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孩子“嘴下留情”
2020-08-15张交生
3岁的林林(化名)“感冒”了。起初,他只是精神不好、想睡觉。两天后,他的眼睛浮肿,并开始发热、呕吐,家长带着他去当地医院看医生。然而,吃完退烧药没有作用,医生使用了抗生素,还是没用。一个星期后,林林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进一步的检查报告证实,林林的血浆EB病毒核酸阳性,腹部B超和肝功能提示已出现肝功能损害,确实为EB病毒感染(俗称“亲吻病”),需住院治疗。经过对症治疗,林林的病情得到控制,可先出院疗养,之后还需要定期随访。
近年来,感染EB病毒的孩子并不少见。有些病情严重的患儿,甚至还进了ICU,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这个EB病毒是什么?为啥叫“亲吻病”?是因为亲吻导致生病的吗?
让孩子远离“亲吻病”
EB病毒正式的名称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疱疹病毒类。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虽然听起来陌生,但这病毒几乎人人都有。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都携带有EB病毒,多是由于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感染。绝大多数成人免疫力正常,哪怕携带EB病毒,一般也不会有症状。但是,一旦感染到免疫力较弱的人时,它就会兴风作浪了。孩子免疫力差、抵抗力弱,自然也很容易感染发病。
EB病毒为啥被叫作“亲吻病”呢?是因为这种传染病,有飞沫传播、输血传播、唾液传播三种传播方式。其中,唾液传播是最常见的“传人”方式,而亲吻则是唾液传播的“法宝”。很多大人,尤其是长辈,看到孩子可爱,忍不住左亲亲右亲亲,更过分的还会嘴对嘴亲。也有一些家长从小把宝宝当皇帝养,自己先尝冷热再给娃喂饭,或者是咀嚼食物喂孩子。这两种来自大人的“疼爱”,都很容易传播EB病毒。据统计,3-5岁的儿童中,约有80%-90%都感染过EB病毒。而感染EB病毒的宝宝,大多会头疼、发热、嗓子疼。这和普通感冒、流感的症状相似,因而很容易误诊。
EB病毒感染的特点:除了高热,还会出现咽炎、淋巴结肿大,号称“临床三联征”。另外,大约10%的患病儿童皮肤可出现皮疹,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呕吐;约20%的患病儿童可出现肝脏肿大,肝区压痛,比较类似肝炎的症状。从血常规中,也能找到它的很多蛛丝马迹。比如,白细胞总数升高伴单核或淋巴细胞明显升高,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等。考虑EB病毒感染时,医生还会开出EB病毒的相关检测。家长们也不必担心,只要找出了“元凶”,治疗EB病毒其实并不难。
早发现、早治疗、防感染最重要
EB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都是轻症,1周左右就会好转。“早治疗”就是对症治疗。需要警惕的是并发症,如果拖久了、耽误了治疗,EB病毒可能会“攻击”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引起很多并发症,这才是要命的。特别是有遗传缺陷的孩子,可能会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一旦发生极为凶险,死亡率高达50%。虽然重症病例只是少数,但对于家长来说,即使有1%的概率出现在自己身上,那也是天塌下来的事了。
张交生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家教小课堂
6岁以下的孩子是“亲吻病”的高发人群。要想预防,最要紧的是要做到:不要随意亲孩子;尤其是不要动不动嘴对嘴亲,孩子的手最好也不要亲,因为有些爱吃手指头的宝宝,很可能把刚刚被亲过的小手放进口中吸吮,这样会增加感染病毒的机会。
腹泻、肠道感染者致病菌通常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的,经口传播。孩子胃肠道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无论细菌、病毒侵犯胃肠道,都易造成感染。
化浓妆者化妆品里的有害物质或过敏物质,能通过亲吻进入孩子体内。
感冒患者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病毒多寄生在鼻咽上呼吸道黏膜中,极易通过亲吻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长也要避免帮孩子咀嚼食物、舔试温度、口对口喂食的情况。这种亲昵的行为,可能会传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还会继发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口腔疾病患者口腔患有疾病,如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口唇部会有大量致病菌存在,与孩子亲吻时,病菌会趁机潜入孩子口腔及体内。
皮肤感染者皮肤出现皮疹,溃疡,多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很多都可以通过口腔唾沫,近距离接触等传染。有的对成人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却可能对婴儿致命。
其他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有一些传染病隐蔽性很强,无明显临床表现,甚至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病,但却具有传染性。比如开放性肺结核或者肝炎病人、EB病毒感染者。
那么,平时是不是连妈妈们都不能随意亲自己的宝宝呢?也不是。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病毒的挑战,这是免疫系统成熟的必经之路,家长们不必因噎廢食、过度焦虑。而目,哪有父母不亲自己孩子白勺?只要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尽量减少感染生病的风险就好。至于外人,能不亲就不要亲,能少亲就少亲,实在避免不了,那也不要亲重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