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2020-08-15运建丽
运建丽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0 引言
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通过一次性检查,可以全面反映机体的心脏结构、功能等信息,并且该项检查没有任何辐射,为心脏检查中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并且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优良的应用价值。尤其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患有冠心病的人数逐年增长,这是影响机体健康的一类重要病症,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目标是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此类疾病,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1]。本文主要对冠心病患者的诊疗中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实施了分析探讨。
1 对冠心病的阐述
1.1 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是由于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使得管腔阻塞狭窄,从而致使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后果的一类病症。冠心病可以分成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猝死这几种临床类型。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又可将冠心病分为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
1.2 诱病因素
包括如下两种:(1)可改变诱因:如血脂异常、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吸氧、酗酒、饮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等;(2)不可改变诱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此外,气候变化、情绪激动、过饱饮食等都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3]。
1.3 症状表现
1.3.1 胸痛
心前区疼痛为最典型的冠心病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绞痛、压榨痛等,疼痛还会累及左侧的肩、臂,一些患者的无名指、小手指也会受累,在平静休息、含服硝酸甘油之后,疼痛症状能够得到适当缓解。而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常无胸痛表现,以心悸乏力、胃肠道症状、心前区不适等为主要症状。心绞痛又可分为Ⅰ、Ⅱ、Ⅲ、Ⅳ这几个等级[4]。
1.3.2 猝死
1/3以上患者首发冠心病时可出现猝死情况,少数患者合并心力衰竭。
1.3.3 体征表现
一些心绞痛患者发病时缺乏典型症状,但是经过检查可见心包摩擦音、心音减弱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乳头肌功能障碍、并发室间隔穿孔,病灶位置会有杂音;若患者心律失常,能够闻及心律不齐[5,6]。
2 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是该项检查的禁忌证比较多,同时为有创操作,且对管壁情况难以判断,对于易损斑块、血管重构等情况的检出存在一定的限制。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具有无辐射、无创、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良好、任意层面成像等诸多优点,逐步取代冠状动脉造影[7,8]。
2.1 检查冠状动脉管腔
磁共振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成像中起到检查效果,而随着CMRI非对比增强效果,该检查可以获得84%的左主干、主支中段管腔检出率,这与回旋支呈管径细、敏感度特异度低、和体表线圈相距远等情况相关,使远端检出率处于77.8%-94.4%,而中段检出率则能够高达100%。有研究显示,对于主支管腔采用全心成像、分段采集成像可以获得相似的检出率,但全心成像显影效果更好,操作更为简便,且对变异血管具有更好的检查效果[9,10]。
2.2 检查冠状动脉管壁
目前,心脏磁共振可以通过血流、血管等组织信号,对管壁情况进行更为直观准确的检查,对于表现出管壁增厚的情况,可以判定为冠状动脉硬化。有研究显示,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壁厚度分别为(1.7±0.19)mm、(1.95±0.17)mm[11,12]。
此外,磁共振技术在检查主动脉、颈动脉血管斑中的技术比较成熟,即以斑块的组织学差异,测定脂质、钙化、纤维组织T1、T2值,并根据不同的PD序列信号,鉴别斑块的稳定性。不过由于冠状动脉结构相对细小、走行弯曲、位置较深,除心脏、运动、呼吸伪影干扰下,可以通过强化空间分辨率、组织对比等方式来诊断疾病[13]。
2.3 可疑心肌缺血
对于不典型心绞痛患者,例如X综合征,检查时不能将冠心病排除,且>40%的女患者有心肌缺血表现,不过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法显示冠状动脉性疾病。且检查时使用的多巴酚丁胺、血管扩张药可决定冠心病的检出情况。通过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多巴酚丁胺作用下,心脏磁共振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86%,并且能够对其未来3年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而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可有神经病变、无症状心肌缺血、微小心肌梗死等情况,对这种患者加强评估心血管风险有助于更好地防治冠心病[14-17]。
综上,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成熟,明显提升了成像速度,通过改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在冠状动脉显影、心肌灌注、心脏结构、心肌活力等方面的诊断效果均较优异,其在诊断、治疗冠心病以及鉴别、判断预后方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