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剃发令”与朝鲜“断发令”之比较

2020-08-14杨雯

新丝路(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清朝朝鲜

杨雯

摘 要:发对古代推崇儒教之人来说蕴含着很深的象征意义,任何损伤头发的行为都被视为不孝。然而清朝和朝鲜都推行了剃发政策,强迫他民族改变其发式、风俗习惯和民族观念,激起人们的强烈反抗。清初“剃发令”与朝鲜“断发令”颁布的时期,国内背景、意图等都各不相同,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两者蕴含着许多相似性,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也寓于其中。

关键词:剃发令;断发令;清朝;朝鲜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发式习俗,一头之发成为民族的身份符号和标志,并赋予相当的民族文化与政治意义。汉民族信仰儒家规范,十分看重发式这一传统习俗,不可轻易改变。并且,发作为父母给予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要求悉心呵护,《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汉人成年以后,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在汉族传统社会,“发”乃生命之根,视头发为“命根”所寄。《黄帝内经·素问》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1]由此引申,头发也就有了生命本身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像“杨贵妃断发示死”、“曹操割发代首”等具有仪式感和象征性的行为中,体现出的观念意识便是视头发有如自己生命。古代,“髡为城旦”就是一种常施之刑,古人把剃发或髡发看成是一种身体上的刑戮,同样也是精神上的屈辱。

朝鲜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儒教作为朝鲜的治国理念和社会教化的手段,认为“礼”是一切秩序的根本,其中发式与服饰作为“礼”的普遍性的象征。朝鲜男女与汉人一样,留着推髻的发式,是为孝,同样把头发视为自己生命一样的存在,任何损伤头发的行为在百姓们看来都是不孝的行为。由此可见,“发”蕴含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颁布的“剃发令”政策和朝鲜王朝颁布的法令“断发令”进行综合比较,探究两个时期清政府和朝鲜推行“剃发”的背景、意图和反响等。

一、两国剃发政策的不同点

两国都各自推行了剃发政策,但是发布时期与国内背景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虽都为“剃发”,制定政策的各个方面必然有着不同。其不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国剃发政策颁布时期与国内背景不同。“剃发令”颁布于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断发令”颁布于19世纪末日本侵略时期。两国法令的颁布相差200多年的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已成必然,每一个朝代的末期都是纷争四起。在明清战争之前,明代女真各部就被努尔哈赤所兼并,他們试图脱离明朝的统治,占领东北,建立后金政权,实现自立为王的野心。明朝作为光复汉族天下的正统王朝,绝不允许领土的分裂。这种尖锐的对立及其发展必然激化为武装冲突。其斗争的结果就是政权更替,清朝占领中原。1644年5月2日,多尔衮进北京,正式下达剃发令,要求华夏关内各民族剃发以示顺服。

随着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和新式文物的冲击,朝鲜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思想的开化人士,并表现出亲日态度,渴望推进开化运动进行改革。早在1884年甲申政变期间,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人就颁布过断发易服的命令,只是这起政变很快被清朝驻军镇压下去而没有施行。乙未事变以后,日本人和亲日派就秘密议定改革计划时,就有“急施断发令”一条。等到阳历新年即将来到时,金弘集内阁借颁布使用阳历的机会将断发的命令一齐颁布,下达了“断发令”。

第二,两国剃发政策推行的剃发发式不同。历史上,汉族男子满头留发,在顶部用发网发髻把它盘起来;而满族男子是半留半剃,把脑顶前半部分的头发剃光,只留颅后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状似“金钱鼠尾”。朝鲜使臣李民寏对满族发式有这样的观察:“男胡皆拔须剪发,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而垂之左”[2]剃发即是让汉人把前额的头发全部剃去,颅后留辫。

在近代朝鲜,其传统的头发样式与明朝人的发式相似,满头留发梳到头顶盘起来,用发簪固定,大多数百姓的发式都是如此,而一部分经历过外交使节和派遣留学的人,接受了西方先进文物和近代思想,自然而然地剪掉长发,留着西式平头,身着西装出现在朝鲜的街头,象征着新的文明标准。

第三,两国剃发政策实施的意图不同。清朝满族统治者有着政治和文化的双重目的。就其政治目的,多尔衮谈及剃发令时曾说:“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3]清廷企图以剃发作为判别汉人政治顺逆的标志;就其文化目的,在满洲贵族心中始终有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那就是关于其先世“金国”因风俗习尚汉化而亡国的前车之鉴。这对满族统治者的打击是巨大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如若不主动同化汉族,最后肯定会被汉民族同化。为此满族统治者们吸取教训,严行剃发易服的“强制同化”政策。

“断发令”虽说是朝鲜王朝君主高宗颁布的,但是实际推动者是日本。“断发令”作为日本吞并朝鲜的策略之一,在文化目的上,日本想要改变朝鲜人一直以来的传统习惯,击倒朝鲜的民族自尊心;在政治和军事目的上,日本想要借“断发令”引起事端,诱发朝鲜当局的剧烈动荡,从而走向灭亡这个不可挽回的局面。同时这也是日本借镇压人民运动的口实,在朝鲜增加日本军,一举剿灭反日团体和儒生们的好时机;在经济目的上,日本想要扩大朝鲜市场。以前没有向朝鲜输出过的棉布、纺织、线等各种棉制品和毯子、成衣、短靴等各种生活必需品都进行了大量输入,由此可见日本的经济目的。

二、两国剃发政策的相似点

综观两国剃发政策的背景和过程,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同时也能发现这些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蕴含着同样深刻的内涵。其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国剃发政策施行的手段与施行后的反响相似。都以武力相威胁,强制施行,因而都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清朝,强制官民剃发的举措引起汉人的强烈反对,“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使清兵大量屠杀反抗者,导致民间百姓生灵涂炭,全城皆是一片凄惨景象,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各地遍是拷打、杀戮和反抗的声音。大大小小的人民抵抗运动不断,清兵对此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江阴人民为抵制断发令,进行了前后长达81天之久的斗争,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来对抗清朝,在清兵的屠杀下最终仅53人幸存。许多人反抗满清,或者宁愿一死,不仅是基于民族气节,保持本民族的悠久文化,也是源于对故国明朝之忠。

在朝鲜,高宗率先断发,并命令各府官吏、军警或把守渡口、道路,或手持剃刀串街行巷,逐門挨户,强行剪发,激起人民的反感和愤怒,以致“终日风霾,哭声满城”。经历了甲午农民战争洗礼的朝鲜被压迫的各阶层人民,以“乙未事变”和“断发令”为导火线,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反日爱国义兵运动。1907年7月,被日本强迫解散的朝鲜军队也加入了义兵运动,并拥有军事指挥员和近代武器。义兵活动采取游击形式,袭击日军,破坏电讯交通,制裁朝奸亲日派等等活动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沉重打击。1907—1911年期间的义兵运动遍及全国,先后参加义兵作战的人数达十四万,袭击活动三千次左右。后来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统治阶级联合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第二,两国推行剃发政策的本质相似。虽然前文有说到两国政策的制定各有各自的现实目的,但是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剃发令是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征服汉人而下达的策略;“断发令”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征服朝鲜人而下达的策略。其本质都是通过在外表上强制改变他族人民的传统习惯,碾压他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扩大本族文化影响,在政治上实现占领统一的目的。纵观世界各国历史,政权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太懦弱的文明只会被丛林法则消灭掉,为了夺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只有在自然中经过侵略才能求得一份传承。在这一点上,两国政策制定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就这样剃发政策在民族侵略的背景下出现,体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

三、结语

经过数十年的斗争,满清统治者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汉人表面上虽为清廷所归顺,其汉民族所具有的悠久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仍保存于汉人心中。清朝末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剪辫子令,无数汉人都迫不及待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可见汉文化从未从汉人心中消逝。

朝鲜断发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众的封建思想,使朝鲜走向近代化道路。1897年8月12日,朝鲜正式废止了断发令。然而随着朝鲜社会的进步,不少人逐渐放弃了蓄发这一旧风俗习惯,民众传统的思想逐渐被解放。

清初“剃发令”与朝鲜“断发令”虽然颁布的时期不同,在背景,意图各方面有着很多不同点,但其强硬的手段以及民众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奋起反抗的态度是一样的。而且其本质都是强制改变他族人民的传统习惯,以实现占领统一的目的。这些相似点,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中朝两国在此时所面临的历史问题决定的。两国剃发政策的颁布,决定不是历史的偶然。

注释:

[1]《黄帝内经素问》,卷三《六节藏象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33册,第41-42页

[2]李民寏.《建州闻见录》,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年版,第43页

[3]清世祖实录卷5,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清朝朝鲜
朝鲜迎接韩总统展现“最大诚意”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从清朝官场制度看腐败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