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0-08-14马培君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思想道德德育

马培君

摘 要:德育是歷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德育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都处于首要位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旨在以史为鉴,鉴往开来,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思想道德

初中历史课堂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进而更加有效地实施德育,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比较丰富和鲜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懂得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为此,本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阐述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正是学科诸素养中追求的目标,也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爱国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前进动力,中国发展历经挫折和磨难,正是中华儿女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重重磨难,以至发展壮大,繁荣昌盛。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如,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就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视频、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一直都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领土一寸都不能少,增强学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开展课外活动、研学旅行、课外阅读,阅读伟人的事迹、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感受和学习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付出牺牲的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指引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

理想是人前进的动力。树立远大理想,有利于学生找到目标,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正能量的内容,而这一时期正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借助国家所历的磨难,如2003年的非典等,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例,通过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的一线战斗,全国人民互助互爱的事例,各阶层人士的大力支援等图片、视频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有难,全民皆行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正是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国家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战必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将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在学习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科技成就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积淀的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课时,让学生体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讲“四大发明”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发明促进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讲“两弹一星”时,让学生感受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国防力量的强大;讲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杨利伟等科技人员时,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借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伟大的人物和英雄人物很多,给学生讲解正面人物,有利于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伟大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当然,反面人物和事例也有许多,教师可利用反面人物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危害国家和社会是会被世人所厌弃的,也会遭到历史的谴责的,从而培养学生向善、正义、忠实、诚信等优秀品质。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德育的最高价值就是促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实现教育上智育德育的融合。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借助多种手段和方式,指导学生把握我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体会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如高风亮节、淳厚民风、正义凛然等,并将这种民族精神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与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宝龙.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2).

[2]姚红静.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思想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