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对“喷喷群”成因之考察
2020-08-14黄睿
黄睿
摘要:形成于新媒体社会中的“喷喷群”,一定程度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但同时也正制造压力并破坏人际关系的安定和谐,给网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借助社会心理学理论,围绕詈骂语泛滥的“喷喷群”进行探讨,探究其产生的要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喷喷群”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解析,可有效助推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关键词:喷喷群;詈骂;社会心理学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既往的交际方式,微信、微博、QQ等社交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夸夸群”和“喷喷群”顺势而生。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以夸奖为主要活动的“夸夸群”,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夸夸群”的对立面,围绕詈骂语泛滥的“喷喷群”进行考察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围绕“喷喷群”进行探讨,探究其产生的要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助力营造一个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喷喷群”的定义
“喷”是网络热词,指的是“带有强烈情绪性的无理指责”[1],其含义与“詈骂”这一概念相似。“喷喷”为“喷”的叠词,“喷喷群”也叫“互喷群”、“互骂群”,加入“喷喷群”后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都有较大可能会招致其他群成员的谩骂,通过给对方带来耻辱感、挫败感从而达到该言语行动的目的。詈骂这一言语行动,原本只在小范围内被使用,但“技术赋权、参与性民主、个性解放的网络交往使得网民化名来“喷”,一批重口味微博、微信公众号受到追捧,秽语这一民间隐语变身为流动社交区的公共秽语”[2],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詈骂语使用范围的无限扩张。
综上所述,所谓“喷喷群”,即群成员运用新媒体社交工具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宣泄负面情绪的特定化场所。
二、对“喷喷群”成因的社会心理透视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的层次性理论,他把人类的需求分为金字塔式的五个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处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3]。此外,布朗和列文森指出,每个人都有两副面子,一是渴望被他人认可、尊重、褒奖的正性面子,另一則是不希望被对方打扰或者批评的负性面子[4]。基于此,可以初步概括出“夸夸群”满足了他者想要得到尊重的需要,迎合了“正性面子”理论,而“喷喷群”则侵犯了对方想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负性面子”。破坏人际关系和谐的“喷喷群”缘何产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其社会心理层面的成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寻求宣泄
弗洛伊德认为人体内的能量积累到阈值时需要通过宣泄以求得净化作用,最终达到人体内的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社会身份、人际关系的考虑,人一般通过前意识来压抑一些违背伦理、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但是体内的能量并不会因为抑制而消失,反而“当自然的宣泄口——有目的的行为——被阻断时,能量将可能转移,找到其他替代性的宣泄口”[5]。“喷喷群”则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们随心所欲宣泄的场合,在这一特定场合下,人们会放弃抑制前意识,继而显露出与平日不同的言行。寻求宣泄的心理可以说是“喷喷群”产生的一大要因。
(2)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指的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动。沙莲香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6]。在群体之中,个体易变得“去个性化”,即个体丧失自我意识与自我约束,将自己的行为与群体行为同一化。这一心理在具有负面意味的群体活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造成的的破坏力较大。在从众心理推动下,“喷喷群”逐渐发展成多数人的“狂欢”。
(3)人际交往非稳定性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非稳定性、浅层性、随意性等特点。黄光国将人际关系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7]。其中工具性关系通常发生于陌生人之间,经由某些原因获得短暂相识的双方,其关系具有非稳定性、浅层性与随意性,友好信任关系难以建立。“喷喷群”内的成员大多素不相识,是一种限于特定场所的临时性、非稳定性联系,使得语言暴力实施者往往无需在意他者的感受,也无需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喷喷群”成为网络暴力的聚集地。
三、对策
(1)个人自律:加强人文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
加强人文教育,为国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有效地减少“喷喷群”的产生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自古以和为贵,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使面对陌生人也应该将道德标尺放在心中。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增强同胞认同感,使民众自觉感受到不跟风、不猎奇的重要性,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2)学校教育与社会约束:加强压力疏导途径的建设
在社区、学校、公司等地设立心理辅导部门,适时地、精准地为焦虑人士进行压力疏导,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也要为前来咨询的人士做好保密工作。这一途径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暴力的产生,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暴恐性社会问题的发生。
(3)技术监管: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网络监管,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社交账号采取封号处理,对个人进行相关惩处,并记入个人信用档案。通过技术监管,可有效制止具有人际关系破坏性的“喷喷群”的产生与不当言论的传播。
四、结语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社会问题。在应对这些问题时,应该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切忌治标不治本。通过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国民的心理,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喷喷群”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考察,尚未对群内所出现的文本进行分析,今后将结合文本考察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对“喷喷群”的成因做出更详细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6% B7/16244209(2020-07-01)
[2]陈文敏.数字交往中的“污名感”:网络秽语的体认传播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32.
[3]马斯洛.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 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26-29.
[4]ペネロピ·ブラウン,スティーヴン·C·レヴィンソン.ポライトネス:言語使用における、ある普遍現象[M]. 東京:研究社,2011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0.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79.
[7]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