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2020-08-14祝玲英
祝玲英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使用启发式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人材。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启发式教学 运用
“核心素养”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學”到“我要学”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型人材的重要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整体运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要妙——培养兴趣性
历史是过去事物的再现与再认,就像一部生冷的长篇文言小说,但将它搬上银幕或舞台,便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巧妙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讲美国内战前,可以进行导语设计,如:“至八十年代时美国40多位总统中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讲解巧设问题——锻炼思维性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老师要依据课本巧妙地设计各种问题,通过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疑问开始。”但是提出问题并不完全等于启发,要看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什么是为科学引导而提出问题呢?这与设计问题要注意内容本身的启发性是相对应的。
1. “温故知新”,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凡是要求学生找出知识之间或史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启发性较大。因此,在设计“启发式教学”过程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然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2. 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从而激发兴趣,从感性到理性引出历史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讲唐朝经济时,可联系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讲唐朝对外交往时,引导学生联系熟知的《西游记》和现在的中日交流;讲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讲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事情等。
3. 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要注意问题的启发式,就要加大提问的广度与深度。“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有人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的垄断组织,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对于此类问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阐述自己的见解,老师评判要有针对性和逻辑性,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精简——注意逻辑性
历史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时的小结,教师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启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功绩、教训做出概括性的总结,还可以设计一个课后思考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大胆讨论,开拓思维,从而掌握了对辛亥革命的整体认识。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下,学生思维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穿和渗透。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历史课程改革下很好的应用手段,它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手段上的变革。历史教师在启发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核心素养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