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侗族大歌当代传播路径探析

2020-08-15卢俊立李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贵州

卢俊立 李艳

摘 要:侗族大歌是我国贵州省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代表之一,凭借其贴近自然、情感真实等特点,在我国民族音乐界有着非常高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素材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侗族大歌作为我国优秀民族音乐的代表,应充分挖掘自身题材潜力,在传播媒介应用方面,应紧密把握新媒体传播脉络,在传播路径方面深入分析,掌握新兴媒介和侗族大歌的传播特点,为我国侗族大歌传播路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贵州;侗族大歌;传播路径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万里,各地域分布着众多的民族,也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我国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域内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凭借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人的音乐旋律,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國民族音乐界广为传唱。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音乐的传播拓宽了渠道。然而,受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流行音乐的发展挤占了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空间,部分受众转而去欣赏流行音乐,这就直接导致传统民族音乐传播受到影响,对于侗族大歌来说,其发展也受到严峻的考验。文章以贵州侗族大歌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侗族大歌的传播现状和传播特点,结合当前主流音乐传播媒介,希望为我国侗族大歌传播路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贵州侗族大歌传播现状

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其根源可以追溯至百越时代,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侗族大歌成为侗族内部重要的文化代表,也是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从侗族大歌创作题材来看,包含着侗族的习俗、生活故事、婚恋观念以及精神信仰等,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的题材非常丰富,是侗族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是研究侗族文化的主要媒介。因此,对侗族大歌的研究,就是对侗族文化的重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标志。对侗族大歌开展研究,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非常重视。1953年,贵州省组织了侗族女青年组成的侗族大歌舞蹈队进京进行表演,这次表演使得侗族大歌开始走向全国舞台,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力量。1958年,侗族民间合唱团成立,这也是我国民间第一个民族合唱组织,为侗族大歌的全国演出拉开了序幕。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贵州省组织侗族大歌进行了合唱编排,创作了一批代表性爱国歌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改革开放后,侗族大歌的发展速度更为快捷。1982年南宁市组织召开了民族歌曲探讨大会,会上侗族大歌进行了表演展示,受到与会专家的一直好评。1984年在第三次民族歌曲探讨会中,侗族大歌作为代表曲目参加了表演,给参会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奠定了侗族大歌在我国民族音乐界的重要地位。1986年,受法国文化部邀请,侗族大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代表参加了巴黎艺术展,此次展览给侗族大歌一个国际展示机会,也向世界展示了侗族大歌优美的旋律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此后,侗族大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展示的代表,先后走进了英国、匈牙利、葡萄牙等众多国家,深受国外音乐界的好评,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侗族大歌在2001年登上央视春晚,为全国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演出。2006年,侗族大歌在世界民族歌曲大赛中夺得了金牌,同样是在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侗族大歌先后参加了国内外诸多文化展示活动,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展示艺术种类。

从我国侗族大歌发展现状来看,其在国内外有着众多的演出机会,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民族音乐之一。在我国学界,不少学者对侗族大歌的演出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侗族大歌的传播方式涉及较少。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此种大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发展侗族大歌,弘扬我国民族特色文化,侗族大歌的传播路径成为当前民族音乐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文章结合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深入剖析了当前新媒体传播的内涵,希望为我国侗族大歌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贵州侗族大歌当代传播路径分析

在当下社会竞争中,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立足,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前景。侗族大歌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传播路径,这也是侗族大歌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特点。然而,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交通并不是十分便利,对于侗族大歌来说,要想有着长远发展,必须从传播路径出发,进行完善。当今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掌握信息,这也给侗族大歌的影响力提升拓展了思路,文章结合当前现状认为侗族大歌主要传播路径有以下几点:

(一)人际传播方式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纽带,其最原始、最直接的传播模式就是人际传播。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劳动过程中创作的歌曲,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在侗族大歌传承发展过程中,人际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际传播仍然是侗族大歌重要的传承方式。侗族生活环境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形成一定的冲击。文章仍然将人际传播作为侗族大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其根源在于人际传播是研究侗族大歌传承的主要脉络。

从人际传播概念来看,其主要指的是两个以上的人群通过各类通讯方式形成的人际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并不是单纯的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在视频、电话、短信等过程中的交流。通过人际传播这一渠道将人们关联在一起,形成更为紧密的传播关系,更轻易的实现传播目的。具体来说,侗族大歌人际传播可以划分为本地传播和跨地区传播。本地传播主要是指侗族的聚居区域之间的传播,有贵州黔东南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侗族聚居区域的人际传播主要是依赖师徒间的传承关系,这既可以是家庭间的师徒关系,也可以是基于侗族音乐教师与学生间的师徒关系;侗族大歌的跨地区传播,与本土传播的主要区别在于,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文化交流的方式,其文化交流的目的性更强,就侗族大歌自身来说,改革开放后,经济思想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侗族年轻人希望走出去,而侗族大歌作为文化展示媒介,也可以有着经济层面的需求,更是成为侗族年轻人的谋生渠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侗族大歌表演团体走出传统聚居区,走进大城市,成为侗族年轻人的谋生方式,也为侗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动能。在这一传播媒介中,侗族大歌表演者承担者传授者的角色,而观众则作为被传播者,这一角色间的交流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二)侗族大歌的组织传播

在侗族大歌传播方式中,侗族大歌组织传播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组织传播,凭借其严密的组织关系,成为侗族大歌传播的重要方式。从组织传播的概念来看,该种传播模式将带有相同目的的人群关联起来,在一定的规范带动下,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正式和互动的系统。具体到侗族大歌而言,其组织传播渠道主要有学校、政府以及艺术团体等。首先,政府在侗族大歌组织传播的模式中,主要是侗族大歌项目的主持者和推动者,从侗族大歌近年来的发展来看,政府在组织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种组织性传播又可以分为组织内部传播和组织外部传播,两种的区别在于政府是否直接參与,其中组织内部传播是政府深度参与的过程,而组织外部传播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侗族大歌在学校组织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组织传播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根据记载,1984年榕江县文化馆首先组织了侗族大歌进校园活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侗族大歌校园组织传播方式时而兴旺,时而衰减,其主要受经济发展和汉语普及的影响。与小学侗族大歌基础教育同步的是,贵州大学开设民特班招收侗族的大学生,贵州民族大学也开设了民特系也招收侗族的大学生,这也为侗族大歌校园组织传播开拓了新的思路。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侗族大歌相继成立了歌舞表演艺术团,在各地巡演的同时,也培育了大批侗族大歌表演人才。从上面可知,侗族大歌的组织传播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政府组织的侗族大歌进课堂活动也开拓了侗族大歌发展路径,成为侗族大歌发展的重要渠道。

(三)侗族大歌的大众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这一概念起源于国外,其英文为“mass communication”,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英国伦敦。从其概念来看,其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大众传播与传播机构有着广泛的关系。第二,大众传播离不开批量的传输内容。第三,大众传播有着非常广的受众群体。同样基于此,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在概念上有着上述三个特点,主要指可以在媒介渠道下迅速的向目标人群进行传播的过程。从西方国家的研究现状来看,西方学者对其概念有着大量深入的研究,文章更为倾向于德弗勒所提出的定义,即“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如果说人际传播属于点对点的传播,那么大众传播就属于点对面的传播。大众传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态度、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体向人类传送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形成了一个覆盖社会的大众传播网络。

三、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侗族大歌近年来发展渠道不够通畅,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外界流行音乐发展的一定冲击。在此背景下,要努力拓宽其发展传播渠道,努力挖掘侗族大歌的文化背景元素,使其更为迅速的融入新兴媒体发展渠道,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新鲜血液。当下,社会经济利益驱动下,侗族聚居区不少年轻人走了出来,给侗族大歌传承增加了新的挑战,同样基于此,侗族大歌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要把握好这一发展契机,树立侗族大歌这一文化品牌,构建适合侗族大歌发展的传播渠道,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来源。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侗族大歌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清亮的歌曲旋律,会重新焕发生机,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为世界增添一份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馨之.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嬗变研究[J].北方音乐.2019(22):4-5.

[2] 张宇环,韦爱玲.侗族大歌在黔东南州黎从榕地区传播现状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06):62-62.

[3] 陈璐.浅析新媒体时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以侗族大歌的对外传播为例[J].新闻传播.2019(05):50-51.

[4] 韩东.“5W”传播模式下侗族大歌的海外传播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思考[J].四川戏剧,2019(05):120-123.

[5] 扶燕,龙国洪.侗族大歌的时尚传播——以音乐剧《嘎老》为例[J].艺术百家,2016(z1):257-260.

基金项目:此文系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课题《贵州侗族大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黔科合J字LKM[2013]33号)。

作者简介:卢俊立,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艳(1982- ),女,贵州贵阳人,本科,音乐专职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