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视觉艺术中视知觉的动态构成

2020-08-14刘秋桃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

刘秋桃

摘要:视觉艺术是“看”的艺术,欣赏或是解读首先来自眼睛,对“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句话一般的理解为相信看到事物的判断,而不是看到的具体事物本身,即是视觉思维。对于艺术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视知觉是视觉系统从眼睛获取知识和信息之后传导到大脑的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在观者与视觉对象的互动过程关系中,包含着视觉刺激和视觉心理反应两方面的因素,多种关系的相互作用促成了视知觉的动态效应。同时,视觉传达媒介和新技术的不断完善,看、听、闻、触摸等一系列的互动动作所引发出新的思想和思考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视觉艺术;视知觉;动态构成

视知觉理论注重视觉主体感知的主观创作性,侧重于视觉思维模式和视觉经验相互结合产生的效果。视觉艺术作品中包含着的视知觉的动态构成是视觉艺术作品赏析的依据,并且这种依据的影响对于视觉主体而言是直接性和强制性。英国美术史家E.H.贡布里希在其代表作品《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中强调过视觉艺术不是客观世界投射到视网膜的单纯映像,而是视觉主体主动获取认知的过程。在进行一幅风景绘画的过程中,艺术家在观察周边风景时,能够成功地与他的绘画经验中的图式相匹配,画风和创作手段一样也创造了一种心理定向,创作者在周围风景中发现自己能够把控创作的内容。

在视觉主体角度来看,眼睛是初步的感应器,形成视知觉还有视觉心理的反应过程、已有的视觉经验将大量信息储存在脑海中,渗透在视觉心理反应之中。视觉艺术的过程有眼前所见的摄入、对过去所知的印证,还有依据心理状态的筛选加上综合感受的融合,这种能动的构建过程就是视知觉的过程。现从视知觉的动态构成角度探讨视觉主体对图形的视觉感知、认知方式和心理接受定势的影响因素,在艺术心理学基础上探讨视觉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和美学价值。

一、视觉直观与视觉经验

视知觉一词包含了视觉主体两个动势,分别是:“观看”和“知觉”两个部分。个体对于客观具体事物的观看并不是像拍照一样简单的对色彩、外形的复制或是百分百客观的复刻,而是具有个体主观性的摄取融合审美经验或生活经验。这种“观看”是理性的分析探索客观的本质,是艺术视觉和艺术思维生成的转变过程。“观看”和“知觉”的视觉思维是存在的,这种思维理性分析感受到的事物,也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视觉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对于艺术的观察之后思想的生成到终结,再次生成再终结的反复过程。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也提出过视觉艺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人的主观效应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共鸣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能够视觉主体积极参与并能够主动思考,从而触碰审美主体心理,引发思维与心理的视知觉产生认可度、记忆功能甚至审美的愉悦情感。除自身生理疾病的特殊情况外,审美主体的视觉功能的差异性是非常小的,视觉的直观性差异并不大,可以说生理功能和常规的生活经验基本相同,这建立了视觉直观的基础。差异必然是存在的,而且视觉艺术感受的差异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体的经验阅历和个性化的情感差别。可以理解为:视觉艺术感受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它是在视觉直观与视觉经验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角度上探索视觉艺术多样性的问题,他们存在共同的基础和一定程度的差异限度。

总之,视觉经验、生活体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都会对视觉艺术感知产生影响。视知觉一部分来自先天功能,另一部分来自生活积累,视觉反应的内容不仅限定于眼睛看到的客观信息,同时也会有之前接触的信息产生印象性的影响作用。是一个互相印证、视觉整合的互动过程。

二、审美个体的心理反应

“看见”比“看”更重要,不假思索的看对于视觉艺术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审美个体的思想和思考的过程,“看”导致的何种结果,关于看、看见、观看方式对于艺术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对于生活经验浅薄的孩童或是婴幼儿来说,他们的色彩感觉、立体感、空间感是相对比较弱的。普通成人可以识别事物的外形、颜色、但是与专业的画家分别不出素描关系或是立体结构。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欣赏作品时,生活经验、视觉经验、人文风情的不同致使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结果。审美主体的视知觉经验与审美对象知觉刺激之间的动态组织建构得出的思考或是对看到的事物的评判,可以说是审美主体和客体动态的结果。除了视觉直观信息和经验信息之外,还包含视觉主体的视知觉不仅仅是生理功能,同时也会伴随心理反应。这种思维产物是新的、完整的审美规律。

审美主体心理与视觉经验有类似的地方,审美个体的心理反应与审美联想、审美移情、审美共鸣相关联。主观效应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主体的视觉心理的促使作用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最终效应。不同审美个体的对于视觉艺术的理解方式不同,画面所传达出的倾向性是一定的,这是画面表现的基调所在,在这种表现基调上不同审美主體的心理反应的差异化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表现性,这使得之前形成的审美标准、秩序和规则在发生转变甚至破除,养成视觉主体新的视知觉自觉性,自我艺术创作意识的建立,重新用艺术的表现方式建立的新作品和尝试,也是我们今天看到艺术家创作的最终追求。

三、影响视知觉的其他动态构成

美国视觉心理学家格列高里的研究曾经证实过:“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当我们只是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他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知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或痛觉”。所以,视觉主体的感受是并不是观看感知独立的,个体的生活环境使得视知觉与其他部分的生理感觉连贯相通,互相感知。随着现代技术的革新,视觉传达媒介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看、听、闻、触摸等一系列的互动动作所引发出新的感受和思考也越来越多,作品的形式也日趋多元化。传统的视觉艺术接收和观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大众审美开始追求除精神和视觉的双重感受外更多的东西,期望更富有创造力、表现力和说服力的视觉艺术形式。

总之,我们感受到的视觉艺术信息和我们直观看到的存在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个体进行理性分析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形成视觉主体差异化的艺术思维之后,再次用感性触碰理性的成果。除视知觉的动态构成变化外,还有视觉客体的诸多影响因素,在此主要讨论的是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发现艺术创作中主体的艺术思维规律。上述之间的渊源和联系是非常微妙的,也是视觉艺术生成的转变过程。理性的认知反复通过感性的触碰这也是人类文明最高的体现,通过不同时代的反复,不同角色的反复养成自觉地艺术思维意识。艺术的自觉是主要的一个方面,在霸权视觉艺术前放弃原有的习惯进行探索的情况也是有的,以为某一经典创作素材,对待为永恒的、传统的、或是代表某一时代,对于曾经的里程碑式的艺术作品,后面可能存在的某种失去视知觉或自觉的现象,所以视觉艺术中的视知觉动态构成变化既是艺术创作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47-49.

[2](英)R·L·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5.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中的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爱“拼”有奇迹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图形与视觉设计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思考
浅议后现代主义、视觉艺术与数字插画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