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2020-08-14杜柯柯方华田艳辉

考试与评价 2020年8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

杜柯柯 方华 田艳辉

【摘 要】 增强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课程质量水平和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从教育供给、主观体验和环境创设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优质供给与个体需求的良性互动、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内外贯通、机制保障与人文浸润的刚柔并济。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共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  提升路徑

获得感是个体在“得到”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主观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一饱含“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暖心词汇,给予所有教育者以深刻启发。在当前高校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增强“获得感”,成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一要求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高校思政课要着力从教育供给、主观体验和环境创设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使其在获取理论知识并见之于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1. 教育供给:优质供给与个体需求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要依据其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施加优质的教学供给。在教学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由“整齐划一”向“私人定制”转化。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供需矛盾主要包括:一是“供需错配”现象,即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的需求与期待不相匹配。如,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脱离现实谈理想信念、回避矛盾谈成绩荣誉、离开个人谈集体等现象,造成理想信念缺乏根基、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等问题。这种脱离实践的思政课教学供给,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获得感自然无法生成。二是“供给过量”现象,即对于同样的理论问题进行反复说教,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讲,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还讲,大学思政课中又要讲。即使同在大学阶段,四门思政课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交叉重复”。此类重复施教的“供给过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心理体验,自然不能提高其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三是“供不应求”现象,目前受教学能力及资源的限制,思政课教学在某些领域不能为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提供足量教育供给。如,理论讲解中的浅尝辄止、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教育对象出现思想偏差,获得感自然无法提升。

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教育供给与个体需求的良性互动,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备好课,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实际出发,以关照其个人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为起点备好课。换言之,就是要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期待精心烹制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菜品”,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必然要求。二要呼应现实、突出新意,思政课教学要避免重复说教的过量供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中,要注重理论阐释呼应社会现实,凸显思政课教学的鲜明时代感。比如,在讲到香港修例风波等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时,既要讲清楚香港修例风波的由来,以及中央的态度和立场,同时还应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分析香港局势衍生出的国家安全问题,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呼应,从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让学生产生新颖感的同时,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三是要聚焦问题挖掘深度。思政课教学要以理论的深刻性说服人,就要避免以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说理,而是要关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层次性与递进性。换言之,就是要保证制作出来的“菜品”具备满足肌体成长所必需的营养,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是“真的有用”。

2. 主观体验: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内外贯通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学生在提升知识素养、情感态度和行为认知获得感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内外贯通。

2.1 教学方式显隐结合,提升知识素养获得感

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缺失了对现实生活情境的应用,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效果不佳。隐性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使其达到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效果。通过课堂内外实践教学和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等隐性方式,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巧妙隐藏,让学生在接触、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丰富而生动的隐性知识素材,并将传统文化和生活体验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中。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问题导入、专题嵌入、案例讨论等隐性渗透方式,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图式,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理论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迁移和应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升知识素养获得感。

2.2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提升情感态度获得感

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情感认同,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更容易提升其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情操等内容的价值认同。优秀的社会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更能让其认同并接受思政课所传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整合,并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合渗透相关教学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获得感。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增强校园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度”,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体验、理解感悟教学内容,在深化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强对道德情操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2.3教学环节凸显实践,提升行为认知获得感

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实践性,通过实践进行育人,是提升学生行为认知自觉性、增强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将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我教育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凸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重视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获得感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将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并对他人及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升自身的行为认知获得感。

3. 环境创设:机制保障与人文浸润的刚柔并济

要长久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除了控制主观需求与实际获得两个变量之外,还可以通过时间的积淀与酝酿,创设相应场域和情景支撑,来营造良好的提升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不断增强。

3.1 完善机制保障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持续提升涉及诸多方面,既有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又有教育内容的优化、教育方法的更新,还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等。与之相适应,就需要一整套详致周全、科学合理的人才与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具体地来说,应该包括:人才引进和退出机制、师资培训和评审机制、教育教学与科研机制等内容,从而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持续发力、开花结果。

如完善师资培训机制。高校应该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培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能力素质。一是建立教师岗前培训体系。要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通过采取以老带新、专家授课、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方法,帮助新教师掌握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能力。二是建立教师在岗培训体系。“通过采取校内培训、在职进修等方式,帮助教师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技能。” 校内培训是思政课教师在职培养培训的基础。高校应建立思政课教师校内培训机制,选好年度培训主题,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聘请校外教学名师讲授示范课,观摩点评现场教学,建立教学竞赛制度等方式,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采取专题进修、攻读学位等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学历层次。

3.2 长期人文浸润

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必定是日积月累、总结更新、久久为功的实现过程。获得感的增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生源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获得感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也在不断提升。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需求满足的阈值随着实际获得的增多而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注入新的高质量内容去满足学生新的心理需求。因此,需要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长期人文浸润开展提升工作。

长期的人文浸润要求有序性、持续性、长期性三者有益结合、紧密联系。有序性,是指思政课教师要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安排课程的系统要素,使其功能互补、紧密衔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稳步提升。持续性,是指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工作中,秉承一以贯之的指导理念、蹄急步稳的策略,方法模式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循序渐进、文火炖肉,从而保证这项工作稳中有进、务求实效。长期性,是指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换,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懈、初心不改、久久為功地开展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工作,把它当成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奠定精神底色的神圣职责,当成培养时代新人的伟大使命。综上所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应该刚柔并济,通过刚性的机制保障工作落实,同时树立长期人文浸润的柔性理念指导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 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

[2] 储水江.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3] 张天华. 孙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9(6).

作者简介:

杜柯柯(1982—),女,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方  华(1978—),女,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军队政治工作;

田艳辉(1985—),男,硕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学。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