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制度构成的基本认识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
2020-08-15渠长根卫雅侨
渠长根,卫雅侨
(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质上就等于红色文化制度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领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创立的先进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红色文化[1]。红色文化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等组成部分,其中,红色文化制度是规范其他部分红色文化成果的制度形态,是保障其他层面红色文化产生、发展、弘扬的制度基础,对红色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创建、保护、发展、完善红色文化制度,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深化认知和加强改进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历史[2]。
随着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热”的兴起,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制度研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郭海霞等[3]认为红色文化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李辉[4]认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也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更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红色文化制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面,赵琪[5]认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也需借用制度力量,坚持“保护为主、合理规划”的方针,形成长期制度规划。郑琼[6]认为,红色文化制度要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就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农村新产业,走出产城融合的新路子。王艳萍[7]认为,完善红色旅游中的红色文化制度,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规划建设机制、财政金融体制、公共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但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尚未对红色文化制度的定义、来源、构成等基本理论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对红色文化制度是什么、红色文化制度从哪里来、红色文化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等问题形成共识,这是由红色文化目前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但研究红色文化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更为基础性、广泛性的根本问题,是接下来需要花大力气深入的方向。
为进一步填补红色文化制度研究在基本理论方面的不足,丰富红色文化制度研究的理论成果,促进红色文化制度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价值转化,特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例,从红色文化制度的定义、来源等出发,形成关于红色文化制度构成的基本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对红色文化制度的发展历程、建设规律、经验教训等研究做出铺垫,提升红色文化制度在指导国内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提供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助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添砖加瓦。
一 红色文化制度的定义及来源
(一) 红色文化制度的定义
红色文化制度是红色文化的制度层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规范层面的呈现物[8]。红色文化制度对于红色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制度建设,及时地将红色文化成果利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红色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支撑中国人民夺取奋斗征程上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9],体现在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中,是红色文化通过制度化演变之后的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首先表现在党的各项文献著作与政策法规中[10],这些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红色文化制度遗存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各项文献与政策法规的标准和准则[11];其次表现为一系列体现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观点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12],周宿峰指出,红色文化制度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把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各种文化资源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对象,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生产力在当时文化空间中的发展路径[13];但归根到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是红色文化制度化之后的理论成果[14],是在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化形态,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推广,中国共产党将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通过特定的系统程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对人的行为模式的调节规范作用,促进人们内心自主的心理认同以及行为改变,彰显出强大的红色文化感召力。
(二) 红色文化制度的来源
红色文化制度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恢弘实践,来源于人民的需要和革命形势的需要,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形势的精准预判,来源于维护党的长治久安的必要规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代表了红色文化制度的创设开端,在红色文化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红色文化制度的建设重点也各有不同。
大革命时期,初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设党、规范党的首要任务。通过不断修改《党章》、党规,红色文化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规定了党的执行机构如何运行,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的决议案》在规范党的政治、组织、宣传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具有了规范的入党、介绍新党员、交纳党费等组织生活流程,初步实现了从组织和制度上建党[1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化制度的重点围绕着军事斗争展开。从南昌起义到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古田会议决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来遇到的大量现实问题,明确地提出军队应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的根本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建设的根本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和斗争的主要方向转变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色文化制度的主要方向也随之转变。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规定党在抗战时期的任务是发动群众运动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坚持抗战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16]。并且围绕着统一战线,从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团结等领域,完善了红色文化制度的创建与实施。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重点转变为整党、加强中央对各地区的领导而展开。这一时期整党取得良好成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指出,整党的基本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三查”和“三整”,以纯洁党的组织,提高战斗力。为适应党的领导形式的转变,加强中央对各地区的领导,1948年1月,毛泽东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加强了党中央对解放区的领导,成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在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
可见,中国共产党将红色文化制度建设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虽然不同的历史阶段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重点有所不同,但红色文化制度作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强大武器,发挥着引领、导向、规范的作用,与党的成长壮大密不可分。
二 红色文化制度的构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政权,但仍然在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中实行红色文化制度,对根据地、军队的基本秩序进行规范,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尝试。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构成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面。
(一) 根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中的根本制度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通过党代会等形式颁布的历次党的纲领、章程、规定和涉及军队、政权组织形式的施政纲领、宪法大纲等规范党的领导性质的根本性制度,这些根本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发展起到顶层设计的关键作用,是最根本、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的制度。
1.党章党纲。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纲领、章程、决议等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使命,是红色文化制度中的根本制度。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任务、纲领、组织和纪律,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成为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根本制度。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准则。二大之后,历次党代会都会对党章进行修改,党章也成为不同历史阶段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制度。
2.施政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出台的宪法大纲和施政纲领等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红色文化制度中的根本制度。中央苏区时期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了红色政权的本质是工农民主专政,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制定的《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作为宪法性文件,保护了抗日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三三制”民主原则,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军队建设原则。军队建设原则的出台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出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从政治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9年,古田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重申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着重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规定人民军队建设原则的根本制度。
(二) 基本制度
红色文化的基本制度规范了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运行规范、发展逻辑,包含了涉及国家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层面,从各个方面体现着根本制度所规定的原则、方向,在红色文化制度体系中起到了四梁八柱的作用。
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采取的政治统治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政权建设、选举组织等。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工作原则等,同时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的,不分阶级、民族、男女、职业、宗教、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效地保证了边区人民的政治权利。
2.军事制度。军事制度是指对军事力量组织、管理、发展、储备的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导、后勤兵役、军事法规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党对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红军初创时期,各地红军较为分散,编制体制没有统一的要求,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各苏区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要求各地红军规范编制。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军队纪律建设,1928年4月,毛泽东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和增强军民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人民军队的纪律基础。
3.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翻官僚资本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方面提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制度。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宣布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高利贷债务,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按照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解放区内大力发动军民大生产运动,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在保证革命战争的需要的同时也改善了解放区人民的生活。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中小城市的解放,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目前的经济建设要围绕“两没收、一保护”的纲领,成为解放区土地、劳动、经济立法的指导原则。
4.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指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准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革命形势险恶,但中国共产党仍带领根据地人民大力开展识字运动、女子教育、文艺活动,大力兴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报告,对党内学风、党风和文风进行了全面整顿,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总结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人民大众的”[17],这一宗旨,反映出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 具体制度
具体制度是操作规范层面的具体要求,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直接指导人民行动的操作指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转化为具体制度,才能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更好地落地执行,转化为实际的成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具体制度首先包括党对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领导和指示。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在《职工运动决议案》中强调要开展在苏维埃区域内尽快建立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同年12月发布的《苏维埃区域工会工作大纲》,提出苏区工会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发挥无产阶级在农民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因此,要动员苏区城镇工人和乡村的广大雇农加入工会。其次包括对妇女、青年的教育工作。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学校、培训班中都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妇女。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对妇女的教育改造。1943年颁布的《关于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提出妇女工作应以生产为中心的新方针,加强对根据地妇女的生产技术教育,同时也继续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18]。为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发布的《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所有的青年组织应当全部改造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合作联合”起来共同实现抗日救国的主张。
三 红色文化制度的地位及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尝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散发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尝试。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的命题,提出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科学、全面地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然后要准确、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最后是要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创设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坚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创新完善。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选择、融化、整合中外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王权专制官僚政治、民族的、理性的、人民的精神纯粹[20]。中国共产党人将这种先进的红色文化思想转化为制度成果,形成了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创设探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积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积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也由此开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胜利成果,同时也代表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成功和胜利。
四 结语
红色文化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浓缩和典范,是红色文化发展的必要因素和关键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红色文化制度建设的生发时期,在红色文化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红色文化制度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规范层面的呈现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的构成可以概括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面,分别代表了高、中、低三个制度层级,共同构筑起红色文化制度的框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创设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积累,开拓了红色文化制度研究的新的视角。现代我国的教育体系可以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制度成果中吸取营养,将其经验成果转化为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把红色文化制度指导下的红色文化物质、精神等先进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辟现代教育的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