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2020-08-14陈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英语专业

陈茜

摘 要: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学科设置更加趋向于市场化和技能化。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是否能应对国家、社会对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否不可兼得?在转型背景下,英语专业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英语专业 人文素养

一、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都在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具备将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能力的专业英语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市场需要。

然而,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核心问题:1.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完全改变或者脱离传统的语言基础型教学模式。2.对接市场需求增设的英语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功利性,大部分学生英语专业技能过关,但是人文素养低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都是基于传统的课程模式设置来开展的,也就是将精读、泛读、听力、语法等课程作为学习基础技能的主要着力点。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口语能力过关,但是由于长期缺乏人文素养的学习和熏陶,大大限制了学生在对外交流中的话语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英语能力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这门语言进行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要从长期的将英语作为工具的教学培养模式转变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上,从应用型过渡到语言应用能力+综合人文素质双提升的轨道上来。

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笔者于2019年就其所任教的外语系大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采用了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一:向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受访学生200人,收回有效问卷200份。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对中外经典著作的阅读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傲慢与偏见》《简·爱》《唐吉坷德》《复活》等经典名篇。调查结果显示,全部阅读(包括不完整阅读)过上述著作的人数为0,阅读过6本以上的人数为0,阅读过三本及以下的学生有30人。调查二:要求受访学生写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四书五经”所指的著作名称,结果全部答对的学生人数为0,答对四部的学生10人,一项未答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调查虽然简单,但是足以反映出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匮乏。

造成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的原因主要有:首先,英语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人文知识面狭窄。以鸿德学院为例,虽然目前已经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型,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彻底改变,教师碎片化的偏重语法词汇的教学方法,并未真正的转型。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人文经典课程极少。鸿德学院外语系大学四年的核心课程除了《精读》《阅读》《语法》《基础写作》《英语文学》《美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高级英语》等传统课程之外,人文通识类课程也仅有《英语国家概况》等概论性的课程。此外,教师人文素养低下也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鸿德学院外语系的教师队伍较年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大量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提升教学技能和评聘职称上,理论素养和思辨意识正在逐渐丧失,这间接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辩证关系及途径

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有人认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与大背景不相符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是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立起来,认为二者非此即彼,不可兼得。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会互促互利。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应用型英语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而且还需具备能够与国外接轨的知识架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否则无法适应全球化冲击。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学生,意味着他们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懂得如何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进而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维度、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新知识,深度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那么,如何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根据在教学一线的深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师生要增强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也应该培养独立阅读外文书籍和泛听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要把英语作为学习的工具和途径之一,而不仅是学习目标,要把英语作为涉猎不同学科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目的本身。英语虽然是一门学科,一门专业,但是学生也同样需要跨学科知识。

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味向学生单向灌输词汇、句法等知识点,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增加人文类知识。以鸿德学院外语系为例,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同时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原有的教学体系和大纲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调整,增加人文通识类知识方面的内容。比如:外语系教研室要求听说课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尽量额外选取人文通识类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在泛读课上,教师需要给学生推送一定的拓宽人文通识类知识面的外文泛读文章;在精读课上,每周开展一次“读名著、析名著、享名著”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再次,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考试、考核倒逼学生阅读人文领域的经典著作,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不可否认,中国很大一部分学生更加适应应试教育体制,如果可以通过考试促进学生对人文经典的重视、学习和喜爱,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考核机制倒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辦好英语专业之我见[J].外语界,2003(2).

[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3]黄娟.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5(12):1.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英语专业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