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
2020-08-14沈娜婷
沈娜婷
【摘 要】 本文重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的学生法律观念、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提升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分别从生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进行着力,构建出具有生活性、自主性以及趣味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初中学生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原有的方式授课,只是让学生识记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力,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进而致使整体的教学效果差,而提升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便成为空谈。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勇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并积极地学习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性。
一、从生活化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绪感知力,让学生思考处理在情境中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提升整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法律伴我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营造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此情境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适时地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律观念。具体教师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点,创设生活情景。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生活情景视频,并在此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介绍。视频中,一位小学生在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名陌生男子。陌生男子搂住这位学生的肩膀,对他说:“小弟弟,最近手头有点紧,可以借我点钱花花吗?”第二点,提出问题。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假如你是生活中的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做?请注意思考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及本节内容。”第三点,适时引导。教师会走入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时引导,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方向性。第四点,展示成果。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萧赞的发言。他说:“我会将身上所有的钱,给犯罪分子,并认真观察犯罪分子的音容相貌,在确定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报警。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也能为警察叔叔的抓捕工作提供有效线索,利于案件的侦破。”
二、从合作化教学切入,培养学生合作交往力
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意见,从而得出最为稳妥的方案,在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本文主要从《友谊的智慧》这部分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讲授《友谊的智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以下三点开展。第一点,划分小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小组之间学习水平的均衡性,以及组内成员水平之间的差异化,从而提升整体的小组合作教学质量。第二点,创设问题。教师对学生说:“在生活中,小明将自己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小兰。而小明爸爸得知这件事后,要求小明要回赠送小兰的礼物。假如你是小兰,你会如何做?”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你们应从构建朋友良好情谊的角度进行思考!”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萧赞积极地举手说:“我们小组通过商量得出如下答案,可以拿另一个礼物作为代替,并向小兰说明缘由。”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创设与学生生活相符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他们合作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合作交往力。
三、从角色化教学突破,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力
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让扮演相应的角色,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创设特定性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增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力为目的,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授课。
例如,在讲授《社会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十字路口的状况,即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老人等角色。与此同时,教师作为违章司机出现,并开着“小车”向学生撞去。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发表看法。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冉的回答。小冉说:“通过这次角色扮演,讓我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社会才会更和谐,美好!”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人,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总而言之,在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应构建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连接点,在提升学生兴趣度的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解决个人思想,社交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6).
[2] 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