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

2020-08-14张海燕陈付芳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

张海燕 陈付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总书记开出破除贫困的重要良方。甘孜州经济发展落后,教育体制不健全,受信仰、群众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农牧民送子女入学主动性较弱。因此,加大教育力度,通过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甘孜藏区教育发展,能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甘孜州的延续。

关键词:甘孜藏区;教育扶贫;代际贫困传递

一、概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贫困代际传递的内涵

微观层面:是父母或家庭将贫困的状态以及造成贫困的相关因素,复制并传递给子女,使子女继续贫穷在其长大以后,再传递给他们的子女的贫困延续状态。宏观层面:是某一阶层、区域或者国家无力或无效改变现实贫困状况或改变致使贫困的各种因素,从而将贫困的状态在某一时间、空间区域内继续延续下去的恶性循环。

(二)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

1.教育拓升个体能力

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实现自身文化素质能力、劳动技能、思维方式方法能力、自我潜在意识能力、积极文化底蕴能力、正向精神发展动力以及健康状态等多项综合能力朝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及能力发展之后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积极效益。如:经济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高、打通社会阶层固化等经济社会效益。经济收入增加可以摆脱在物质层面上的贫困,社会地位提高可以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具备争夺优势,教育还可以打通社会阶层的固化,使贫困和贫困因素不在代际间复制和传递,从而有效阻断贫困产生。

2.教育投入与回报率成正比

教育投入与教育回报是呈正比,对教育的投资可以很好得获取到回报,且回报率相较于其他投资最高。舒尔茨经说过: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且该投资的回报大于物质投资。教育也是一项产业,在产业实施过程中,同样生产出教育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且教育产生的经济效益最为显著。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个要素接受了教育的再生产,成为了新的教育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创造了新的经济效益,个体层面上获得了经济收益的大幅度提高,从而获取了高回报率。因而,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3.教育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是循序渐进且自成体系的连贯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由于资源配置产生的各种问题。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扶贫开发中的政策资源配置,能够通过制定政策,使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城乡间、群体间差距。甘孜州的教育扶贫,就是通过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各种优惠,如:免去学费、生活费补贴、定向招生等优惠措施提高教育质量,讓更多的孩子能够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就读,提升自身能力,并最终改变贫困状态,打破代际传递。

二、甘孜州教育现状及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调查分析

(一)甘孜州教育发展现状概述

1.甘孜州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9年底,甘孜州各级各类学校有845所,其中:幼儿园422所,小学366所,中学52所(其中: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职业初中3所、完全中学15所、高级中学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职学校3所。甘孜州各级各类在校学生224792人,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38704人,小学在校学生115870人,初中在校学生48486人,高中在校学生15528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81人,中职在校学生6023人。甘孜州教职员工14819人,其中:幼儿园1473人,基础教育(含小学、初中、高中)12950人,特殊教育38人,中职学校358人。

2.甘孜州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是高中数量偏少。甘孜州18个县市,普通高中只有6所,也就是平均3个县仅有一所高中,且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经济状况较好,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偏远地区数量少或者缺失,导致孩子上高中困难。二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本科以上学历教师不到教师总数的20%,大部分教师学历为中专学历;偏远地区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少,代课教师所占比重大。三是教育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民族地区整体素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甘孜州职业初中有3所,数量还不能满足需求。

(二)甘孜州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调查分析

为了切实了解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甘孜州的现状,调研了甘孜州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县,实地采访了农牧民群众家庭、驻村第一书记和教育扶贫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农牧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度明显提高

调研的所有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基本实现100%,控辍保学取得成效。即使地处偏远地区农牧民都愿意送孩子入学,甚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部分农牧民为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往往在县城附近租房专门陪孩子读书。比如:雅江县地处县城所在地的河口镇,就有许多从偏远乡村因陪孩子读书而租住的租户,并逐步形成了孩子读书陪读聚居区。虽然,这样会增加子女教育支出,但是农牧民依然选择这样做。同时河口镇党委书记提及河口镇下辖区域内无一僧人,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控辍保学成效。由此可见,农牧民父辈对子女受教育重视程度、教育投资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

2.农区重视度高于牧区,经济条件好的城镇高于偏远乡村

农区、城镇、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318国道沿线农牧民,县城所在地、靠近县城所在地)农牧民对子女教育,在送子女入学的教育意识、期望、投资、资源等都高于牧区及偏远地区。如:理塘县村戈乡查卡村和牧民新村,据两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两村都是理塘县贫困村,查卡村农牧民没有自己的草场,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牧民新村村民是从巴塘异地搬迁而至的牧民定居村点,尽管两个村子都是贫困村,但对子女入学教育却非常重视。而与两村直线距离相距不远的AA村,送子女入学的接受程度却很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AA村不在318国道沿线,查卡村和牧民新村距县城5公里且处318国道沿线,交通便利,信息接受渠道更多,农牧民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更靠近现代事物。

3.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效突出

教育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论点早已得到国内外专家证实,尤其是因经济发展滞后的甘孜州,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更为明显。如:理塘县村戈乡查卡村,该村第一书记介绍,查卡村贫困户迦英,是村里村医和计生联络员,丈夫去世,女儿为大学毕业生,女儿参加工作前家庭人均收入为1万元/年,成为县社保局临聘人员后,工资每月1700元/月,家庭人均收入为2万元/年。贫困户阿扎,未脱贫前其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虫草采挖和各项惠农资金,家庭人均收入为5000元/年,女儿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一村一幼”教师,工资1700元/月,现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年,是脱贫前2倍。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甘孜州贫困人口数量多,程度深,脱贫渠道少且难度大,依靠教育阻断贫困在家庭代际之间的传递相较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成效更为突出。

4.政府是推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主体

当前甘孜州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纵观脱贫攻坚全过程,教育是彻底实现脱贫的根本路径之一,且政府是推动实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主体;为实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甘孜州制定实施了严格的控辍保学政策。如:雅江县,2019年建立教育救助基金500万元,累计资助462.847万元、惠及贫困学生4980名;减免幼儿“一保一补”补助金883.18万元;兑现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补助金2572.85万元;落实高中阶段“两免”补助金68.4万元,切实保障贪困家庭子女上学,高质量完成控辍保学任务,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入校接受教育。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建议

(一)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政府领导者应树立大局意识,长远意识和整体意识,在扶贫过程中秉着“扶贫先扶智”的思想理念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教育扶贫资金投入。在资金整合、使用上做到规划科学、管理有则,使用有序,不挪用、落实处、见成效。二是加大政策制定上的倾斜力度。对于偏远地区,上学困难群体应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倾斜,做到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有的放矢。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上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协调各方,缩小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造成教育起点不公,缩小地区间、群体间差距,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拓展贫困人口个体内在能力,阻断代际贫困在地区和群体间传递。四是加强甘孜藏区本土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呆得下、有能力,既专多能的优秀教师,促进甘孜州教育良性长足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引入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办学框架体系

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市场主体单一,办学力量基本上依靠政府力量,极大地限制了教育长足发展。基于教育质量考虑,大量生活、工作在甘孜的人们将子女送至雅安、成都等教育质量好的地区的入学,但受限于户籍、学区等因素往往就读的又是社会办学的私立学校。为此,可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教育办学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框架体系。自2018年雅康高速全线贯通以来,极大地促进了甘孜州交通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也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甘孜教育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因此,可依据基础教育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分情况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的方式,在签订契约的前提下,达成多方利益合理分配格局,拓宽甘孜州教育办学模式,健全甘孜州教育体系,为甘孜州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注入新活力。

(三)加强政策宣传,提升农牧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甘孜州农牧民群众:主观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和信仰的影响,自我摆脱贫困意识薄弱,“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如:调研时,多位农牧民群众表示,自身没有文化知识或者文化知识水平低,能够打工雇佣的地方少,而且待遇不好,家庭贫困、生活困难自然有国家会扶持。客观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低,教育支出仍占农牧民家庭支出的相当比例,据研究学者对甘孜州巴塘县甲英乡的调查,因教育支出造成家庭贫困的比例占6.09%。因此,政府需加强政策宣传,激发农牧民群众自我意识,通过“输血”向“造血”的转换,了解国家政策的相关内容,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自身主动就业的益处等,通过意识转变激发群眾内生动力,促成农牧民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的思想转变,改变其对贫困的自我惰性,促成其致富的自觉性。

(四)聚合多方力量,增强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主动性

教育是一项需国家、社会、家庭各方通力协作,共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家庭尤其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着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甘孜州自2015年起实施了十五年义务教育,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地区,农牧民送子入学的意识有增强的表现,但是由于甘孜州地广人稀,多数偏远地区学生就读寄宿制学校,造成家庭需支付大量交通费用和其他隐形费用,加重农牧民家庭费用支出,影响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如:巴塘县多位牧民父亲表示,一方面,知道教育十分重要,现代社会到哪里都需要知识,没有文化,不懂知识,即使到大城市看病都无法办成,希望子女能够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另外一方面,一个家庭多个子女入学,入学的生活费、文具费、交通费等使得家庭难以承受,因此,只能让家庭最大的小孩放弃学业。因此,需要聚合多方的力量,一方面,加大教育相关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增加甘孜州农牧民家庭教育资源,促使“三免一补”“一保一补”等教育扶贫政策落地,解决农牧民的担忧,促生农牧民送子女入学自主动力;另外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强制性、激励性措施,比如:在各种惠农资金发放上可与农牧民家庭送子女入学挂钩,也可设置一定奖励措施,敦促农牧民送子女入学主动性,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

参考文献

[1] 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7(3).

[2] 沈小波,林擎国.贫困范式的演变及其理论和政策意义[J].经济学家,2005(6).

[3] 高鸿.甘孜藏区教育扶贫的困境与路径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

[4] 彭波,邹蓉,贺晓珍.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隐忧及其消解之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8(6).

[5] 廖桂蓉.教育期望与贫困陷阱:对藏区牧民持续贫困的一种解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6).

[6] 张跃平,徐凯.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特征及“扶志”与“扶智”的耦合机制建设--基于四川甘孜、凉山两州的调研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9).

基金项目: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2020年度一般调研课题“民族地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以甘孜州为例”(SCJD2020DYZX18 援藏援彝专项)。

作者简介:张海燕,女,中共甘孜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教育管理。陈付芳,女,中共甘孜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
“雨露计划”背景下广西学生资助情况调查分析
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成人教育服务扶贫工作的对策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扶贫视域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教育扶贫”惠及贫困地区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