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2020-08-14丁传锡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
关键词:勘查升级转型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整合优化地勘单位产业领域技术力量、全链条布局各产业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创新平台等反面探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20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释放众多“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加研发投入、建设国家实验室、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等”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劲信号。地质勘查行业作为服務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在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地勘行业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以动力变革、创新转型引领转型升级,不断激发地勘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既能加快智慧城市、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又能带动传统地质勘查产业自我革新,探讨科技创新对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及实施路径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勘单位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地质勘查市场的变化推动了地质工作结构的升级和服务领域的拓展,地勘单位的产业结构步入调整期,但同时由于普遍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手段分散、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足。

1.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机制未真正形成

大多数地勘单位都具备如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但整体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缺乏认识,一些科技研发平台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地勘行业内高水平尤其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高端科技创新团队、科研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比较缺乏,行业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未把分配、激励机制同单位和员工的创新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满足产业对创新驱动力的深层次需求。

2.科技创新力量分散,产业集聚效应层次不高

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工作亟需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由传统的资源主导型转变为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地勘单位各产业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程度逐步提高,总体上看,地勘单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力量较为分散,缺少能够承载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载体,创新资源无法形成合力,上下游产业创新链无法有效对接,协同创新机制亟待完善。政策依赖性强、资源分散、产业雷同、同业竞争、规模偏小和低端运行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产业一体化运营的能力不强,创新要素、资源要素与优势产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和整合,行业整体尚未形成真正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3.科技创新集成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亟待加强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对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产生巨大影响,地勘单位已经开始探索这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在新兴地质领域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还未得到有效使用,资源与技术的开发力度不足,单个技术先进,但产业技术集成落后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关键领域和行业创新能力短板明显,围绕大地质、生态环境提供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的新业态的培育力度还不够。

三、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地勘单位应站在促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探索产业格局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传统地勘领域的竞争优势,推进地勘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地勘单位作为服务国家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需要聚焦主责主业,满足国家战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地勘单位应围绕进一步巩固传统地勘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有效释放存量资源潜能,实现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地勘单位要把国家重大需求与传统地勘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加深技术研究、更新改进装备、提升创新水平来不断拓展传统地勘产业深度,以科技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不断升级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地勘单位可根据自身在行业领域的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选准科技攻关方向,通过加强地质理论、方法、技术创新,提升地质工作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在矿区勘查上,加强重点成矿区带选区与勘查技术示范研究、开展黑色金属、热液矿床等矿床成因机制、找矿综合预测研究;在勘查矿种上,加强对“三稀”等战略新兴矿业资源、Cu、Pb、Zn等有色、Au、Ag等贵金属勘查研究,在传统地质领域,地勘单位应加快全面找矿向战略找矿转变,调整优化矿产勘查结构,重点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紧缺矿产资源地质找矿工作力度。

地勘产业要与绿色、智能化深度融合,实现高科技、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推进传统产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在勘查技术上,通过开展超深、定向、定位钻探施工技术研究和绿色勘查所需的便携式钻探技术研究,拓展物化遥技术、高光谱技术和高光谱遥感技术等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为深部探测技术、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提升绿色勘查技术和施工工艺水平,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快速布局。

2.培育新兴产业领域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地勘产业转型升级

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背景下,地勘行业的服务面越来越广,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的理念,地勘单位也逐步形成服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地勘市场主体。因此,地勘单位应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激发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促进以找矿勘查为主向能源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城市建设、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等多领域服务转型,促进传统地质产业向战略新兴地质产业转型升级。

地勘单位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的传统技术优势,将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地学专业知识跨界运用于生态环境领域以及民生领域,加强创新合作,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做好“地质+”的拓展延伸。比如可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矿山安全监测、地压监测、矿山智能交通等技术研发,持续提高地灾、矿山信息服务水平;通过加强污染水土治理技术研究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及尾矿综合利用研究和固体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建设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复治理的示范工程,逐步形成调查、评估、修复设计、施工一站式服务的特色环境治理业务体系。

地勘单位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大对环境治理修复、城市地质等新兴领域的技术支撑力度。通过加强地下排水管道三维系统研制、城市道路地下病害探测与工程治理技术研究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利用地质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地质领域可开展动态数据监测服务;通过加强安全风险评价及病害治理方法研究和环境地质调查、测试、环保等领域的技术方法研究,可推动由环境修复治理向生态环境综合利用发展,可进一步实现环境修复治理、生态资源再利用、生态旅游开发,从而提升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

3.加强科技渗透和融合创新,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延伸

在“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背景下,利用 “互联网 + 地质”平台,可以打通信息和商业渠道,提高和促进地质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使产业间的边界日趋模糊,融合演变形成新的行业生态,基于地勘单位不同产业间的科技渗透和融合创新,促进其产业链实现纵向延伸、横向拓宽。促进传统地质矿产勘查可与工程勘察、智慧城市、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紧密耦合,使产业融合贯穿产业转型升级各个阶段,形成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网络。

通过传统地质矿产勘查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推广应用地质找矿云计算技术,可将地球动力学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加以连接,发展智慧勘查、智慧矿山技术,积极升级勘查手段,推进地质工作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变;通过研究地理时空信息集成融合与挖掘及应用服务技术、开发自主软件系统,构建智慧城市专项应用解决方案,可打造地上地下空间全要素信息集成管理与服务平台,深化基础地理信息集成与应用,支撑城市地质业务拓展与升级,助力地上地下全空间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通过对环保装备制造的集成化、智能化研究开发,可拓展城市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土壤修复工程、智慧管网建设等业务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移动;通过开展深部地下水控制技术研究,可为深部采矿提供服务,地质与工程勘测紧密结合,可广泛延伸到“大地质”调查及后续地质治理等相关工作,促进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通过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的BIM技术应用研究,利用BIM协同平台可开展多产业的协同工作,实现产业间数据信息的无损传递与共享,促进数字化施工技术能力、管理模式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

四、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与建议

1.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科技体制改革驱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立足地勘单位不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推动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加快推动机制改革创新,建立责、权、利清晰的管理体制,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践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尽快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推进合作共贏发展模式,地勘单位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单位企业的团结协作,推进各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在已有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加快整合自身各类优势创新资源,推进各类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资源优势,加强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创新,着力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多层次、开放性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产学研用融合,科研优势协同,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地勘行业领域广泛应用。

3.加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促进创新人才集聚

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成效取决于创新机制的建立、运行、保障和控制。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软环境,既为科技创新引领指明方向,也能弥补市场失灵。一是解放思想,形成开放式创新思维,树立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服务意识,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意识。二是优化人才环境,推进制度创新,地勘单位应推行“人才强企”战略,集聚一批地质行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梯度培育各层次高技能专业人才,打造专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4.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加大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力度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勘单位可通过强化科技与资本结合,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平台,加大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战略性技术储备的投入,推进各产业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及高端装备的集成应用来建立高效科研运行机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的扶持力度;地勘单位要积极采用政策引导、拓展投融资渠道、品牌建设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创新合作,进而有效激活各类创新资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始终是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地勘单位应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地勘单位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准确把握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培育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地勘单位改革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引领地勘单位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郭 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2013(2) : 69-74.

[2]张银银,邓玲.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机理与路径.经济体制改革,2013(5):97-101.

[3]洪银兴.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求是学刊,2014( 1) :57 -62.

作者简介:丁传锡(1965-)男,汉族,籍贯:山东栖霞人,职称:高级经济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研究方向:地勘经济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勘查升级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浅析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工程地质勘查的问题
字词升级
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分析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浅析勘查工程的要点及合理布置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