是公益广告创作内容的亮点。打造主题鲜明、意义深刻、符合时代背景的公益广告,是人们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途径。2020年,我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央视推出“战疫”系列公益广告,与时代相呼应。

第三,大众性。公益广告的受众是大众群体,公益广告必须做到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最大化地使大众产生情感共鳴。

第四,观念性。公益广告通过图像、文字、背景音乐传播一种意识、观念、精神、思想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被国民所认可、蕴含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特色加以体现的符号或者精神标志、风俗习惯。[4]从旧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到青铜器时代的饕鬄纹;从梁楷的泼墨如雨到李成的惜墨如金;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延伸出新的内容。在时代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与世界文化融合发展,也与其他国家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中国元素与其他国家元素区别开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性

第一,民族性。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直接体现民族个性,拥有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属性。对内,文化的民族性是只有这个民族才拥有的文化特性;对外,文化的民族性能使人们更好地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进行归分,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识。

第二,大众性。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文化的发展也依赖于人民,人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使文化大众化,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第三,兼容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不是单一的,它将儒家、道家等各家思想兼收并蓄;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三、公益广告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运用

(一)广告文案:“言”,引发共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字所传递出的力量无法想象。作为广告的基本要素,本文选取了能表达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自然生活的公益广告进行文案分析。

1.人文精神类

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尊严的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内容众多。在此类公益广告中运用最多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中国梦”和自我发展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内容。2016年春节公益广告《行李》中的“爱,是陪伴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强调爱是人生的必修课,是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因素。

2.家国情怀类

在此类公益广告中多运用与“家”和“国”两个字相关联且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语言。2016年央视公益广告《门》里的“一门一家,门外世界,门里是家”。这类文案紧紧围绕“家”展开,流露出对归家的渴望,直白地抒发出心中之感,或直接主动,利用语言艺术技巧,表达语言艺术魅力,有的恢弘、有的柔情、有的中规中矩、有的华丽……但总是那么有力量,激发人们心中的家国之情。

3.自然、生活类

中国自古就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遵从自然法则,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爱护动物。[5]2014年央视推出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故事里的“笑笑”不断重复着“妈妈,我想回家”,最后抛出广告语“我喜欢长江,我想妈妈”,还有那一句句经典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广告语都在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爱护动物,动物是人类的伙伴。此类广告主题的节奏一般由生动活泼到黯然悲伤,利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物为广告形象,激发观者的恻隐之心。

(二)广告形象:“象”,直观明了

2006年,在昆明举办了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旨在继承、发扬中国本土文化元素,推动中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韵味的广告。央视在此方面的做法就具有典型性,它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公益广告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央视公益广告。

1.筷子

随着朝代更迭,筷子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時代,筷子被称为“梜”,汉代被称为“箸”,明代被称“筷”,筷子的使用一直都有古籍记载。“筷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饮食餐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天圆地方”,表达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使用时,上一根下一根,象征着阴阳相合、两仪之象;外形笔直不屈,象征做人要拥有刚正不阿的品质。筷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拥有特殊文化内涵,时常被运用于广告中。

2014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以筷子为表现对象,贯穿全片,广州西关,长辈将蘸了各种调料的筷子喂到婴儿嘴里,让婴儿识别不同的味道,这是一种启迪;上海长宁,母亲教女儿如何使用筷子吃饭,并说道:“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会用筷子”,这是一种传承;福建永定,土楼里,饭席上,爸爸将儿子拿起筷子的手握住,这是一种明礼;……可见,筷子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浓浓的中国韵味。

2.中国红

追溯到古代,红色又称瑞色,能驱邪保平安,营造喜庆欢快的氛围,到如今,红色仍是中国人的国色,氤氲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气息,是中国人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皈依,也是中国文化的底色。[6]从朱门红墙到红木箱柜,从大红灯笼到门边对联,从中国结到红底绣花的身上衣,到刀味纸感的窗花……“中国红”无处不在。

2017年央视公益广告《快闪贺新春》将“中国红”打造成广告亮点,大篇幅运用红色,开篇一只红色生肖鸡矗立在港湾一角,与背景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紧接着身穿红衣的小女孩进入观众视野,拿起话筒开始歌唱,拿着红气球的年轻人、带着红围巾的外国人纷纷走到小女孩身边,最后,人们拿着手中的红气球穿越人流汇聚到港湾处,将红气球栓到铁丝上形成一个红色的“福”字,“福”字飘在天空,老人手拿中国结,年轻人在红色的海洋中欢舞。“中国红”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标志春节来临的红色对联,是指引在外漂泊之人归家的大红灯笼,是长辈对晚辈表达关爱的红包,红色蕴含着中国人的种种情感,由此可见,将红色运用于公益广告中,有利于增强视觉刺激,产生情感反应。

(三)声音:“意”,声入人心

声音能起到“无言胜有言”的效果:对个人来说,能够陶冶情操,使人性情宽厚朴实;对社会来说,能够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有时候它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达效果。我们从传统乐器、传统方言、传统歌谣三方面分析声音在公益广告中的创意运用。

1.传统乐器

以乐惜之,传递国风之美,当传统乐器演奏出音乐的那一刻,我们可以体会到古筝“高山流水”的“兮若泰山、兮若江河”,二胡“二泉映月”的扣人心弦,琵琶“十面埋伏”的壮丽辉煌……

央视公益广告《文明中国礼》《我们的节日》运用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和弦乐,使广告整体呈现出浓浓的乡土情。传统乐器有着各自独特的音质特色,在不同情境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所演奏出的音乐与西方音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在表达一些特殊情感氛围时,可以使用传统乐器,产生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使公益广告更具有中国古韵。

2.传统方言

方言是具有特殊语音语调的语言,拥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具有代表性的北京话“来了,您呐”、“地道”、“得嘞”等。全国有以长沙话为主的湘方言,以福州话为主的闽方言,以广州话为主的粤方言,以上海话、苏州话为主的吴方言……生活中人们把这类语言叫做家乡话,在公益广告中使用家乡话,有利于使观者产生亲切感,消除隔阂。2013年央视公益广告《门》中,北井陉,奶奶用河北话对孙女说:“宝贝,抬高脚,别踩了门槛。”、妈妈拿出核桃问儿子“是啥?”;上海静安,家里的婆婆叫小朋友们过来吃蛋饺,婆婆用上海话问道:“我们上海人吃蛋饺,为啥?”,小朋友们齐声回答:“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广州西关,老师与学生用广州话喊出新年愿望:“聪明伶俐、勤勤恳恳、生财有道”……家乡话蕴藏着浓浓的家乡情,装载着满满的童年回忆。

3.传统歌谣

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民谣一般是根据风俗习惯总结出来的,句式简短,语言押韵,琅琅上口;民歌一般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在公益广告中运用民歌民谣易于受众接受,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

央视公益广告《我们的节日》中,一个手提红灯笼,穿着传统服饰的小男孩将各个节日用歌谣的形式吟唱出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摇啊摇,看花灯,我们一起闹元宵”、“清明节,雨纷纷,大地开始冒春苗”、“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飘”……这则公益广告运用传统民谣唤起了国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达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中国是传统的文化大国,人们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风俗习惯运用具有语音特点、易记忆的口头语言传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语

公益广告,拥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民族文化紧紧相连,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窗口,也是每个国民了解本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央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力来看,央视公益广告的发展势头良好。在未来,公益广告在生活中将无处不在。只有将公益广告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文化气息的公益广告,才能使中国公益广告走得远、走得快、走得稳。国家还可以大力提倡“中国公益”行动,打造具有中国味的公益广告,借助公益广告这一文化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全方位、多维度的发展。

央视公益广告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文化支持,也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如今,有些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加上一些传统文化没有创新,无法与现代文化融合,导致年轻的一辈对国家的传统文化并不了解。让公益广告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必将促进公益广告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

注释:

[1]阎文欣.浅析公益广告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J].大众文艺,2017(06):186-187.

[2]吴来安.图像·意旨·场景——基于央视公益广告符号传播变迁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9(06):90-107.

[3]刘彦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央视公益广告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14.

[4]刘雅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173-174.

[5]李稳.央视公益广告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中国电视,2016(05):110-112.

[6]罗娜.谈谈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J].东南传播,2018(04):132-135.

(作者:蒋姝,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广告学专业学生;孙肇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广告学系主任、重庆市广告协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元素公益广告创意
我们爱劳动(公益广告)
传统文化元素在福建动漫产业中的开发与商业应用
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分析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