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剧团要生存,定位很重要
2020-08-14姚娟刘波
姚娟 刘波
在文化娱乐的形式和手段愈来愈丰富驳杂,娱乐市场的竞争愈来愈白热化的情况下,一些(甚至多数)县级剧团陷入到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中,有的甚至步履维艰。表现在:
一是市场萎缩。县级剧团过去的演出大多都在县城,娱乐方式单一。县级剧团演出是群众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但是随着影视以及互联网、尤其是近年来手机自媒体的冲击,剧团演出失去了市场。過去,县上各部门的各种活动庆典以及文艺演出频繁,剧团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如今的庆典活动、各类晚会锐减甚至没有,剧团更不会有市场。
二是人员老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去剧团当演员不再是年轻人所羡慕的职业,而且剧团对专业要求很强,随着县级剧团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很多年轻人对剧团也是“绕着走”。这样一来,新生力量不足,多是些老人手,人员老化,使剧团的发展失去活力。
三是资金短缺。县级剧团一般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办公经费几乎没有,更不用说额外的财政经费补贴。有的县级剧团与财政脱钩,处境就更艰难。受资金影响,设备无法更新,新的剧目无法编排,新人难以培养,县级剧团处境愈发尴尬。
四是人才不足。县级剧团要生存,人才是前提。没有优秀的编剧,就不会有好的剧本;没有优秀的导演,剧目的质量无法保证;没有优秀的演员,也就无法推出高质量的剧目和节目;没有观众所喜欢和信赖的演员,剧团就不会有人气。而专业学校毕业生一般又不愿到县级剧团去。人才不足,更谈不上人才储备。
五是待遇偏低。县级剧团演员的收入和其他行业比起来无疑是较低的。而随着剧团处境的艰难,许多演员较低的收入也难以保证。这便影响到演员的精神状态,一些人必然要另谋生计,也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
县级剧团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一个县域的文化形象,是人们了解一个地区的窗口。县级剧团不应该也不能被时代所抛弃。县级剧团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有普遍性的,是时代发展给县级剧团带来的阵痛。而这阵痛恰好就是一种挑战。既然是挑战,县级剧团大可不必怨天尤人,随波逐流,而是应该直面现实,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和路径。
笔者觉得,县级剧团要生存,一个重要理念和追求就是:给自己找准定位。
中国是农业大国,而一般的县份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县。众所周知,传统戏曲就是根植于广大农村的、生生不息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农业大县对戏曲就意味着这个县份的80%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这些农民就是一个县级剧团的观众。
正如前面所述,县级剧团虽然设在县城,但它的根却在乡村,因为它们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农民。因此,县级剧团须给自己定个位:它的职能与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在农村,而不是城市。因此必须要抓住乡村,把自己交给乡村。理由如下:
一是乡村永远是传统戏曲的沃土,这就是县级剧团的市场。不论时代怎么发展,人们观念怎么更新,人们的艺术审美提高了多少,传统戏曲永远是农村人的最爱。而县级剧团的特长恰恰就是戏曲,传统的、现代的剧目是剧团的拿手好戏,农村是剧团发挥自己优势的一个辽阔天地。
二是脱贫攻坚后的现代农村,人们更需要戏曲,这就是县级剧团的机遇。过去农村大多都穷,但现在脱贫攻坚使农民摆脱了贫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在追求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迫切地需要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形式为他们服务,这就是县级剧团的机遇。
三是农村可供县级剧团发挥的空间极大。农村的传统节日、庙会庆典、宣传推介、物资交流等,都需要戏曲来助兴,剧团在这方面可谓优势多多,轻车熟路,有着尽情发挥的空间。
四是县级剧团极大地提高了演出的质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剧团忽略农村市场的时候,一些粗俗的、质量低劣、甚至是不健康的演出就会出现在农村。剧团下乡,以高质量的演出解决农村看戏难的问题,既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又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故而意义重大。
五是农村演出对县级剧团来说成本低廉。剧团编排一场大戏常常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讲究的是声光电这些现代手段,这些富丽堂皇的所谓的“大剧目”“大制作”都得在专业剧场舞台演出,而这些专业剧场只在城市、县城,广大农民观众看不到。几百万、上千万编排的剧目失去了农村这个大市场,到头来就是得几个奖,到几个城市演出几场作罢。而真正的农村剧场的演出要求其实很简单,不用“高大上”的声光电,简单的舞台,或者一辆演出车,就完全满足演出,没有成本压力。
对于剧团来说,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人看剧团的演出。有人看了才有市场,才有新节目的推出,才既有老观众、又可以不断地培养新观众。县级剧团生存的基础无疑在农村,农民是不可忽视的服务对象。它扎根于农村,定位于农村,就找到了市场。找准了这一定位,就是让传统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回到了农村,满足了农村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这样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挥的空间,唤醒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赢得了市场,证明了自身价值,更找到了生存土壤,赢得了发展、壮大的机遇。
综上分析,县级剧团与其自怨自艾,抱怨市场,不如放下身价,走向农村,定位农村;农村是县级剧团重现生机、生存发展的沃土。
作者简介:
姚娟(1989--)女,陕西洛南人,大专学历。曾获商洛市首届舞蹈艺术节“荷花奖”,编排舞蹈《一路高歌、一路情》《重返二十年》等曾在商洛和西安分获一二等奖。
刘波(1984--)男,陕西洛南人,大专学历。表演独舞《胸前红花》获商洛市首届舞蹈艺术节二等奖,因饰演大型秦腔神话剧《沉香》中的秋哥,获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个人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