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在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中的应用
2020-08-15王雪茹
王雪茹
(福建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很大,而心理问题一直都是阻碍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1]。但传统的讲授形式往往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达到预期果。在此背景下,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挥出明显优势。
一 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一) 高职大学生特点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其特殊性。通常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分数较低,或者其他外力因素,错失了就读普通本科以及重点院校的机会。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的初期,部分学生往往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对学校专业不认同、自我定位不清晰等相关问题。因此,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会抱有太多期待[2]。其次,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影响并未消退。相反,这些心理问题会在入学后逐渐显露出来,对他们未来健康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此外,社会各界部分人员对学生就读的高职院校的不正确认知,也导致学生没有很强的归属感,同时,很多家长对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期望并不高,加大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难度。
(二) 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对高职教育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变化特点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其一,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的情况,少年时期自我意识中完整的“我”逐渐被打破,分化成为主要分担观察和反思工作的“主观我”,也就是理想中的“我”,被观察和被反思的“客观我”,也就是现实中的“我”。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表现出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到成熟阶段,主体性思维不断发展,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能有意识对自身言行进行控制。
其二,自我意识的矛盾开始出现,“主观我”和“客观我”之间开始出现一定的自我意识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会越来越突出。具体矛盾从主体我和客体我矛盾、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的矛盾、主观独立意向和客观依附心理需求的矛盾、主观交往需要和客观自我封闭的矛盾等,自我意识矛盾问题的出现需要自我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其三,自我意识出现混乱问题。在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情况下,大学生自我意识层面会因过度自我接受和过低自我拒绝引发自我意识混乱的情况,不论是高职大学生对自我做出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都会引发自我意识缺陷问题,引起情感损伤和内心的矛盾冲突,甚至引发自我否定和自我毁灭方面的严重后果,需要高职院校教师通过自我意识教育对大学生做出积极引导。
二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众所周知,绘画也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真实地反应人们潜意识、内在的一些想法,换言之,是将人们潜意识的想法可视化的过程。绘画心理分析具体指绘画者参照一定的标准要求,自由创作,分析师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来反馈绘画者人格等内在状态的一种心理分析技术[3]。目前,笔者在心理教育教学上关于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绘画分析可以视为一种投射心理测试的手段。国外大量研究发现,在课堂上,将绘画作为投射心理测试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uck.J.H提出了“房树人测试”(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他让前来咨询的人画房屋、树木和人,分析师可以通过绘画者画出的“房树人作品”,解绘画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其次,在“房树人测验”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单独的树木画、房屋画、人物画、画人测验(PAD:SPED)等等多种艺术评定测验,可以从不同的绘画方面得出结论。
最后,绘画心理分析属于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既可以用于团队心理治疗和辅导,又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目前,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绘画心理可以有效提高绘画者的社交能力、自我形象以及自尊,有利于人格整合。近年来,许多国内研究者将绘画精神分析技术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更多的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快乐成长。
三 绘画心理分析在自我意识教育中的应用
经过正规心理学学习和专业绘画分析培训的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绘画心理学理论方法,应用于课堂之中使用。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教师,不能允许将此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运用此方法教学,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A4白纸、笔、铅笔、彩笔以及相关其他各类绘画用品,从而满足学生的绘画需求[4]。例如安排两节课程,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上详细讲述相关理论,并且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在上课人员规模适当的时候组织开展绘画测验,第二节课时重点剖析绘画心理分析技术,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绘画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 课堂应用
在本实验研究中,笔者将绘画自我分析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心理教育课堂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堂互动性。同时,创造出了一个较为良好的课堂氛围。
具体而言,绘画心理分析具体步骤:
第一,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测验不信任或内向、羞于表达的学生,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在活动准备阶段,应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打消他们的顾虑,更好地运用绘画表达自己,同时也建立一个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首先,笔者播放了舒缓放松的音乐,先为绘画者营造安全、祥和、舒适的活动氛围。其次,在测验前,需要向学生介绍,解释绘画心理咨询的方法、特点,解答学生的疑虑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性,有利于绘画测量的顺利进行。绘画之前,要把相关注意的事项向学生说明。绘画过程中,也需要耐心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绘画。具体实践过程中,笔者主要应用了“房-树-人”心理测验。并且指导学生将纸张横放,在纸上面画房子、树木、人。画面中要包含这三种元素,其他东西可以任意添加,建议学生努力尝试画一个完整的人,不要画成火柴人或漫画人。会话结束时,学生往往都非常兴奋,一部分学生会主动与其他学生分享,此时,笔者要合理控制课堂氛围,加以必要的语言引导。
第四,分析绘画作用。此环节非常重要。首先,笔者鼓励学生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包括作品内容和作品感受等。其次,运用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的知识和经验对绘画画面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思路为画面的整体布局、绘画过程、画面内容等。可以举个例子进行相关绘画心理分析,比如绘画线条的流畅性、人物大小等,之后分析实例绘画案例,同时进行小组内分享。最后,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绘画本身就具有一定疗愈和自我发现的作用,达到语言无法达到的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一个洞察和理解[5]。通过小组分享,促进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和对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小组内分享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教师一定要慎重引导和解释绘画。因为绘画所反映的内容只代表一定的倾向性,而不是定性判断。所以,教师不能给学生绝对化的解释或者贴上标签。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时期,建议教师应多从积极方向加以引导,这点至关重要。解释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隐私话题,建议注重学生隐私和自尊的保护。对于部分有显示问题的学生,可以在排查后,把其他心理咨询方法与绘画心理分析辅助疗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特定的画面内容与形式来实现学生自我的疗愈与成长。
第五,做好后续相关工作。分析结束后,绘画作品可由学生自己留作纪念。
其中的一些典型作品如果教师想要拍照或备份的,一定要征询学生本人的意见,并且注意学生隐私的保护。此外,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还可以全部回收,建立心理绘画分析档案,将其封存,保护好学生个人隐私信息。与此同时,如果有学生对作品分析存在疑虑,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解答,同时向学生解释绘画分析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是一种倾向。
五 应用绘画心理分析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中,有意识探索绘画心理分析的合理化应用,能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人格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由于绘画心理分析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工具,是能对人潜意识进行揭示的内容,因此在实际应用方面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前阶段,教师结合绘画心理分析的应用需求,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尽量营造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氛围,让学生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会对教师所使用的新方法产生强烈的好奇感,也会形成质疑心理,而轻松自由教学引导环境的营造能提高学生对课堂讲解的认同度,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到部分学生相对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无法对自身成长情况进行准确的描述,在介绍绘画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害羞,不愿意主动进行分析。在此情况下,教师营造舒适、轻松的教学环境氛围能有效降低不良心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还能促进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端正绘画心理状态,使学生能降低对绘画技巧的顾虑,能使用绘画直观表达自己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
其二,教师要慎重解析和引导。应用绘画心理分析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本身仅仅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结合学生的绘画对学生做出定性的判断。教师结合绘画心理分析开展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绘画作品的揭示要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语言和“贴标签”的行为,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结合高职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尽量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解释,并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实施积极的引导,如果遇到涉及学生隐私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在解释环节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可以采用课后一对一解释的方式或者虚拟在线,隐藏身份解释的方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基本的绘画分析原则就是一定要避免以任何形式对学生造成伤害,对于作品的解释也要尽量从积极的方向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确保应用绘画心理分析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心理认知,从而提高绘画心理分析的应用综合效果。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崭新的尝试。达到语言无法达到的对于学生自身心理状态的一个洞察和理解。对于促进学生身心、自我概念、人格等成长,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缓解学生的情感矛盾,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6]。但与此同时,此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